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所在:道德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芳芳
[摘要]本文从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入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陈述以“道德管理”为核心,重新整合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在尊重学生人性和尊严的基础上,运用道德手段和道德力量,实现学生人格的全面完善。
[关键词]道德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一、高校道德管理的内涵
1.关于道德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性格、习惯,后被引申为规范准则、品德修养、善恶评价等。故而,道德是“非制度化”、“非强制性”、“自我内化”的特殊规范体系。
2.关于道德管理
道德管理是以近代管理伦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管理理念,特别在企业界被广为推广,影响颇深。道德管理是一个整合概念,但却并非是“管理道德化”或“道德的管理方式”等感性陈述,它是对人的精神性及其作用的价值陈述。所谓道德管理,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理想,对组织活动的目标、手段进行道德论证和指导,并通过道德手段,协调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一种管理。
3.关于高校道德管理
依据“道德管理”的表述,高校道德管理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管理者始终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在尊重学生的人性与尊严的基础上,借助道德手段和力量来协调学校各种关系和冲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道德管理,其本义就是强化人性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管理重心,充分发挥人的精神性。
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体制不够多样化,缺乏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硬性的条款、规定多,对学生的压制性较强,呈现出较强的工具论倾向,工作作风多多少少带有官僚气息,缺乏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2.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错位。
作为管理者,不少人觉得学生难管,学生管理工作难做。而现在的大学生均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向往自由、民主、人权,不喜欢被约束,不喜欢做没有兴趣的事。两者的价值取向南辕北辙,一方面是无悔的灌输、独白,另一方面或是碍于情面或是置之不理。过于关注“接受”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发现”,由此导致受教育者“学”的能力一步步泯灭,伴随而来的是两者之间关系冷漠,易产生摩擦,缺乏情感沟通和相互尊重。
3.知识体系中,行为规范教育与情感教育比重失衡。
我们不得不认可高校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挖掘潜力,进一步文化育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关注各高校开展各类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形式比较单一,活动有些流于应付,学生缺乏兴趣,活动收效甚微。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和规范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管理工作本应具有的价值功能也将成一纸空谈。作为学生管理者,我们更是名育人者,如何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威信。
学生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建立自身道德权威, 提升人格魅力, 使学生从内心信服、认可,从“必须服从”到“自愿服从”。因为学生管理者的道德表率对学生具有最直接的示范、引导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是我们工作的参与者、见证者、监督者,同时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我们自身行为的同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的基础上,做到身正为范,以德服人;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义务和社会责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言行教育学生、熏陶学生;必须秉持平等、公正的道德正义原则,言行一致,奖惩分明。
2.必须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柔性管理体制。
对高校管理者而言,进行理智的反思,将道德管理和人文关怀纳入到学生工作系统之中,走出“硬性管理”的峡谷,“真正从学生个人利益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出发,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民主机制,形成共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是真正以学生为本,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要求。这里所说的柔性管理,也可理解为弹性管理,并非向学生妥协,而是管理措施本身始终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使每一项制度的制订、措施的实行都接受学生的监督,并服务于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内在的精神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道德标准时,必须以以师生为本和公平公正为基础,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原则。在伦理的建构方面,既要对违背制度的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惩罚,突出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又要对正面的、需要引导的人和事进行物质激励和道德层面的弘扬,突出制度的激励性、示范性。从制度形成到内化,要将人性贯穿于制度,使制度为大家所认可和信赖,从而将制度作为自身的一种良好习惯而习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3.必须营造积极的、和谐的校园氛围。
高校的道德管理是一种价值观的管理,需要的是一种软环境的支持、烘托、熏陶、浸染。我将这种软环境理解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气息等等,一种看不见却又同时散发神奇力量的东西,不管时空更迭,这种涌动的“信念”始终吸引着、凝聚着一代代师生。
这就要求我们:弘扬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大学精神文化,对自己、对学生进行软约束。推行交际文明建设,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形成相互信任,营造健康、和谐、愉悦、进取的交往文化氛围,构建平等民主、友爱关怀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重视环境美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其中,通过身体力行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增进爱校、护校的情感积淀。
参考文献:
[1]曲新英.道德管理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 2003,(12):144.
[2]陆有铨.戚万学.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2):11.
[3]万俊人.伦理学原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2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5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