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上。江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落后,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江西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江西工业化、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对于某地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主要是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城市化率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江西工业化开始进入中级阶段初期,工业化、城市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工业化与城市化步入良性互动阶段。
  (一)工业化发展水平
  1、从人均GDP看,江西工业化开始进入中级阶段初期。目前,学术界对一个地区工业水平的判断,大多沿用钱纳里等提出的人均收为划分标准的六个发展时期为判断标准。为了避免高估或低估,我们采用1982―2002年人民币对美元几何平均汇率计算,2002年江西人均GDP约为1040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但因钱纳里给出的标准只是大致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结合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高度也可以在较宽泛意义上认为江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初期。
  2、从产业结构变化看,江西产业结构符合工业化处中级阶段初期加速转化的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已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产业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1.9∶38.3∶39.8,其中工业GDP占比为28.3%,第一产业接受工业化中级阶段的(20%)临界点,第二产业中工业比重已达的标准模型比值,如以国内学术界普遍采用将第二产业占比视为制造业占比,则远远高于模型。二是经济增长显现出第二产业高速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特征。2001年、2002年,江西第二产业显现快速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增速不仅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增速,也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速。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要力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为27.0%,2001年占27.4%,2002年则上升到28.3%(1995年以来的最高),工业部门正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
  3、从就业结构来看,江西也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借助钱纳里―赛昆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对就业结构进行分析。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就业有滞后性,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可以发生在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之间,主要呈非农产业就业特征。2002年江西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4.7%,与钱纳里―赛昆模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就业结构的56.2%相近,两者相差仅1.5个百分点。这一水平与江西产业结构特征反映出工业化阶段基本相一致,有一定说服力。
  (二)城市化水平
  1、城市化步伐加快,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1949―1978年,江西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065个百分点,1978―2000年,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近年城市化进程更快,2000―2002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
  2、城市体系在逐步完善,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2002年江西共有城市21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人口在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9个,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11个。另外,有789个建制镇,其中重点建制镇201个。形成以特大城市南昌为核心,以9个中等城市为支柱,以小城市及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总框架。在人口集聚、空间布局上为城市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为城市化加速发展准备了条件。一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加速期经济格局已经形成。2002年全省11个设区市市区的GDP为930.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97亿元,占GDP43%。三次产业结构为:5.77∶51.82∶42.41。二是城市经济聚集效益明显。从城市经济占全省的经济份额看,2002年11个设区市市区的GDP占全省的38%,人均GDP1185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实现中央、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22.6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52.3%。从城市经济自身的发展看,GDP超100亿元的城市2个;50―100亿元的5个,比2001年增加了2个;50亿元以下的4个。
  
  二、促进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思路和实现途径
  
  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实质是发展以工业化为内容的城市经济,通过城市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看,实现新型工业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支撑。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在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方面打开新的思路。
  (一)工业化、城市化互动思路
  江西工业化已开始进入中级阶段初期,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要顺势而为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两者协调互动,初步思路是:依托现有城市和工业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内涵,以产业链为纽带,构造以南昌市为中心、九江、赣州为副中心三大城市簇群框架,以三大城市簇群为载体合理化工业布局,提升全省工业化水平。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率先崛起南北向城市经济高地,进而向赣东、赣西辐射。以城市经济高地为基础,形成全面对接长珠闽地区,梯度发展,中部地区错位竞争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二)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几种途径
  1、促进以南昌为极地,对接长珠闽梯度发展,中部地区错位竞争格局的形成。一是形成东部以浙赣为经脉,以上饶为连接点的上海、杭州、南昌发展梯次,以及长江为媒介上海、苏州、无锡、九江梯次发展;二是东南部以南昌为高点接受闽台地区辐射;三是南部以赣州为契入口形成香港、广州、南昌梯度发展;四是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武汉、南昌、长沙、合肥、郑州等省会城市错位竞争格局。以大开放促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提高全省工业化水平,促进全省经济高速发展。
  2、从全省高度确定率先崛起的城市。根据非均衡路径理论,应整合资源优先发展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地区。目前,全省各设区市纷纷提出要建设成为中心城市,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崛起,理论界许多学者也提出建设各种都市圈的设想。我们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切实际超前与滞后均不利于发展,各设区市齐头并进也会产生不必要的内耗,不能有效地促使全省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本决定作用的同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与引导,由南北向东西,由点成带、由大变强地有序推进,从全省高度,从各地实际确定切切实实具备率先崛起条件的城市优先发展,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非均衡梯度发展。
  (1)明确率先崛起城市。确定率先崛起的城市意在形成经济高地,强调的是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进一步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在选择标准上要求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为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生产力布局,良好的或可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基础(有新兴产业的生长点或发展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无明显的资源约束。
  根据现有设区市工业化、城市化现状,经济实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我们对11设区市进行比较筛选,认为可考虑确定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3市为率先崛起城市。
  (2)选择理由。一是从经济实力方面看。全省11个设区市市人均GDP平均水平为12117元,超过这一平均水平的只有南昌市和九江市2个城市,人均GDP在10000元以上的有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萍乡市、赣州市等5个城市;GDP占全省比重超过3%有南昌市、九江市、新余市、萍乡市4个城市。二是从工业化城市化现有基础考虑。11个设区市三次产业结构为5.8∶51.8∶42.4,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的,在全省排前的依次为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鹰潭市、萍乡市、上饶市5个城市。
  选择率先崛起的城市,现有经济实力和潜力必须同时具备,我们可以看到,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萍乡市、赣州市5市经济实力较强。但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景德镇、萍乡市受资源约束性较强;景德镇陶瓷工业不景气,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转型;萍乡市煤炭工业占比太重,属于资源型转型城市。综合来看,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3市具备在全省率先崛起的基础和条件。
  3、以率先崛起城市为基础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三大城市簇群。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要重点培植南昌、九江、赣州城市簇群核心,京九沿线区域优先成为交通中心、物流中心乃至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中心,成为省域经济增长的引力与张力并重的最活跃区域。
  同时要在大中小城市间、工业化、城市化高低不同的城市间,产业强弱之分的城市间,提倡甘愿配套的共同发展,形成错落有致产业配套城市簇群。可借鉴国内外城市带与产业带沿路、沿江、沿边形成的经验,和“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链式发展方式,形成三大城市簇群:一是以南昌市为全省核心,以辐射浙赣沿线萍乡、宜春、新余、鹰潭、上饶5市和抚州市为主,南昌簇群内要改变目前“散、小、弱”的局面,加强以产业协作配套为纽带强化城市间合作,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要积极为簇群内优势产业配套,工业化、城市化低的城市要主要接受工业化水平高城市的辐射。同时在这线状城市簇群中,宜根据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将新余和上饶培植为次中心城市,形成浙赣沿线产业带。二是以九江为核心,辐射景德镇和周边省外中小城市,形成临江产业高点。三是以赣州为核心,辐射吉安和周边省中小城市,成为沿边产业高点。由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三点一线,形成全省南北向经济高地。
  (三)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对策措施
  1、实行城市工业布局再构造。从工业化角度看,当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后,工业化主要在城市展开,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布局合理展开、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制订工业布局战略及相关政策,规划具体产业的区域分布规模和分布结构,促进工业布局合理化。城市发展规划是优化城市工业产业布局,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我省完善并实施工业布局规划为:(1)制定全省城市发展规划要牢牢把握住“产业集聚是基础”这一推进城市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空间与设施。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统筹考虑、有机结合,立足现有产业布局特点,把规划好产业空间聚集和引导产业区域布局的优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化的内涵包括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互动的连接点,是承载城市工业布局再构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一是要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工业产业竞争力;二是要注意提高工业园区的技术起点,构筑城市工业的技术高地通过传导机制,带动城市相关企业技术进步;三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城区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改造,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城市外围以为城区服务的城郊农业为主,城市由内而外呈“三二一”的合理分布格局,扩大老城区的发展空间和综合功能。
  2、采用适用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工业经济和城市规模。江西工业化、城市化刚刚进入加速期,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巨大压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江西较长一段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廉价劳动力加适用技术,是江西具有现实竞争优势劳密型产业特点,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特定阶段的主体产业选择方向。
  3、充分发挥大城市技术、信息、人才聚集优势,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促进和提升工业化。主要任务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抓企业应用示范、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和关键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应用及产业化。江西传统产业的比重高达97%,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再创发展优势。目前,江西现代制造业领域,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产业也快速兴起。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产业支持力度,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避开沿海强势锋芒,细化产业分工、细分市场,寻找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数字信息产品和现代家电产品。通过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使江西成为我国LCOS数字电视、LED发光二级管、无氟压缩机等主要生产基地和空调器、数码相机及电子器件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4、培植规模企业,做强做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型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是做强做大城市,增强全省经济实力的关键。(1)支柱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江西已确定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为六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要与承载这些产业的城市发展相结合。一是全省的支柱也是相应城市的经济支柱,相应城市的产业规划与全省支柱产业的规划要相衔接,形成合力;二是要加快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承载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三是承载全省支柱产业的城市,其城市产业的发展应以围绕支柱形成配套为主,发展规模经济。(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良好企业运行机制。良好的内在机制是做大做强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前提。所有制结构问题仍是束缚江西企业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江西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4个百分点。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发挥改制试点企业示范作用,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尤其是战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活力,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能力。(3)整合有效资源,加强资本运作,加快股份制改造。一是扩大上市公司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培植上市资源,加大对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按上市要求重点在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医药、冶金、稀土、绿色食品等有发展潜力和优势领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具备条件后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三是多渠道融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除上市发行股票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组建基金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国内证券市场上融资,逐步改变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中以股票为主的单一结构模式。
  (作者为江西省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