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中

   [摘要]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从思维特点等几个角度介绍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梯度差,然后就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及人的认知规律,提出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的几个观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 衔接 梯度差 物理实验 物理模型 数学方法 学习习惯
  
  高一新生带着好奇和希望走进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可是,当在物理课上开始接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图象等物理概念及怎样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之后,学生自信一点点地下降,普遍形成共识:高中物理难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高一新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初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如何衔接问题,而衔接的重点在高一。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顺利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差
  1.初高中物理学习思维特点的梯度差。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并学会一些简单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分析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教学一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2.初高中物理对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要求的梯度差。初中物理的数学运算简单,通常是标量运算,学生一般都能轻松处理。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发现:高中物理对数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如矢量、三角函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图象分析、立体几何、极值等;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呈现多样化,既有矢量式又有标量式,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均为矢量式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初学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学好高中物理首先要学好数学。
  3.初高中物理教材知识点广度与深度的梯度差。初中物理知识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配套练习多,课后学生如果能熟背概念、公式,能抓住滑轮组、浮力、电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难点,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知识点多、难点多,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既要把握重点又要突破难点,既要掌握知识板块又要融会贯通,仅仅通过做大量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有的高一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怎样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简单识记、简单理解、简单运算到深度理解、抽象概括、数学演绎的跳跃过程,在实施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搞好各方面的衔接,为学生搭好梯子,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个跳跃过程。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1.重视对学生、教材、教法的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教法是传授知识的渠道,此三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三个组成元素。因人因材施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了解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初高中物理之间梯度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这里需要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探索性学习虽有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但学习过程较费时,效率不高,不宜过多采用。教师应当有选择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学习。
  2.重视物理实验,知道物理概念的来由与规律的形成过程
  准确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物理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入门的敲门砖。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实验,重视物理情景的呈现,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科学精神;还要让学生学会提炼知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在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着重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多数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在一定的物理模型适当延伸和发展。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
  4.超前的数学知识训练
  高中物理的学习既需要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又需要数学分析、推算并根据所得的数椐进行讨论,从而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现象,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提升物理实力的重要保证。有的高一学生对物理情景领悟深刻,但在物理问题的数学计算中却错误叠出,往往得到错误甚至相反的结论,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实践证明,如能适时让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能大幅提高,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如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前要强化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训练,学习运动图象前要讲授数学函数图象并布置适量训练题等等。另外,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5.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脑智力发展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高一物理教学要符合十六七岁学生的思维特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实施教学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要应顺初中教学,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要恰当处理好知识同化与提高;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大师叶圣陶说:“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高中物理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惯。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二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时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信息题,让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怎样呈现物理情景,学会寻找关键词。三要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后再记忆。四要科学归纳总结。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达到厚积薄发的高境界。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熟驾教材,明确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着重做好基础知识、物理模型、数学方法应用等教学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就能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更快地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教学大纲[G].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6.
  [2]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G].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39-245.
  [3]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G].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