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靳玉香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2000年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70%以上,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稳步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趋势还在扩大。从2000年到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213元扩大到5317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8∶1扩大到2.5∶1。如果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将严重阻碍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社会体制问题,正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设计和延续,导致了过多的农民滞留于农村,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相对萎缩,反过来影响工业品的销售,使得城市失业人群增加;于是进一步排挤农民进城,结果又造成过多的农民滞留于农村,由此形成了一个怪圈和一种恶性循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跳出“农”字做文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机遇,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低,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工农业产品的低水平过剩。这种状况不仅制约内需的扩大,而且不利于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晋城市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01%,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4%的增幅低11.0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8.9%。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好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拓展农村市场,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二、关键在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就是“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的过程,是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晋城市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结构的转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着力培育无烟煤、煤化工、电力、中高档铸造、高新技术、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让农民共享工业化的成果。
  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镇的主要途径,并能通过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从晋城市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以扩容提质为核心,把中心城市构筑成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对外竞争的主要载体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龙头;就必须以4个县城和巴公、北留、嘉丰、马村等10个中心镇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从晋城市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蚕桑、蔬菜、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把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优势产业。
  
  三、重点在找准抓手突出统筹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准抓手,突出统筹,把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要统筹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工业化的阶段,有条件拿出部分财力来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因此,在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应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倾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要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焕发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增加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支持。
  二是要统筹生产经营。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向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迈进。重点要树立四种意识:第一是市场意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吃饭”农业走向市场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第二是标准意识。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将农业生产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之中;第三是品牌意识。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才有信誉。要把已有的农产品品牌保护好、发挥好,并高度重视新品牌的培育;第四是资本运营意识。应用工业资本运营理念,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要统筹人力资源开发。重点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转移渠道不畅,降低了资源价值,造成了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农民工问题。晋城市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镇化率要达到48%以上。这就必须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小城镇流动。就必须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是要统筹社会化服务。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中介组织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为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民服务。要鼓励城乡各种力量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动城市商贸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建设以县城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农村商业流通网络。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农业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3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