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服务化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6年岁末,格兰仕和中央电视台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结盟后第一个举措就是全力打造CCTV-2“美味中国・三人餐桌”微波美食节目。此举改变了微波炉在消费者心目中“简单加热工具”的印象,在微波炉之上嫁接起教授新生活方式的服务内容――
制造企业悄然在变
进入2007年,格兰仕高标准着手建设的顺德容桂格兰仕工业园,一部分用于生产,另一部分已明确定位于发展与家电业有关的现代服务业。几番举措传递出几十年来凭“价格屠龙刀”横扫业内的微波炉巨头―格兰仕悄然“变脸”的信号:在微波炉产业链中开拓“新蓝海”―相关服务业,正成为格兰仕参与新一轮角逐的战略走向。其实,制造企业向服务业渗透已是显山露水,不少世界知名制造企业更是先行一步。目前,世界排名前几位、传统上属于制造业的企业都宣称自己是服务商。可以说,全球制造企业向服务业渗透―即服务化正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产业调整新趋势。
动因何在?
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制造企业纷纷向服务业渗透、转型的趋势背后动因何在呢?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源于产业链上价值重心转移的变化。从服务业看,个性化是其根本特征。一方面是在制造产品之上延伸出的消费性服务,如维修、保险、安装、信贷等能使一个制造企业的整体产品有别于同类其他制造产品,如麦当劳与肯德基本是口味接近的快餐食品,可是连锁店布置风格、促销手段等延伸服务的差异总能使消费者对二者产生整体上不同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如咨询、策划、设计等更是导致产品功能差异的主要因素。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爬出了持续三年的赤字泥潭得益于8年前推出的iMac计算机。iMac创造了当时每隔15秒就出售一台、3年内销售500万台、获利能力高达23%的市场奇迹。其实,iMac计算机的所有配置都与前一代苹果电脑几乎一样,优势在于第一次颠覆了个人电脑严谨呆板、形体木讷的外观形象,将一个复杂的机器演绎成了人类久违的伙伴,其略带童趣的诱惑力和冲击力让产品的个性化、情趣化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是设计服务突出产品差异化从而迎来销售高潮的经典事例。所以,在当今的产业利润分割中,服务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性服务整体上优越于制造环节,即产业链上价值重心正在转移。广为人知的反映价值与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的信息产业“微笑曲线”就是价值重心转移的最好诠释。
其次,迎合现代经济内在的分工与分工―外部化深入的需要。新生的现代服务或内化于企业内部,而更多地外化为独立的现代服务产业。随着现代服务体系的逐步完整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分工及分工―外部化进一步得到强化,经济总量中服务的贡献比重日趋上升,最终成为主体。仅以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例,全世界平均超过60%,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断言,在产业链上价值重心转移的前提下,现代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企业向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和内吸力,换言之,制造企业服务化也正是迎合了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需要。
第三,发挥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及发展服务产业的特征优势。一般而言,制造企业对于制造产品增加服务内容的理解、产品与服务的衔接、服务进入制造环节与制造企业的方式、时点、内容等方面远比没有制造背景的纯粹服务企业有技术优势和熟知程度。如:大型机床、医疗器械、重型运输和建筑设备所需的操作指引、使用维护、安全保障就是一般服务企业所难以提供的;转型后的IBM为需要信息化改造的企业设计出的整体方案往往优于其他服务供应商。此外,一般制造企业还具有资金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的特征优势,容易跨越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门槛”,消减一般服务企业在成长初期发展徘徊、缓慢所带来的“阵痛”。
第四,反映开辟“蓝海”、避免过度竞争的战略调整的要求。制造企业间的剧烈竞争由来已久。如格兰仕凭借强大的规模和成本控制能力,频繁挥舞“价格屠龙刀”,以每一两年清除掉两三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速度,最后获得全球半数以上的微波炉市场份额;IT两大巨头英特尔与AMD在2006年苦战多日,成为IT业引人注目的焦点。剧烈的竞争破坏了企业的共生态,其实是没有赢家的过度竞争。格兰仕在击退竞争对手的同时自己也是“遍体鳞伤”,据说一直只维持着每台微波炉只赚1元钱的低利润状态;英特尔虽然在去年再创销量新高,利润却比一年前下滑了39%。一本提倡超越竞争、开创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的《蓝海战略》,一夜之间竟被100多个国家用32种语言翻译,畅销奇迹背后折射出全球企业对摆脱恶性竞争的无限希冀。制造企业服务化正体现了开辟“蓝海”、避免过度竞争的战略调整的要求。一方面,制造企业服务化为企业追逐利润找到了新的空间,拓宽了企业竞争的广度与深度,缓解了制造企业在相同领域、同质产品上搞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产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具有个性化、不易模仿的特点,客观上使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应对之策
面对不期而至的世界范围的制造企业服务化趋势,对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我国来说,如何理性应对这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产业调整新动向呢?
首先,从理念层面上应该明确制造企业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从工业化已经完成的国家的经验看,重化工业是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的经济主旋律。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从“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紧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角度曾对重化工业模式给予过否定,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观点,结果在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争论,这是两年前的一桩没有定论的公案。两年的实践显示,我国工业化的重化程度在加深,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制造企业服务化崭露头角,一切交融着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曾经的质疑、争论其实是能统一于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之中的。在世界产业体系中重化工业总会占据一定比重,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并非都是平的”的背景下,重化工业对于满足国内供给和担纲经济引擎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要不要发展服务业的问题,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依托于工业化的深入,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工业化要消除传统弊端展现出新型特征又得依赖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可见,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必须持宽泛的尺度,制造企业服务化是服务业兴起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应该把制造业的集中化、规模化、重型化与制造企业向服务业渗透、转型对立起来。
其次,从政策层面上应该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良好平台。既然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制造企业向服务业渗透、转型就应该以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为基本政策前提。今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对“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的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加快落实这一系列意见,将构筑起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基本政策平台。此外,制造企业服务化涉及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间的平衡关系,影响着资金、人才、信息、物资等要素在两大产业间的配置。制造企业服务化过快,要素过度脱离制造业,招致制造业萎缩或停滞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最终会因失去带动力而停滞;反之,制造企业服务化过慢,要素过度聚集于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阻,制造业也无法展现出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无论哪种情形,都是经济运行的不良状态。所以,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良性进行除依赖基本政策平台之外还必须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做补充,当然,前提是“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从企业层面上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抢占世界产业“制高点”。 纵观世界知名制造企业,大都在服务化方向上走得或近或远。无论其服务化表现出的形态如何不同,都反映了在行业、地区、国度、时期等不同因素背景下,制造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向高级化演进的趋势。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制造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还将很长时期保持高比重,但制造企业内部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既有作坊式的简单加工制造,也有由信息化、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完全现代化的制造企业。所以,除了鼓励、支持制造企业增加产品的附加服务,延伸产业链外,像上汽、海尔、联想、TCL等中国先进的制造企业还应该引导它们进入与本制造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策划、专利、金融、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到业外。这是中国企业抢占世界产业“制高点”的明智之路,也是改善经济总量结构的重要微观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9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