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骤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改变大学生就业观。本文在借鉴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对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进行系统探讨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不等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就业情况对国民生产总值产出率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找工作难呈增大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找到工作,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及家庭的生活和思想情绪,而且会诱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其次,就业是涉及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是民生之本。最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的找到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与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每年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在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毕业生人数为213.2万,比2002年增加68万、增幅为47.2%,这是近30多年来增幅最大的一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630万。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3年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0%,有65万人落实不了工作岗位;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2.2%,有近1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今后若干年内,毕业生量将会持续增加,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增量,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2)大学毕业生就业呈多元化结构失衡状态
  从地区角度分析从就业大学生的去向来看,目前己形成了发达地区毕业生相对集中、落后地区毕业生相对缺乏的结构性就业难题。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的就业去向锁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沿海、沿江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这一部分比例高达53.5%,而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只占6.3%。大学毕业生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专注,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大学生过于集中,就业相当困难。
  从院校层次、类别角度分析,名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86%,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达76%,而有些地方高校较差,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重点大学的“名一牌”效应呈现出大的社会影响优势,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较高,一般院校的就业率则相对较低。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就业人数激增与社会吸纳能力的矛盾
  2008年下半年蔓延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一定冲击。经济衰退导致企业效益不好,就业岗位也随之减少,加大大学生就业难度。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用工需求有所下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渐少。此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普遍进行减员增效、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纷纷大幅度精简用人指标。不少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却热衷于去诸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教学单位等所谓“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工作。这使得近几年公务员、选调生报考人数屡创新高,甚至有几千人去竞争一个岗位,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就业难状况在所难免。
  (2)就业政策偏差与人才供求结构的失衡
  就业政策存在偏差和就业体制不完备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从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些措施对推动大学生就业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有函待改善的地方。目前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出现“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求贤若渴的落后地区或者基层单位却少人问津,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政策法规没有发挥切实的作用。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源所在。
  (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
  从宏观上来看,现阶段的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已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如何变成工业强国。本阶段市场上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应低于劳动力总数的15%,大量需求的应该是工程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而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其培养层次主要是指研究生、本科、专科学生,各层次之间的比例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
  (4)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宏观专业结构,但其中仍不乏有一些问题。首先,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矛盾。此外,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数分布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高校中改造老专业、设置新专业仍非易事。为了实现扩招,各高校只能一味简单地针对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致使一些专业短期内出现人才过剩。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要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及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以及方方面面配合下,不断改善就业制度,转变政府、高校工作方式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来积极应对当下市场的需求变化,广泛拓宽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质量。
  1.加强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1)进一步充实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配套制度
  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但相关政策出台后,是否在各级政府中能够很好的落到实处,还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的保障。弄虚作假的就业率、“被就业”现象的发生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监督体制的建立,也是促进和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
  (2)鼓励高校毕业生向我国人才短缺的中西部地区流动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严重的区域性流动不平衡现象,在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毕业生就业问题上要面对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党和政府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和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国家要针对到中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的大学一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要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否则,到中西部、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也仅仅成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渡期时的一块跳板,难以实现真正的共赢。
  2.发挥好学校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1)认真分析当前市场供需矛盾,合理设置高校专业结构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构建起学校与社会之间有效的交流反馈渠道,以便能够科学的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有的放矢的确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招生规模;要以市场需求指导高校的专业设置,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出更多素质过硬、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研讨和制定好学校的中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沟通,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模式来推动毕业生就业。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一定要规范管理,重视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去。可以从其他科研机构、企业部门以专兼职形式聘用一批具有教学能力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家学者,从而达到专家资源共享、培养效果到位的最佳组合。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的层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当前大学就业问题得到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4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文件,出台多项新政策,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等,积极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然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有效发挥其职能,更需要调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突出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尹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褚惠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05(32).
  [5]郑文堂等.大学生就业文化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2).
  [6]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7]罗三桂.精英与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比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作者简介:郑章信(1977―),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