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从现有的文献出发,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通过某方面的改进,促进其余两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公司治理;盈余管理
一、导言
盈余管理出现在19世纪,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盈余管理研究兴起至今,国内外学者围绕着盈余管理的动因、手段、市场反应等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近年来盈余管理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课题,预期这个研究热点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延续下去。现有的盈余管理研究大多只注重分析盈余管理的动因,并证明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常常忽视了对盈余管理机会的分析。本文从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机会,进一步探讨盈余管理理论。
中期财务报告的地位虽没有年报那么重要,但是中报信息质量的好坏同样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外关于中国上市公司中报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报审计的决定因素、经济后果及信息含量等方面。Haw,Qi和Wu(2008)研究了中报审计的决定因素及对市场的影响。Haw et al.(2003)曾以1996年至1999年进行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进行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公司特征及其市场反映。国内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中报审计的文献分为三类:一是研究选择中报审计的决定因素(需求动机),二是研究中报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三是研究中报审计的经济后果。杜兴强和周泽将(2007)研究了深交所上市公司中报自愿审计的动因,发现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会显著影响公司的中报审计决定。
国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早期研究主要是针对因过度盈余管理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告的公司,但由于其研究是以极端盈余管理公司为研究样本,因而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普遍适用于没有明显违规的一般盈余管理公司。后来的研究对象扩展为一般上市公司,研究方法则主要是以操控性应计利润表征盈余管理,通过回归分析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中期财务报表审计与盈余管理
从中期财务报表审计考察盈余管理的文献并不多。Mendenhall and Nichols(1988)指出当中期盈余报告未接受审计时管理层有更大的机会操纵中期盈余。Charles J.Chen et al(2003)研究了中期审计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发现没有进行中期审计的公司,中期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高于审计过的公司,即中期审计抑制了盈余管理。
喻少华、张立民(2005),陈玉清、郭传慧(2006)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问题,但是二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喻少华、张立民(2005)的研究发现中期财务报告审计不仅没有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反而使其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高出未经审计公司的2%。而陈玉清、郭传慧(2006)的研究则发现中期财务报告审计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低于不进行审计的公司。王静(2008)认为自愿中报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中报审计的决定会导致更高的盈余管理水平。徐焱军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重点考察了我国特有的中报审计制度对中期盈余质量的影响,发现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的半年报审计对中期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于竹丽(2008)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半年报审计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只有再融资类公司的自愿审计对盈余管理才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ST公司的自愿审计并没有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
三、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研究主流。现有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监督机制对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董事会特征和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得到的结论比较一致,即: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这可能说明国外公司较完善的治理结构在抑制盈余管理方面发挥了作用。Peasnell et al (2000)研究了英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与盈余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在Cadbury报告发布前后是否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Cadbury报告发布前,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程度没有关系;在Cadbury报告发布后,随着非执行董事比例的提高,盈余管理水平下降。
在我国,杨兴全和石芳(2007)研究了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表明: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往往更不容易被股东或经营者控制,盈余管理程度较轻;频繁的董事会会议可能是无效率或出现危机的表现,此时盈余管理程度可能会更高;独立董事的非同意意见是具有价值的,能够起到控制盈余管理的作用;董事会的独立性对控制盈余管理有积极作用;董事会中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人数能够显著地控制盈余管理行为。而蔡吉甫(2007)以2004年122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在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上并不是很有效的结论。曹廷求,钱先航(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与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完善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体制水平,这种降低主要是由于董事会、监事会、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谢继蕴(2009)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制约因素现状进行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是制约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四、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和公司治理
Simunic和Stein (1987)发现,在IPO阶段,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外部审计需求负相关。但Palmrose(1984)、Eichenseher和Shield(1989)、Francis和Wilson(1988)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审计需求并无明显关系。此后,Eichenseher和Shield (1989)与Chow(1982)相似,发现负债比例较高的大公司更有可能聘请外部审计。而Palmrose (1984)则没有发现负债率与外部审计需求显著相关。
孙铮、曹宇(2004)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股、法人股以及境内个人股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动力较小,境外法人股和境外个人股对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积极影响。曾颖、叶康涛(2005)通过研究发现代理成本较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以降低代理成本。杜兴强,周泽将(2007)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显著影响是否接受中期审计,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控股如否、管理层持股比例、两职合一以及股权制衡因素影响均不显著。
五、理论前沿和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的研究结论来看,我们认为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样本的选择问题,一些研究者的样本选择,尤其是对照样本的选择,是否存在选择偏差值得怀疑;二是,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差异,2003年以前由于缺乏季度数据,因此一些学者就采用半年度数据,而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近年来提出并使用了一些较好的计量季度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在国内的一些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用;三是很多研究没有区分中期财务报告的强制审计和自愿审计,从理论上来说强制审计的公司(特别是申请配股、增发或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的公司,以及恢复上市的公司)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自愿审计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小,在此情况下将二者混和起来将无法得到一致的结果。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统一,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西方会计学者已经采用实证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关于盈余管理机会的分析并不能完全沿用西方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仍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具体来说,随着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更深入细致地研究中期财务报表审计、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如何的相互影响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Haw,I.,D.Qi and W.Wu,2008,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Voluntary Audi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3(l):63.
[2]喻少华,张立民.基于中报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5(16) .
[3]陈玉清,郭传慧.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效果实证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0) .
[4]王静.审计与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中报审计自选择的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于竹丽.上市公司半年报审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
[6]徐焱军.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10 .
[7]杜兴强,周泽将.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公司治理动因)――基于深圳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
[8]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9]张逸杰,王艳,唐元虎,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03) .
[10]蔡吉甫.会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当代财经,2007(06).
作者简介:席维娟(1986-),女,新疆财经大学10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以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0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