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费伦理与环境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乌晓晔

   摘要:生态危机与过度消费有关,要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深刻反思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通过挖掘颂扬传统文化中节俭消费观的价值,开展环境教育,树立新的消费伦理观,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走向可持续的消费。
   关键词:消费伦理;环境保护;节俭;可持续的消费
  
  随着生态伦理观念被人们逐步地接受,人类的消费不但要考虑与生产发展相适应,而且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在进行消费活动时,不仅要看其生产能力,而且最主要的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消费活动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伦理道德引导,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消费的环境代价
  
  人类的消费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而消费方式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消费问题的凸现有其客观必然性,源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尖锐冲突。
  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技术和经济突飞猛进,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从而“为生存而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式不同,工业社会的消费不是建立在满足基本需要基础上,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是一种“奢侈型”消费方式。与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相联系,在消费观念上,侈糜消费观逐渐取代节俭消费观成为消费观念的主流。侈糜消费观主张消费者大量地、无节制地占有和消耗物质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在西方,主张奢侈消费的经济学家为数不少。英国经济学家孟德维尔・贝尔纳德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提出“节俭有罪,侈糜有功”的观点,他认为,正是蜜蜂的贪欲、虚荣,促进了蜜蜂社会的繁荣强大,而蜜蜂的道德、满足,却导致了蜜蜂社会的贫困衰落。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最有影响的奢侈消费的主张者。在凯恩斯看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发生,商品过剩,工人失业,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引起的。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刺激生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奢侈有利,节俭有弊”的理论。这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派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遂使侈糜消费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奢侈消费方式大行其道。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或豪华消费在当今我国的社会中,也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是一些人人生追求的目标。
   从经济学上讲,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条件下,奢侈消费有扩大就业、增加生产、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的作用。但如果着眼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奢侈型消费就不是有益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世界的许多弊病,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和消费主义有直接的关系。消费主义是消费至上主义,为消费而消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只知道大量购买,尽可能多地消费,这种多多益善的消费观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许多人的消费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过度的物质消费,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使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当前仍要大力宣传和提倡俭约节用的传统,讲究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坚决反对畸形消费。
  
  二、保护生态环境,重新认识节俭消费观的价值
  
  人类的消费生活不但与生产相联系,而且与生态环境相关联,既不能超过生产允许的限度,同样也不能超过生态环境许可的范围,更不可掠夺式地取用。
  人口增加、粗放的经营方式和过度消费,造成生态环境的危机,因此,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须树立环境意识,以便人类可持续消费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俭德或节俭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一向崇尚俭德,古人以俭为善,以奢为恶。《左传》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中,俭是重要的一目。他极力主张俭约而反对奢靡,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俏》),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道家始祖老子曾指出为人处世须有“三宝”: “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其中也把“俭”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宝”。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他说:“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传统节俭伦理观中,“俭”的含义有三:一、“俭”是善德,俭的对立面“奢”是恶德;二、“俭”是简朴,俭省,俭用,节俭即珍惜财物,杜绝浪费,精打细算,计划开支;三、俭与吝啬也是相对立的,所以吝则不俭,俭则不吝。这三点集中起来,说明节俭或俭省处于奢侈与吝啬的中间。它是一种中道,即一种道德,一种德行。
   节俭的伦理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首先,在伦理意义上,有利于约束贪欲,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以及勤奋、努力等人类精神,形成高尚的精神生活。其次,在经济意义上,有利于节约、保护自然资源和积累社会财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时代,正是凭借着对物质资料精打细算的使用,人类才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息繁衍并发展至今日。倘若人类的先祖们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人类恐怕早就因财富的耗尽而灭绝了。所以,节俭,不论作为消费伦理观,还是生产伦理观,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在今天仍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把节约的消费观,创造性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使之成为新消费伦理观的一部分,为我们贯彻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提供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三、走向可持续的消费
  
  要有效地解决威胁人类前途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问题,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必须使人们在消费道德观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不仅把人的消费行为同家庭、国家相联系,还应当同自然环境相联系,同子孙后代的利益相联系,倡导一种环境和生态系统能够长期承受的、与环境友好的消费道德观。这是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核心思想和唯一目标。我们倡导这样一种消费生活,首先,它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亦即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它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亦即消费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人类又能从环境中得到所需;再者,它不会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要实现可持续消费,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适度消费,二是绿色环保消费。
  原则之一: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对环境友好的合理消费的体现。它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而不是鼓励对物质资源无止境地占有。适度消费不是低消费,而是与生产力水平、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消费方式。适度消费意味着既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所必需,同时又有利于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这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环境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新道德,这应导致产生一种与正在到来的匮乏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有一种新的生产技术,其基础在于最低限度地使用资源,同时生产寿命长的产品,而不是建立在最大限度生产量的生产制。人们应当以节约和积储为荣,而不是以花钱和弃旧为荣。”适度消费要求我们的消费应当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能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使广大人民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首先表现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富裕的。但是,光有物质消费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为人不同于动物,物质产品是人的生存中的有限对象,只是达到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和手段。人们若始终囿于物质欲的追求,在满足了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之外去追求过多的奢侈品,则降低了人的生存境界,因为物质消费的过度往往是以精神消费的相对不足与萎缩为代价的。这可能使人变得自私、愚蠢、片面和畸形。因此,人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还需要有充实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不仅能调节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平衡,而且能防止人一味地沉溺于物质享乐,疏远自己的内心世界。健康的精神消费,应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和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它应与自然资源储备相称,站在自然环境的立场上,也就是“量有为用”。要实现可持续消费,人类物质生活消费应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要实行低度消耗资源,节约使用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产持续发展的物质生活消费体系。在提高消费水平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把消费水平的提高建立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适度耗费和不破坏生活平衡、不导致严重污染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继续提高消费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的消费结构要注意提高消费资料的质量,使消费资料本身潜藏的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能较充分地发挥出来,要尽量减少消费资料使用及消费过程的浪费,并使消费结构有利于尽量减轻环境污染。
  原则之二:绿色环保消费
  如果说适度消费从消费的量上避免了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那么,绿色消费则从消费的质上提倡一种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和更少环境影响的消费伦理观,是当代人类消费道德的一种新境界。绿色消费要求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购买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友好以及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兴起,是生态环境保护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产物,也是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结果。
  首先,绿色消费反映了消费者参与环保的自觉要求。人类的消费行为,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使用的资金和购买者的财力,而且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动机、期望等生活价值观念。主客观因素的双向作用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和消费取向。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要求商品对本人无直接损害,而且要求商品对环境无损害,甚至要求制造该商品的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损害,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这一新变化,不单纯是消费者对个人保健的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们开始更多地自觉承担起维护生态健全的责任。
  其次,绿色消费增加了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和压力。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促使绿色消费市场的出现,要求企业的生产和产品必须考虑环保的要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讲,经济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市场需求的新动向则要求企业在生产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还要考虑新的因素――绿色。很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消费者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保护不但功在社会,而且与企业命运直接相连。因为“绿化了”产品的企业,才能赢得广大绿色消费品市场。相反,企业如果置环保于不顾,其产品就会受到消费者的抵制。
   然而,在我国,绿色环保消费还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人的重视,如旅游途中的乱抛废弃物、包装中的白色污染、房子装修材料的有毒物质严重超标等等。因此,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探索环保消费伦理规范,反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的行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乔发容,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2]何锁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6,3.
   [3]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