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设计理念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大为 刘晓慧
摘 要: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历史、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教育机构,如何面对这一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刻,如何发掘自身潜能、寻求世博与文物博物馆的互动发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世博会; 博物馆; 陈展理念; 艺术
中图分类号: G26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38-01
从历史上看,世博会与博物馆的联系密不可分,许多著名博物馆的场馆甚至藏品基础都来源于世博会。在博物馆中,世博会的展品挟裹起历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见证。探讨世博会陈展理念的发展,研究世博会与博物馆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世博会中学习具有创新意义的陈展理念及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博物馆陈展理念的发展趋势加深认识。
走进上海世博园,各国家馆建筑独特,内部陈列造型别致,设计语言鲜明,具有空间高大,场面恢宏,色彩和谐,创意新颖的突出特点,真正体现了设计创新理念在现代展示陈列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之一的德国馆,更是将精致完美的设计融入到场馆的每一处细节之中,体现出德国人不折不扣的严谨工作态度。以工业著称的德国将德国国家馆定义为“和谐都市”,是德国参与世博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和谐都市”中既包容了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又不放弃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而在更新与保存,创新与传统,集体与个人之间达到平衡后,城市将具有非凡的魅力,这也是建造德国馆“和谐都市”的最终目的。
德国馆的四大建筑主体是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支承力在建筑设计中的理想应用。如果从个体来看,似乎每个个体都缺乏稳定性和平衡感,但当各部分融为一体后,便形成一个稳固平衡的状态。一个单体的突出和棱角切入另一个单位的凹陷和转折处,一个单体的残缺和凹陷恰恰是为了契合另一部分的伸张和凸显,四个建筑凹凸有致,合为一体,如同现代立体构成一样,在分割和比例中寻求力量的均衡,在节奏与韵律中展现和谐与统一之美,艺术的创造出一座后现代的雕塑建筑群。而在新一轮的博物馆新馆建设高潮中,博物馆建筑造型作为博物馆文化的建筑语言,也越来越引起博物馆建设者的高度重视。完美的博物馆建筑造型已成为博物馆的一种“特殊展品”,而与博物馆展厅内展出的展品一起受到观众的欣赏与赞扬。完美的建筑造型与功能需求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当今、乃至来来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切面式的体块组合成德国馆的造型特征,不仅仅是馆徽的设计元素来源于建筑外形,这样的不规则切面形式演变为平面图形后,始终贯穿在每部分展室中,出现在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地方,不经意间形成一条设计形式的主线。而每一部分的展厅却呈现出设计风格的巨大反差,但不同的风格与所表现的内容和属性皆高度吻合,完美的体现出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和谐。德国馆正是以个体之异,营造了整体之同,“和谐”之意昭然而示。
德国馆分为四大展区,包括海港新貌和未来规划室、档案发明馆和创新工厂、欢乐剧场、动力之源,在四大展区之间还有风景区、动感隧道、人文花园、活力广场等空间和长廊作为过渡,展区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依托,流畅与律动的感觉始终伴随左右。进入德国馆,首先看到的是德国风景区,设计人员以一幅幅精美的明信片形式,将观众直接带入德国的城市生活中,整个市郊区域完全利用曲折切割的路径将回廊区域和外部造型巧妙的结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世界城市之美跃然眼前。之后我们进入一条光与影,色彩与旋律的“动感隧道”,一幅幅德国城市的典型画面伴随着优美的乐音不断的跳跃在我们身边,在滚动电梯的带动下,眼前呈现出一幅动人的未来都市画卷:灿烂阳光下的汉堡海港,蓝天悠悠,海鸥翱翔。伴随着海港特有的喧嚣声,展现出来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示范建筑的全景图。这里展现的并非城市的重建,而是对原有城区建筑物的维护和再利用,这对中国现阶段的城市改造富有借鉴意义。整个展区以白色为基调,仍以不规则切分面为造型基础,营造出未来城市的低碳环保理念。
观众的参与性可以鉴别设计的优劣。设计以人为本,能激发观众的热情。乐于参与其中的设计一定是更多的关注到人的因素,也会充分考虑到人的诉求。在接下来的“人文花园”中就有不少立体的互动环节,使观众充分体会到介入与互动的乐趣,更能拉近观众与展示内容的距离,在观众的体验行为过程中以感性的方式传达了设计者的意图。世博会从“动态”到“互动”的展览理念,已经在发达国家博物馆中被普遍应用,我国一些新建或改建后的博物馆中,触摸屏式的互动也已较为普遍。一些以传播科普知识为主的科技类馆最先开始采纳互动式展示方法。近几年,这种展示方法也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中,增加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参观兴趣,更好的诠释文物展品的内涵与价值。
接着我们走入德国馆的“文化园地”,德国文明虽起步较晚,但对近代世界文化贡献良多,迄今德国人共获得六十余项诺贝尔奖,而艺术与哲学更是德国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昏暗的展室和局部的光源,错落的典籍和参差的图景,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现象,艺术的唯美和精神的超然,无以伦比的理性与感性的世界以充满设计意味的形式,将观者带入到一个文明与艺术的魅力殿堂。设计的完美与文明的伟大在这里相交,情境的丰富与灵性的光辉在这里闪耀。而“和谐都市”的精髓正是“和谐精神”的领悟与体会。
最后出现的是“动力之源”。这个环节是整个德国馆参观的最大亮点。在锥形展厅里,色彩斑斓的电子投影图像布满墙面,而其中悬挂着一个直径三米,重三顿的球体,球面密布的四十万个发光二极管LED,使其能够显示变换出各种色彩与图形。随着观众的齐声呼喊,球体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发出的光线也越来越强烈。来自德国的城市图景,快速而热烈的展示在观众眼前。随着球体的减速,绿色的光线又将展厅笼罩,上方呈现出蔚蓝的天空,而球体变为一颗美丽的星球,在其之上种子变为花朵,新的生命勃发而出,整个德国馆的“和谐都市”之旅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德国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建筑造型到空间展示,从陈列手段到细节处理,无不显示出德国设计师在严谨与理性中对人、社会、自然的深切关怀。这,就是设计的魅力。
世博会不是博物馆,但通过参观世博会,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受到了创新与创意、技术与材料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启迪,同时也令我们对陈列形态的现代特质有了更深的感悟。研究百年世博遗产是中国博物馆人的责任和义务,在世博遗产中具有核心价值的主题内容命题,同样是与博物馆陈列内容和研究方法相一致的学科理论,某种意义上说:世博展览与博物馆陈列有着彼此相似之处,甚至于相互支持,交相辉映,在世博会展览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动态效果,更新的科技含量,更广的信息拓展,世博会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世博精神也将汇聚成一笔无形的文化遗产,启迪博物馆陈列设计者的智慧和心灵。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迪恩.展览复合体―博物馆展览的理论与务实[M].艺术家出版社,2006.
[2] 陈燮君,刘健.世博与艺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林华.世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英)彭妮・斯帕克.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M].李信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