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追求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全球基础教育学校的建设标准是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遵循着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确立、学校办学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形成以及现代教育系统的完善与优质均衡转向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实现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对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现代性要不断得到增强,教育的过程要更加趋于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得以逐步彰显。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现代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4-0052-0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追求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国际教育发展表明,世界各国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任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推进,注重针对不同教育事项,诸如校长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办学条件标准等,开展分类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针对不同学校教育类型进行标准化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学方式的探索,政府、产业、教育界进行广泛的合作,致力于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交流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1]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教育现代化工程,全球基础教育学校的建设标准是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遵循着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确立、学校办学规范与制度的形成以及现代教育系统的完善与新时代优质均衡转向的过程。研究全球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特色、基础和条件,有助于思考全球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共同经验与一般趋势。
   一、班级授课制作为现代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
   全球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至17世纪的欧洲,以标准化的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标志。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给人类社会的教育带来了世俗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可能,“班级”逐渐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标准配置,成为衡量学校是否符合办学规范的“现代化”标准。直到19世纪末,以现代学校班级制度为核心的现代基础教育模式在欧洲及世界各国才基本确立,各国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就现代化的先行者英国而言,其重商主义的传统为英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表现出务实的精神,英国的学校较早引入了科学知识内容,表现出实用的课程标准取向。与美国等新兴移民工业化国家相比,欧洲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相对而言有更多的传统教育因素被保留下来。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较少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在移植英国古典学校模式的基础上,又借鉴德国、法国等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义务、免费、世俗、普及”的现代学校标准化建设经验,在继承与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国家,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经历了一个外源与内化的转变过程。日本的教育现代化走了一条“引进—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仿照欧美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和模式,其制度架构和教育内容无不充满欧美色彩,并逐渐通过改造日本社会既存教育资源来推進其教育现代化,以便有效地加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2]
   二、现代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工厂化”与“车间化”
   20世纪的现代学校是“现代工厂制度”的翻版,现代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样态是学校的“工厂化”与班级的“车间化”。对标准化教育的需求最早出现于近代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形成,铁路制造企业意识到标准化对于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1841年,英国工程师惠特沃斯建议国家采用统一的螺纹制度,其编制的惠氏螺纹标准很快被英国采用,推动了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行业标准建设。尽管标准化起源于英国,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则是在20世纪的美国。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把标准化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化作业方法”和“标准化时间流程”上,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泰勒的标准化思想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强调方法的有效性、最优化、可操作性和标准化,对于学校如何建立严格合理的教育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以及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财政预算与决算的控制方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追求效率至上的学校“工厂化”、班级“车间化”,奠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现代学校模型。
   美国教育管理学者卡伯雷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实行自上而下的科层制、集权化的“工厂”管理体制。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在工厂里,儿童作为原材料被制成产品来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制造的详细流程来自20世纪文明的需求,也就是说,学校的事务就是按照详细的流程来塑造学生”。
   三、现代学校的“制度标准”与“体系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效率至上的“现代学校”注重以现代学校的制度标准与体系标准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把公共教育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公共性与民主性的体现,也成为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基本规范标准与体系标准。
   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巴尔福教育法》,这是英国进入20世纪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现代基础教育制度的形成,把地方教育当局作为英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机构,影响了英国现代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进程。英国《1944年教育法》则提出加强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控制和领导,开始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初等与中等教育,同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了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学校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条件的现代化和管理的专业化等方面,确立了现代教育体系,改进了学校教学制度。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增加学生的入学机会;学制由原来的“八四”制,改为“六三三”学制为主;扩张课程标准所涵盖的范围,并对课程进行重新组织;根据学生成绩重新编班,巩固加强学校教育的成绩;教学法的创新、教材的编制与其他教学材料的选用,要注重参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注重校园建筑的改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师资水平的提高。[4]在这种现代公立学校的体制标准与管理标准下,美国的现代城市公立学校系统曾被标榜为一种“最佳体系”,被看成是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重大成就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促进本国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明确了标准化的办学理念,制定了标准化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政策,配套实施了很多标准化建设项目。例如,1983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旨在通过高要求的学业成绩标准与评价标准、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标准等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则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提出了“国家统一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标准,对学校的科目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定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开设10门基础课程,其中英语、数学和科学为核心课程;为各科目起草法定的教学大纲;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4次全国统一考试,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公布学校成绩排行榜等。
   日本在1958年就颁布了《公立义务教育诸学校班级编成及教职员定额数标准法》(简称《基础教育标准法》),明确了50人班额的基本标准,要求在5年内实现《基础教育标准法》规定的50人班额的目标。[5]经过数次修改,到2011年日本已将公立中小学各年级的班级标准定为每班40人。通过制定最低办学标准,日本对于学校用地面积的最低标准做出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置基准规定了学校校舍的面积和操场的面积,如规定学生数在40人以下的,应有校舍500平方米,学生数在240人以下的,应有操场2400平方米。国家也规定了学校内应有的基本设施,如教室、图书室、保健室和职员室,规定小学除了操场以外原则上应有体育馆、游泳池。各地可在此最低标准之上,根据自己的财力增添其他设施。
   四、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发展的“优质均衡”转向
   21世纪以来,全球学校标准化建设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国际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推动标准化教育,实现利益和资源的共享。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已经从国家层面发展到国际层面,强调教育的发展要转向“全球共同利益”。国际标准化教育合作组织(ICES)、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不断推动现代化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谋求利益的共同发展,这也突出体现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共建共享”理念上。二是培养现代化的国际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教育现代化在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新一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也聚焦在现代化人才的“核心素养”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现代化的学校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学校标准化建设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学校标准化建设走的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但共同的选择是走“公平而有质量”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道路,既谋求优质的教育,又追求均衡发展的教育。
   以美国教育标准化运动为例,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强调各州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注重发挥州以及地方学区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在追求“新教育公平”的基础上,谋求卓越的教育、优质的教育。美国州政府掌管着教育决策和行政的主要权力,州政府教育厅负责制定所有的课程规划和全州的教育发展标准,地方部门遵照州法令行事,并将课程事务方面的自主权赋予学校,由学校和教师决策、编制课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启了“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形成了“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州立标准”(State Standards)和“地方标准”(Local Standards)的三级架构。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由联邦政府提供资助和领导,由全国具有权威性的学科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主持,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制定。各州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参考制定本州的课程标准和框架。地方学区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进行评估之后,在具體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培训和教学等方面做出相应改进。
   美国“教育标准化改革”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学生的学业期望,即学生应该和能够学习什么;教育系统各关键要素的统一化;使用学生成就测验来监控学业表现;把与课程和教学相关的决策权下放到学校;增强对教育服务改进的支持和技术援助;执行问责制的规定,在测量表现的基础上奖惩学校或学生。
   美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还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标准化建设。为了确保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先后由很多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教师评价标准。从教师评价标准的认同度及在实践中的影响程度来看,“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和“美国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三个机构制定的教师认证和评价标准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美国在制定和实施各级课程质量标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行动,规定了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学校办学质量标准,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问责标准”,主要涉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大方面。“内容标准”重在说明在核心课程领域内,学生应知能做的内容。“表现标准”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内容熟练程度和表现水平的规定,用以区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基于此,美国建立了基于“责任标准”的学业成就监测系统,要求监测系统与课程标准应达到四个一致性,即内容一致性、深度一致性、广度一致性、知识样本平衡一致性。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概念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即基于“责任标准”的评价必须与课程相匹配,与表现性评价密切联系。
  21世纪以来,推动以标准为导向的学校改革是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其作用的主要表现。所谓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即联邦政府提供资源,协助各州为所有学童拟订并实施有挑战性的教育标准,同时利用这些标准及连贯一致的课程与评价去改善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制订严格的课程标准,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或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运用统一的评估体系,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课程;实施绩效责任制,改造表现不佳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学校能力建设。[6]
   通过全球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发现,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遵循着标准化实践的现代化轨迹,而且随着标准化实践的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范围在不断扩张,学校的现代性不断得到增强,教育的过程更加趋于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得以逐步彰显。可以说,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随着人类标准化实践而产生,也随着标准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对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余晓,吴伟,周立军.标准化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09):117-120.
   [2]项贤明.比较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1-7.
   [3]黄崴.西方古典组织理论及其模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73-81.
   [4]赵章靖.美国基础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7.
   [5]高益民.《基础教育标准法》与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1(10):77-81.
   [6]段素菊.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0(09):58-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