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 寅

  [摘 要]从“以人为本”角度论述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价值观,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从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把“以人为本”体现在认知教育对象的过程之中,并就高校“以人为本”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措施做了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模式
  随着经济的转型,市场体制正不断得到完善,人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体参与市场活动。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不可避免地会注重人的素质提升,唯有主体素质越高,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越充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市场济条件下的本性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既然经济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中心的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新形势下教育的核心价值,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着眼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特点
  
  1.主体性。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主体上,即学生是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活动本身是人的本性的体现,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是为了人的活动,是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创造的活动。
  2.核心性。素质教育乃至所有教育改革的根本之处,就是要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的思想,将大学生放在实践主体――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人是素质教育的受动者,也是素质教育的改造者和主动者,是客体对象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体。因此素质教育对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培养人的主体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整体性。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都有发展和提高的机会,而不是只照顾少数学生。它的目的是最终要使全民素质得以提高,这一特点是与我们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相辅相成和相互
  渗透。
  
  二、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1.坚持“以人为本”凸显素质教育的目标性。从总体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从这一根本目标,实施“以人为本”,就要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中心,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使其产生对主动完善提高自身修养的内驱力和精神需求。这种内驱力,源于他们寻找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他们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主体的责任感越强,责任范围和责任限度越大,其自身主动完善提高自身修养的范围就越广。“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重视了对教育进行社会历史使命和责任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而且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另外,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不同于任何的素质教育。它积极来展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把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并从这一目标出发始终把教育对象作为主体,一切措施都必须为教育主体着想,必须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强化素质教育中的双主体理念,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多年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工作多半采用主客体的单向灌输的办法。即教育主体将教育信息居高临下地传递给教育客体学生,不大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显然是对教育客体的抑制。因此,素质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理念,要多了解学生意见,多倾听学生呼声,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流、沟通,要注意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动员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的养成。实现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引导式、激发创造式的教育转变,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变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需要。
  3.把“以人为本”贯穿在素质教育的实际工作之中。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开展工作,就是要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宽容学生的个性张扬,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鼓励学生的探索创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学生利益第一,学生发展第一,学生成长第一,学生成才第一,学生安全第一,学生健康第一,把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这是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实际行动,更是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尊重,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教的基本原则。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之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由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教育者不仅对先进学生要尊重,对后进学生更要尊重,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即使是无意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甚至是恶劣的印象。可以说,不懂得尊重学生就是不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使管理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唯其如此,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一是点和面相结合,提倡全员育人、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对重点问题,重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开阔视野的窗口、调节身心的契机、提高能力的机会。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并最终使大学文化正确的价值理念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发挥更大的功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11544095)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5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