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支生力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起步阶段或尚未起步阶段,与其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分别从教学和科研关系出发,分析了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良性互动的相关性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对策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目前民办高校创新性不强主要就是因为大学是在传授着成熟的、完整的和已有定论的无需创新的知识,大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知识的累积阶段,未升华到知识的创新,因此民办高校要给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科研的支撑。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如今,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顾此失彼,一直是令一些高校教师头疼的问题。所以,高校教师要端正态度,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教学要以科研为基础
  首先,教师只有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按照教学科研统一的原则上课,才能教出高水平,才能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教师通过科研可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在培养学生进程中,教师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思维能力。
  其次,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讲,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参加科研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有助于理清科研思路,使科学知识系统化,教学需要吸收、传播科学知识。当教师要把新的科研成果用到教学中去,或把它编成教材或讲义时,就必须将复杂的原理加以系统化,其科研思路也在口头和书面阐述中得到梳理和升华。同时,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原动力。教学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活力,也可以催生新的科研增长点,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基础。
  另外,在课堂这个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上,教师应该加强科技意识的讲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应该开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知识,带来新的趣点,从而形成一个良胜循环。
  (二)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
  第一,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沉淀,能提升其学术水平和教学层次,满足学生深一步的求知需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参加科研,没有科研的沉淀为养料,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那么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照本宣科,使教学缺乏生机。
  第二,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将本学科领域内前沿的东西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将科研活动中的研究方法及手段通过教学向学生展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高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励科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二、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不管是办学规模、校园环境建设,还是在办学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起步阶段或尚未起步阶段,与其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
  (一)科研梯队不够合理
  从民办高校拥有项目的科研团队来看,两头大、中间小,起连接作用的中年教师人数很少,学校真正能从事科研的力量很有限。退休教师有实力,能接到项目,但无从事科研的积极性;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青年教师大部分又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无高级职称,教学和科研经验少,很难独立开展科研。由于没有配套的激励和考核措施,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制度基本形同虚设,大部分教师认为科研的困难分别在于没有专业的科研梯队和青年教师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教师在有限的领域内各自为阵,基本上未形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从事某一项目或某一方向研究的团队,多数教师缺乏固定的方向和深入的研究,缺乏科研竞争力,导致总体实力欠缺。
  (二)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不足和科研活动少
  不少教师认为科研是神秘莫测的,是专业人员、少数教师的事,于己无关,重教轻研,长期游离于科研活动之外,缺乏承担课题的经历,导致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掌握滞后,出现了严重的专业技能退化现象,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目前一些民办院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活动少,科研水平较低。教师对科研选题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开展的课题多为低层次、重复性的理论研究,并且多是自发性、分散性的人为行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参与人员科研经验缺乏,难于独当一面,课题负责人往往单枪匹马。
  (三)从事科研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时间不足
  民办院校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多,大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整日忙于应付教学。教师仍未能从疲惫不堪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现代教学、科研的实际问题,即使进行研究,也导致课题起点低或课题重复,缺乏创新性,选题单一,缺乏学科间的交叉,对项目的可行性缺乏预见性。即使立项往往也不能预期完成,而且研究成果对现实无指导意义,造成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接受的能力比较差;而新毕业的教师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但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科研水平有限,因此他们需要尽快进入角色,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科研功利性过强
  部分教师参加科研工作是为了评职称、评优或经济利益,致使科研过程急功近利,疲于拼命争项目、乐于拼凑编文章、疏于潜心做研究,结果只能是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应用开发价值不大。一旦达到目的,就不再投入精力和时间搞科研。
  另外,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横向联合与沟通,校企合作难于对接,产学研严重脱钩;科研成果缺乏转化,科研优势得不到发挥;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都是制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民办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建议
  (一)注重科研团队的培育
  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搭建学术梯队。学术梯队建设的关键是选拔和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应该是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及学位、学源结构的合理搭配,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因此民办高校应制定更加吸引人才的政策,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机制。一方面要大力吸引高水平人才扎根民办高校,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才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进和交流并用,为学术带头人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科带头人潜心学术研究。
  (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民办高校要逐步完善现行的科研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首先在财力上予以倾斜,保证科研和奖励经费充足。加大精品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科研精品,并使激励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对取得重大成果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除按学校规定给予奖励外,再配套追加一定数量的经费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应扬长避短,发挥个人所长。对科研实力强的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对科研薄弱的学科,可以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专家论坛、学术沙龙和项目合作的办法,打造学术平台,提升科研实力。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科研管理部门应做好对科研信息的管理。应及时准确的利用网络传播科学理论前沿、新的科研方法等,以便青年教师能更好的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不至于在科研选题时,出现选题陈旧,不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应制定科学的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在校级课题申报中应向青年教师倾斜,以锻炼其科研能力,在省部级课题申报中应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给予青年教师同等申报的机会。同时,应建立青年教师学习进修机制,使青年教师能有机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进修,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师要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抱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青年教师(尤其是处在科研起步阶段的青年教师)常感到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搞科研底蕴不足。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具备从事研究的资质与能力,从而对科研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只要有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科研的实践中更有效地去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成功就有可能出现。对于部分青年教师来说,没有危机意识,平时并不重视科研,一旦临近职称评定、晋级等关键时刻便只好临阵磨枪,有的仅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无意学术攻略,往往放弃或回避那些难度较大却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这些都与高校的发展相违背。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只有树立为科学而奋斗的理想,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宽松的外部环境,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才会走上良性发展。
  四、结语
  在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家提出了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战略思路。这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无疑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期。因此广大民办高校既要把握外部发展机遇,又要正视内部发展劣势,有的放矢地采取多种措施弥补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民办高校的决策层也要真正重视科研工作,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且能调动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积极性的保障措施,注重培育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围绕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争取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从而通过科研水平的大力提升,带动整个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良伦,万频,王春茹.教学与科研项目促进共同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7(8)增刊:37.
  [2]张年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8):37.
  [3]陈洁.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现状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5.
  [4]邵传芳.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与政府扶持[J].教育发展研究,2007(5):47.
  [5]贾东荣.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79.
  
  作者简介:张志娟(1980-),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0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