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海西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生花

  三次产业结构指国内生产总值依据产业部门分类,将21个产业部门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三次分组所形成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规律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呈直接相关关系。一般说来国民收入处于贫困温饱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二、三特征,国民收入处于小康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 、三或二、三、一特征:国民收入处于富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特征。当前,柴达木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3:61.8:l6.9,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和完善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促进海西经济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海西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种植业在稳定基本农田、优化品种、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扩大了蔬菜、饲草、中藏药材、薯豆、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药材产量分别增长6.5%和80%。畜牧业畜种畜群结构进步优化,2005年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44.68亿元,2006年为47.37亿元,增加了6.0%。
  
  2.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积极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使资源开发实现了由低水平、小规模向高水平、大规模方向转变,由点到面全面扩展,由单一开发和原材料输出型向联合开发和综合开发精深加工型转变,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确立了四个各具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园,即由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冶金三个工业小区构成的格尔木工业园,以发展盐碱化工为主的德令哈工业园,以发展煤化工与盐化工为主的乌兰煤焦化工业园,以构建能源、煤化、盐化产业链为主的大柴旦工业园。2006年全州22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1.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63.8%。2006年实现全地区工业增加值118.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工业成为拉动柴达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3.第三产业增速加快,发展势头强劲。随着青藏铁路、100万吨钾肥和涩-宁-兰天然气长输管道等国家重大项目和一批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牧水利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带动了全州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贸物流、文化娱乐、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技能培训、广告、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旅游、中介等行业也正在兴起。2006年,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二、海西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十一五”以来,海西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相结合,劳动密集行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相结合,为生产服务的行业与生活服务的行业相结合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但存在层次水平不高,领域不宽,新兴服务业比重低,农村牧区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第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及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强等问题。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较落后,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
  
  2.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基础地位脆弱。近几年,虽然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但由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薄弱,设备落后,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畜产品流通格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产品的产、供、销严重脱节,农牧业生产表现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市场看好的大宗农畜产品由于农户经营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低下;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信息不灵,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配套: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低: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手段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
  
  3.资源综合开发能力较低。目前,柴达木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仍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综合利用水平低、开采方式粗放、循环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资源组合优势难以有效发挥等方面。受地质勘查工作滞后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我可供市场配置的资源,特别是市场急需的大宗资源已十分缺乏,采掘挖矿的路子已基本走到尽头。但是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的开采和综合利用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难题,缺乏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现有工业关联度小,相互渗透和促进作用不明显,产品的内部消化能力弱,没有形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4.科技创新力不足。地区大中型企业中,仅有一半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小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更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不足,尤其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科技人才更是缺少。人才、资金的短缺导致工艺落后,科技力量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的品牌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成为柴达木资源型经济难以做大的主要原因。
  
  三、海西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建议
  
   1.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对第一、二产业的支撑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海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与柴达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资源开发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以及科技、教育等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性行业。以改善海西投资和发展环境;继续发展商业物资流通、饮食、服务和市政服务等传统行业,加快发展旅游、技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协调、布局合理、支撑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放业基础地位。一要强化、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产业化推进,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二要强化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以农畜产品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订单农业的市场导向作用和保护农牧民利益的作用,促进农牧民增收。三要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建立起提供优质品种、技术服务和进行产品销售的多种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新形式,并使之

成为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
  
  3.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既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加快资源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型,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增加资源开采的附加值,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加快构建、延伸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及其相互结合的产业链,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促进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广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合理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提高共生伴生资源、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行“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确保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推进尾矿、废弃物的交叉利用和综合利用。要科学配置产业布局,组织合理的工业链,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及污染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坚持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引进消化并重,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等关键控制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煤炭、建材、金属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对接。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门协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投入,逐步提高科研开发费用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技术引进,建立有效的技术消化吸收、储备和再创新机制。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5.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保障。一是树立全新的人才资源开发理念。营造本地人才队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技术创新的共识,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二是立足本地实际,加强人才资源的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的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完善人才开发的激励机制,完善以市场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的良性运行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