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快玉环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海亮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也是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玉环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传统农业粗放经营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必须立足于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强发展能力,这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玉环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 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矛盾突出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田灌溉难,尽管我县近年来不断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极不相适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据2008年省农业厅组织的调查发现,我县农田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全县除机耕道损毁在3成左右外,其余设施损毁率均在50%以上,特别是农用电线约3/4损毁,造成1.44万亩水田不能耕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二是水电供求矛盾突出。受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我县水资源极为紧张,虽然局部地方降雨量还可基本保证,但全县用于储水的水库容量较小,大都流入大海,导致人畜饮水供给不足。同时,玉环工业企业较多,许多乡镇用电负荷解决不了生产之需,限制了生产和生活用电的发展。
  
  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与农业投入需求的矛盾突出
  2008年,据县农经管理站调查统计,全县27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85个,占31.36%,主要集中在五大集镇的城中村,这些村的农业用地大都所剩无几;30―50万元的村有56个,占20.66%,10―30万元的84个,占31%;1―10万元的45个,占16,61%;1万元以下的1个,占O.37%。扣除政府相关补助,当年无收益的“空壳村”有74个,占27.2%;当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下的65个,占23.9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投入到期农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同时,我县每年向上包装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也较少,远低于全省各县市平均水平,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则刚刚起步,有限的投入根本满足不了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3 经营主体小散乱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矛盾突出
  到2008年,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l家,行业协会4家,这些企业(合作社)普遍规模比较小,有的生产能力低,有的市场开拓不力,有的原料不足,有的融资困难,龙头效应整体不强。同时,截止目前,我县农业园区有9个,农产品生产基地22个,但大多园区基地总的生产规模没有超出500商,虽有园区难成园,虽有基地难成规模,基础设施简陋,对外形象偏弱,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更有一定距离。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资源有限,平原土地难以成块,300亩以上连片农田非常难得;二是投入严重不足,除县里对园区基地有少量扶持外,园区基地自身设施建设投入非常有限,三是生产能力下降,随着我县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一产从业人员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产从业人员逐渐减少。总体讲,我县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管理乱、分布散,龙头带动作用没有能够有效发挥。
  
  4 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缺乏与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
  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全县农村劳动力11.04万人,且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少文化、缺技术、不善管理、不会经营、小农意识较浓,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二是青壮年劳力从农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工业高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去企业打工或办厂做老板,目前从事农业的一般为老人或妇女,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种养殖大户的年龄也都偏大。正因为这种现象普遍,一些乡镇干部反映:现在农村从业劳力严重断层,在家务农的有效劳力不够。开展农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缺乏,流失非常严重。
  
  5 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农业转型升级对科技需求的矛盾突出
  从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来看,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许多工作人员从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埋头苦干,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相关培训,普遍存在着人受老化、知识陈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据统计,镇乡农技人员现在岗总数135人,40岁以上的有93人,占68.9%,全县性的农技人员数量危机已经显现。加上管理体系不顺,造成农技干部基本上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干事,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做事现象十分普遍。高素质的人员偏少,专业分布不平衡,懂专业又懂经营的人才更少,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乡村基层问题更为严重。近年来玉环农业产业虽然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利用程度不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不大。
  
  二、玉环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玉环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把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做强做大玉环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打造精品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安全型农业和服务型农业。
  
  1 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以数量为主向以质取胜、效益优先的战略转变,以玉环特色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在认真落实好粮食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充分挖掘各种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开发、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强“三强工程”建设,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模式,不断营造特色产业新优势;着力推广优质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积极开发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引导“走出去”农业发展,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2 加快经营主体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鼓励和规范合作社发展,培养种养销大户,推进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培育职业农民,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快土地流转,创新经营机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重点扶持培养一批技术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的规模经营大户和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行业资源整合。
  
  3 加快农业科技转型升级
  以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为契机和重点,进一步稳定和健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队伍,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耕种水平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4 加快农业基础转型升级
  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从建设示范基地入手,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健全动植物疫病预警和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肥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和病虫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行生态养殖,实施畜禽排泄物治理和沼气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 加快农业服务转型升级
  深化浙江农民信箱工程,扩大村级网站建设,发挥信息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展会,推介本地优质农产品,促进产销衔接;基层农技服务要实行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科技服务新平台;鼓励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发展农业经纪人和营销员队伍;进一步抓好政策性保险工作,引导农业担保公司发展,推动农业金融服务。
  
  6 加快农业管理转型升级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以强化主体责任和基层乡村责任为重点,构建有效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认真抓好重大植物疫病防控,严防疫病发生和蔓延;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完善会计委托代理制和电算化,发挥村级财务电子化监管网络作用,开展“三年轮审、百村审计”活动。抓好村经济合作社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管责任制,加强动态监测,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玉环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业转型升级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舆论手段,宣传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多形式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发挥合作社、种养大户作用,对年久失修的灌溉系统建立经常性的清淤输通和加固防御制度,保证灌溉畅通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农机补贴,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3 完善反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决防止和克服重城区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真正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各部门都应主动履行支农责任,明确支农任务,强化对农服务。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的范围,加大政府对农业支持和补贴力度,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出台政策,鼓励工业企业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投入农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
  
  4 健全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特别是鼓励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委托合作社经营土地,年终享受分红。允许农民以房屋产权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作抵押,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鼓励农技人员带薪到农村租地独办、领办和合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土地流转。
  
  5 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打造现代农民
  首先,要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加大投入,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延伸和扩大农村科技网络覆盖面,力求重点村配备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其次,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特别是留守在家务农劳力的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工作,让农民了解政策、知晓法规、学会经营、懂得管理、提高文化、掌握技术,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社会化职业技能。再次,要科学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从农培训。当前,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和有一定素质的农民都进企务工和出资办企,留守在家务农的劳力几乎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一些低素质劳力。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需改变现在一味追求进企务工或出资办企的观念,要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从农培训,保证农业生产的必要量。对家中无劳力的农户要正确引导,以防止耕地撂荒和农业劳力的大量流出。
  
  6 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开展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展农业转型升级,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有别,体制和机制又不一样,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也各不相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则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我县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工商资本雄厚,这就决定了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原则。建议先在漩门二期、清港、干江等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并认真总结经验,发挥示范项目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7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