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好中求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斌 杨璇
摘要:“街”与“道”,在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形态、属性,两者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同时也相互衔接,有机过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大促进城市化的同时,也造成以交通拥堵为突出特征的一系列城市病。为缓解城市层面的交通问题,城市当局不遗余力地加强交通性干道网络的建设,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活性街道系统肌理、尺度的破坏,导致街区生活品质的下降,而这是有违城市发展初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街”才是反映城市生活本质的内在载体,“道”只是实现城市生活的外在手段,二者不应本末倒置。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就需着力恢复街道的生机活力,并使之与“道”系统有机融合,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本文总结了车行交通建设对生活性街巷系统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城市当局厚此薄彼地进行倾向性建设的内在驱动机理,并据此提出在与车行交通系统合理衔接的前提下,恢复与加强富有活力的生活街巷系统的实现途径及其激励机制,力图对在实践中把握“街”与“道”的辩证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道街分离;“街”与“道”;生活性街巷;街道系统;人性化尺度
Abstract:It is emphasised that road and street are independent and irreplaceable from each other in their function, pattern and nature.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ic society, series of urban problems emerge in our daily life. Among those urban problems, traffic jams becomes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 Inorder to remiss the traffic problems, the authorities begins to construct a lot of primary distributor roads at full stretch. At the same time, these measures destroyed livelihood streets and urban textures. To some degree,“the street”is reflected that the intrinsic essence of the city life, while“the road”is only an external method to realize the city life. To realized the idea of humanist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store street vigor. It is summarized the adverse effect of that the car transport damages street, and analyzed the measures which the urban authority favor one and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 other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distinction between road and street;“the street”and“the road”;livelihood street;street system;human scale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50-02
1研究问题引入
“道”与“街”之于城市,正如动脉循环与微循环之于人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街”对于传统中国城市市民生活(尤其在缺少广场的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简・雅各布斯说过:“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单调乏味,那这个城市看上去也会单调乏味。”街道是城市中具有特定内容的通路,通行、景观、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常常在这类通路上发生,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对“街”生活的内涵与“街”形态外延产生冲击,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为追求高效率而流行的技术主义路线对“道”系统的过度偏重及其对“街”的排挤冲突上。随着城市设施的配套、绿化景观的健全、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物质空间的需求已经转移到生活品质的考量中来。由于人类对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追求最终目标也是为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追求效率不能以牺牲活力为代价,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街的建设来换取道路。亲切、便利、人性化的街道生活本应体现题中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需要一定意义上的城市主义路线实践,来实现城市循环系统又好又快发展。
2剖析问题产生原因
诚然,我国当前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道路网络系统基本完善,层次分明(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但是,通达分离作为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的道路系统现状多为道路间距较大,道路网密度较低,支路数量明显不足,路网可达性在这一层次成为了“瓶颈”,制约了城市路网整体的通行能力。同时,城市人行尺度层面的大量商业街与生活性支路、支街,作为城市与街区活力的集中表现场所,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规划、设计、经营和“演绎”,从而影响了城市形象的建树与城市总体竞争力的提升。可见,加强支路支街建设符合政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迎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为什么在不同尺度层次街道系统的建设上,规划当局存在厚此薄彼的倾向呢?首先,受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思维影响,城市交通发展规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道”与“街”的诸多方面有着迥然相异的内涵与功能:“道”以机动车交通为主,街道尺度较大,主要承载远距离交通,对围合性要求低,与两侧建设用地联系较少,社会交往少,形态单一,功能单一,交通为主,景观为辅。而“街”则是以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为主,街道尺度较小,主要承担近距离交通,围合要求高,依附于“街”的社会交往较为密集,其形态丰富,功能复杂,如休闲,散步,交往,游憩,购物,活动,经营等,故此“道”与“街”的规划建设在目标、目的、要求上有很大区别。城市作为有机体,“道”与“街”,在不同层级、尺度,各项指标从量变到质变,渐近、模糊地过渡,依其固有的合理比例,共同组成城市通路系统;以平原沼泽水系的概念理解,“道”与“街”,正如大河与小河,“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对支街支路系统的交通理念也应是本着宜疏不宜堵、因势利导的原则。而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过分偏重道路的交通功能,注重交通性干道,忽视城市街道纹理的重要性,忽视支街系统的可达性,为追求“道”的效率牺牲“街”的活力,只着眼于短暂的不可持续的车本的“快”目标,忽视了长远的人本的“好”目标,在道路交通的层面抵制了城市活力与街区魅力。
重车轻人的交通建设倾向由来已久,由于汽车消费对经济的带动,汽车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政府部门通过道路建设拉动城市建设的利益驱动,各类开发商的资本原始冲动,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因而在这一单一发展指标的衡量下,形成了经济畸形增长而非均衡发展的狭隘价值观误区。在此利益链与政绩观的驱动下,决策者只关注人与车局部的一时的对立冲突(步行影响机动车的效率,支路建设挤占干道骨架建设资金,加大交通管理复杂性),追求利益与尊重规律产生了冲突:规划建设屈从于扭曲的价值观与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导致交通系统建成后人车矛盾严重对立。
3相应解决对策
由此可见,要理顺城市层次分明、畅达分离、各得其便的城市交通体系,重塑街区活力,是一项牵涉到多个部门、范围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在理念、方法、制度、组织、流程、挤入多方面的提升再造。
3.1指导理念
走出街道人车绝对对立的误区。要转变理念,统筹兼顾交通性主路、生活性街道协调发展,使两者各从其类、各行其道、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交通性道路系统的建设应尽量减少对生活性街巷系统的消极影响;“道”与“街”对行人来说是互相衔接的行程的不同环节,人生活品质的提高不只体现在本街区的生活乐趣,同样包括自由高效出行带来的愉悦享受与经济便利。效率广义上言也是“活力”的条件;追求城市交通效率要有“高压线”,必须确保生活性街巷系统宜人尺度、舒适环境,确保城市肌理与街区活力,不冲击地脉人气,商业氛围,保护城市文化文脉。由此得出指导原则: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好中求快,便是道与街,车与人的辩证关系及其至善之解。
3.2设计原则:把握街与道在形态、功能、两侧环境、设施配套、尺度氛围上的诸多区别,营造充满活力、宜人可亲、便捷的街系统,体现城市生活的“好”;同时构建极富效率、畅通可识别的“道”系统,体现城市生活的“快”。
3.3制度机制:建立规范的分类(主街、次街、主道、次道)与指标体系,以便进行量化规范,包括:道路间距、人行道、底层使用限制开口、人行穿越,沿路D/H退界、街道界面密度、栏杆、停车、路灯、长椅、灯光、绿化等;首先,建立主次街提升的内驱激励机制,允许多元化投资主体与投资渠道,完善“街”系统,同时提升“街”的商业潜力,激发街区活力,从而均衡城市商业地价与竞争力;其次,要建立干道建设对城市肌理破坏力的约束机制,交通工程项目须经严格、规范、广泛的城市设计,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并综合评价对沿线与周边街区商业生活文化等品质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设计控制手段。
3.4组织协调:国土、规划、交通、建设、市政、工商、市容各部门明确职责、准确分类(主道、次道 、主街、次街)因地制宜,在形态尺度、两侧业态、界面控制、绿化配植、设施配置等方面实施不同的规划、用地、设计、施工、管理、运营方案。
3.5程序流程:建立面向社区公众、专业部门、相关单位的广泛听证制度(道路与街道规划、建设、管理、临时管制及“道”“街”两系统的有序衔接融合方案),公众通过交通调研、网上平台有效参与互动,促进政策与方案制定的科学化。
3.6投入保障:保障二者尤其是街系统的资金比例、建设进度均衡、设施到位及时,确保投入主体责任明确、建设监管落实到位、人员与材料配备配比到位,并对设计与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经济性优劣评审,确保方案多快好省可持续。
4主题思想总结
应当强调,“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又好又快,是道路交通建设理应为之努力的方向,街与道、人行与车行、生活功能与交通功能、活力与效率的和谐共生,是个全面协调、有机衔接的系统过程,它包含规划控制、城市设计、街廓控制、街道绿化、交通工程、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牵涉交管、规划、市容、市政公用、工商等多个部门,需要监测、调研、分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因此,要注意多方面工作的衔接与合作。
道与街,车与人,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需要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握两者的契合点,辩证地糅合,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层级分明,重点突破,可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沈磊,孙洪刚.效率与活力――现代城市街道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2007:182.论文.
[2]江婷.浅谈城市街道设计存在的问题.魅力中国,2009(29) 41-42页.
[3]罗杨文.由街道问题反思城市规划误区.山西建筑,2010(16)17-18页.
[4]谭源.试论城市街道设计的范式转型.规划师,2007(05) 71-74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4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