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在阐述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最近进展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应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三大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1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期”,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简单地加以解释。由此,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进行认识,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以发展。
  目前,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流派。
  其中,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以索洛(S.C.Solow)等人为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技术与其他商品一样存在公共商品、创新收益和非独占性,外部性等市场失败,适当的政府干预将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的进行,并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专门用于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增长函数》一文中,对美国1909-1949年间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此期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技术进步。在继续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新古典学派还开展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提出当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等方面出现失效时,或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时,政府应当采取金融、税收、法律,以及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带动作用。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以曼斯非尔德、卡曼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主体,侧重研究企业的组织行为、市场结构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通过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和深入研究,新熊彼特学派认为当市场结构处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状态时,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又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该市场结构最有可能促进技术创新,而且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期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个人收益才会出现。”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同时,制度创新学派在充分肯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也并不否定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的普遍影响,认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增加制度安排改变的潜在利润,并且可以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从而使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和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美国学者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该学派通过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创新活动特征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侧重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的关系,强调国家专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将创新作为国家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由此,弗里曼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将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外部环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继发展了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特征突出,各有侧重,均对世界各国的技术创新实践和管理政策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各学派的理论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前提基础上,使其仅适用于特定的范围,即技术创新的研究存在理论的局限性。

  
  2 我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快由单纯评介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转向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上来。,在借鉴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的做法及其经验的基础上,从1990年开始,分别由清华大学、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对全国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广东、福建和甘肃等地区的部分企业以及船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调查及后续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我国理论界陆续就技术创新的层次、机制与模式、扩散与转移、创新与企业家行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等主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体系。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史清琪等人运用索洛技术进步测度模型,首次对我国1964―1982年期间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行定量测算,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实际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理论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技术创新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河北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问题进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宏观分析模型和方法,从微观层次上分析了企业最优化决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先后出版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技术创新学》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方法》等一批理论研究专著;浙江大学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进行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在及时性和合意性系数基础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最大和最小的条件;西安交通大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决策特征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模型,深化了技术创新决策机制的理论研究;国家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与演化过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测度创新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和判断,较好地拓展了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领域。
  从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来看,我国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有三个角度,即经济学的、管理学的和技术哲学或者技术社会学的研究,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和管理学研究构成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主流。尽管近年来国内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除技术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扩散等少数领域外,无论在理论研究的水平,还是在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即使与一些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巴西、新加坡等)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我国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尚处于一种边缘理论的地位。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技术创新研究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未形成一套严谨的学术规范,在理论界中面临着学术认同的危机;(2)理论研究缺乏原始创新,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的阐述或验证的阶段,对经济转型期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型技术创新的机理,以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3)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缺乏实用化和指导性,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缺乏充分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
  
  3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中以纯功利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忽视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自然生态价值的局限性逐渐呈现出来。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缺失及其在实践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界的质疑和反思,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术创新发展观和理论,如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理论和技术创新博弈理论等,这些观念的变化和理论的出现,为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未来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3.1 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视角也开始关注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和理论。在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中,针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单一的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技术创新价值追求的片面性与社会发展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创新的对象和环境应当是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的思想。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必须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人的发展同时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该理论通过对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系统效应研究,建立起技术创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分析模型,重新审视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将技术创新视为不仅是单纯对一个国家/地区GDP增长的促进手段和力量,而且必须遵循“共生性”和“协调性的原则”。由于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趋势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形成显著的区别,同时,绿色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提出和实践也为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证据。
  
  3.2 技术创新社会资本化发展趋势
  伴随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单一企业、组织和国家拥有的有限科技资源已不能满足技术创新更高的要求,创新的跨领域特征,如技术合作、技术联盟、网络组织和虚拟组织等合作创新方式不断出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焦点也由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向资源的合作和优势互补,技术创新与社会资本的联系正逐步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新热点,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理论是应用社会学中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原理来解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理和路径的,它认为企业运用长期积累形成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资源共享的社会资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与外部行为主体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而且更重要的是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创造和获取以及内、外资源的整合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早在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弗泰恩和阿特金森教授等学者,通过对意大利、巴西等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长期研究,得出了技术创新更多地是靠动态的生产关系或合作创造价值的社会网络来实现的结论。认为基于企业

社会资本的构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沟通速度得以大大提高,企业通过与外部知识源和信息源(如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社会资本将成为技术合作和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技术创新社会资本化趋势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对社会网络和信任机制的忽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和解释技术创新的路径以及成功的社会条件环境,认为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物估资本、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趋势将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与社会学、经济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3.3 技术创新博弈化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成果及其应用正成为市场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效率。近年来,专利许可、技术标准、植物新品种保护等“技术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从而对由爱德温・曼斯菲尔德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新熊彼特学派中传统的“新技术推广模式”理论提出了挑战,技术转移过程实际上已成为了自主创新与模仿学习企业之间利益的博弈和技术创新收益再分配的过程,因而产生了技术创新博弈理论,从竞争的视角来对技术创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创新的路径和市场结构等进行研究。
  技术创新博弈理论认为企业创新应当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以此为基础的国家竞争力,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学习(包括模仿、创新以及组织和制度变革)的结果,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组织、地区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持久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物化在设备上的技术可以买到,但真正关系国家利益的战略高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决定竞争命运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可能买到的,引不进换不来的。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模仿的相互关系,不断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在广泛高强度吸收消化全人类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知识,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技术创新博弈趋势将技术创新理论与经济博弈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中技术弱势企业或国家只能通过模仿强势企业或国家“依附跟进”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的观念,强调学习和自主创新在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作用,对于发展中的国家的技术创新实践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5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