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铁军
当年小平同志说,他提出的那个带有一定哲理性的思路,就是我们得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得走一步看一步,我们不能简单化、片面的直接就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用,也许我们搬的少,我们走的相对才稳妥一点,到今天没有出现比较极端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在墨西哥,还是在巴西,还是在印度,还是在孟加拉国,这些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大国,都有相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们走一走,看一看,比较这些国家的情况,并不像我们一般的书本上讲的,只要你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这个因果关系恐怕不那么容易就存在。
我们看发展中国家类似的这些问题,包括我们自己,大家似乎愿意约定俗成的很多说法,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当人们讲到三农问题的时候,大家会很容易提出一个因果关系,只要你把农民城市化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似乎不那么简单。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你会看到,农村中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没有生活来源,只能流入城市,是加快的城市化。印度城市化不如我们,但比如像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城市化都比我们高的多,可其实只是把农村的贫困人口空间移到了城市,变成大城市郊区的,或者大城市城中心的大型“贫民窟”的人口。
以往我们有很多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只要加快城市化就能解决问题,这个似乎是有一点简单了。缺乏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比较,缺乏这方面的这个经验,所以我们可能容易接受一些简单化的看法,那未必真的对中国发展有好处。
我有一个观点在这里提出来,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城市化形成在大城市中的“贫民窟”,这不是我们要走的路,因此我们不可以简单的强调加速城市化。当然,加速城市化是一个趋势,但是我们不可能按照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那样搞城市化的加快。再进一步说,很多人都在讲,中国城市化率低,这个城市化率低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一个数,是一个百分比,我们的工业化比城市化快十几个百分点,这指的是百分比,而没有讲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是绝对值。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之最。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就算城市人口的话,现在是5亿多。我们仅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全部人口总和,有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要增加到70%,甚至有人提出可以达到85%,像现在发达国家那样。如果说要在几十年之后,比如说2030年前后达到这个比例,那么到2030年前后我们的总人口会达到峰值的14.8亿至15.4亿。总之15亿左右的人口,达到70%的城市化率,那就是十多亿人生活在城里,我们有多少资源可以支持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水来说,我们现在平均一个城市人口一天的生活用水,是农村人口一天生活用水的20多倍,全国现在600多个城市,一半以上缺水,1/3以上严重缺水。有研究报告提出,北京现在人均只有300方左右的水,按联合国所规定的,水资源的短缺的标准是1000方,整个大华北地区严重超采,北京已经过量超采,超过100%就是说地下水不可补充。这些难道是我们要的可持续发展吗?我们这一代人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能不能是后代可以持续得到的,我们这一代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要告诉今人和后人,这种方式似乎是不可持续的。除非技术突飞猛进,甚至有技术发展能解决我们的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但是恐怕我们解决不了土地资源的短缺。我们知道我国家只有约12%的国土面积是平原,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在平原中我们又只有百分之九点多的面积,是水土光热匹配的,适于农业生产的。而城市也同样适宜在平原上构建,我们建设城市也主要在平原。工业,农业,城市都集中在平原,争这点儿12%的平原面积,争这点百分之九点多的水土光热匹配的耕地面积。那请问,如果把这点地都变成了城市,变成了工业,那我们农业怎么办呢?十几亿人口难道可以靠国际市场上买粮食来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吗?不可以。
因此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方方面面的矛盾,尽管你可以说将来我们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如果考虑到资源条件,特别是经济地理环境的制约,我们恐怕乐观不起来,我们得考虑一下,我们到底要什么? 我们显然走不得一般的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那我们自己的路在哪儿?中国自己走向一个比较均衡的、比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在哪儿?十六大以后,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在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增长,过度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强调三农问题的同时,逐步清晰了化解“三农”矛盾的思路,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不可能靠一个简单的城市化,说我们要达到多少的城市化率,就解决问题,那个有点简单了,而越是这样强调,你会发现每当中国城市化加快的时候,都更多的导致什么呢,导致农村资源的流失,更少的人变成城市人口,而更多的资源消耗,每当加快城市化都会有这个问题,这是以往的经验教训。所以我们说,一般的强调加速城市化恐怕有问题。因此在现在的文件中,我们强调的是城镇化发展方式,强调的是多元化发展路径,而没有简单的讲,只要加快城市化就能怎么样。这是我们在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在探寻中国新世纪的发展的路径中,提出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再是一面倒的,只要加快城市化,农村问题就能解决。
我们以往以为,只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进城打工,那农民的收入就能增长,农村的问题就能解决。这恐怕也有一点值得讨论的地方,因为有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那就是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价格,要素越稀缺价格越高,反之价格越低。原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时候,他们在农业生产上属于一种生活与生产合一的过程,是经济现状和自然现状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所以并没有计算自己作为要素的价格,而一旦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那就直接表现为要素的供给。我们知道中国农村有将近5个亿的劳动力。那么城市能够吸纳多少?有测算表明,中国现有的耕地面积需要的农业劳动力,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看,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一个亿就够了,如果进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时候,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大概只需要4千万到5千万,可5个亿的农业劳动力都要转移出来吗?即使5亿中转移4亿出来可能吗?哪个国家能容纳得了4亿劳动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和才不过4亿多,我们中国的劳动力就是7亿多,如果我们把农村中的半劳力,就是60岁以上不能退休的老人算上,我们国家的劳动力总和恐怕得8亿多,也就是中国一国的劳动力总量是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总和的两倍左右。如果把8亿左右的劳动力全部推向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这个劳动力的供给是绝对过胜的,是无限供给的。其结果必然是劳动力价格下跌。市场决定这个要素不是稀缺要素,过剩要素价格下跌,越多劳动力的市场,劳动的回报就越低。所以我们怎么可能指望着打工者的收入不断地提高,他的待遇不断地提高呢?
因此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看到,中央在2002年以后,战略转变定下来以后,政策导向是越来越体系化了,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政策思路的一个重要大战略,就是我们不仅要加快城市化,不仅要在城市加强建设,另外一方面在农村也要加强建设。而以往城市相对比较快的发展,客观上反倒形成了社会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已经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尽管城乡二元结构早就有学者讨论过,但是它进入中国的政治文件是2002年,在十六大的政治文件中,写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从此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怎样协调发展终于有了战略思路,这些发展过程中间的问题和针对有关问题的讨论,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间逐渐的认识到了,应该另外选取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相对稳定的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就是不偏面的强调城市,而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不是有意的去放慢城市化的步伐,去压抑城市化的发展,而是要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强调农村也必须加强投入、加快发展。实现城乡互动,良性的互动,使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一个城乡和谐的社会。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2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