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认证:外贸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工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阁
未来3~5年,被称为“后危机时代”,全球贸易将经历一个低速调整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贸也将面临着多重压力。其中,中国的出口压力巨大。一方面,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限制了中国优势产品的出口,而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又削弱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制造”长期依赖低价保证产品竞争力,这种模式深深影响着国内企业的发展思路,丧失了对品牌塑造和技术追求的动力。以灯具产品出口为例,我国的灯具产品出口量所占比重较大,然而仅2009年一年,出口美国、欧盟的灯具产品就多次因检验不过关被召回,使本就增量放缓的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不久前,商务部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为此,中国在持续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政策的同时,还需培育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然而,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配额管理的弱化及取消,部分企业为盈利开始采用低价倾销、假冒伪劣、消费欺诈等非诚信手段参与竞争,给外贸秩序造成冲击,也阻碍了出口企业品牌建设的进程。
信用分类监管是加强出口企业监管的主要手段。配额及许可证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出口企业监管职能的弱化,相反,外贸主管部门应采取更有效的手段调控出口数量,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与竞争力。然而,仅依赖传统行政职能已无法达成预期监管目标,必须采用更实用、更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出口企业监管效果。根据中国外贸出口形势及国际贸易发展潮流,信用分类监管可以代替配额(或许可证)成为政府监督企业出口行为、调控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信用分类监管可有效降低出口监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企业监督的准确性和适时性,优化监管效果,加大监管力度。
所谓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指根据企业类别及信用等级将企业分为不同管理对象的一种监管模式。信用分类监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同业务分类监管,二是同类业务分级扶持。例如,外贸企业自营出口货物与生产性企业出口产品无论在运营方式、退税政策或监管策略上,都应有所区别。其次,分类监管要参照地方政府(商务局)、工商、质检、海关、使领馆、商协会等多个机构的企业信用信息,制定企业信用分类标准,对同一出口业态(或领域)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划分――由信用等级的高低确定哪些企业可以重点扶持、享受优惠政策,哪些企业需予以警告甚至实施处罚。这里,采取何种方式给企业分类定级至关重要,较为实用且主流的做法是对企业进行信用认证。
信用认证是信用分类监管的主要工具。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必须依靠信用认证工作,准确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目前由国富泰公司面向出口企业提供的贸信认证服务,就是从企业资质、产品质量、贸易量、投诉率等方面进行诚信评价。贸信认证按诚信度将企业划分五个级别,星级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最终能获得政府扶持资金多少与优惠政策力度的重要因素。此外,以认证星级反映出的企业诚信度,将依托国际化平台向全球市场发布,引导采购商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现以市场化手段调控贸易。
可以说,贸信认证(星级)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没有认证星级,就没有分类监管。反之,信用分类监管又促进信用认证工作的开展与出口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信用认证工作要政府主导,调动协会、媒体和中介力量来共同完成。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其对企业信用的监督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6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