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延续与超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建功

  摘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结合了国内外一些建筑实例,对儒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辩证客观地分析,总结出其中值得延续和需要超越的成分,以期为今天的建筑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人合一;延续;超越
  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50-03
  
  一般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这两种学说体系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在有些方面却比较一致,比如说,在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方面,两者相当一致,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儒家关心天与人在伦理精神上的一致性,是一种人文主义学说;而道家则关心天与人在自然生命上的一致性,表现为一种有机自然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精神核心,长期以来,“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对现代建筑的创作也影响深远。从今天的角度看,“天人合一”理念中蕴涵的一些成分很有价值,可以进行历史的延续;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其中具有消极意义的成分,则应进行反思,进行现代意义的超越,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1 延续“天人合一”的合理成分
  
  从道家的角度看,“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高度概括。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表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天道,是顺应天意的表现。这一思想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对中国古典造园理论影响很大。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园林中却包含了土、石、植物、水体等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体现出对自然的生动摹写。在具体构图时,对山、水、石等元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规则。完全依周围环境而定。对于山,一般叠山时“不宜居中,更宜散漫。”理水时,水的形态有聚有散,自由曲折。而对于亭台,水榭等人工构筑物的布置,也都与山水有机结合。
  值得指出,尽管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古典园林相联系的一些环境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旧时王侯在相对封闭的私家园林中对松,竹,石的赏玩实质上是一种个人占有主义,而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开放明快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另一方面,古典建筑是古典园林中景观的一部分,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古典建筑的呼应,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当代中国建筑大多数是现代主义风格,其体量和风格与古典建筑相去甚远。因此,“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延续不是意味着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建立一种与现代社会开放明快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相对应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旨在淡化自然与人造空间之间的界限,加强建筑与自然的联系,使建筑真正成为自然中的建筑。“整体把握人、自然与景观的关系,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将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导向。”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是园林营造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要手法之一。它通过借用周围的景观丰富自己的景观,使人工建筑和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有机和谐的效果。在今天的建筑创作过程中,“借景”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贝聿铭大师在庭园中灵活地运用“借景”手法,很好地体现了古典园林中“夭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借景”手法可以理解为对空间进行自由灵活地分割,使建筑内部与内部空间,内外部空间之间互相连通、贯穿、渗透形成层次丰富的变化。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水平空间的设计中,把彼处的景物借到此处,以获得层次丰富的效果。其二是在层与层之间的空间处理中,适当地通过楼梯、夹层的引入,实现上下层空间的交融。
  
  2 实现对“天人合一”的超越
  
  虽然“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的建筑创作有许多借鉴之处,但不可否认,这一思想对建筑师的思维也有一些限制,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两个方面比较明显。
  
  2.1 影响创造性的发挥
  近几年来,国内市场的建筑风格转换很快,玻璃幕墙、空构架、罗马柱式等元素先后成为流行的建筑语言和建筑师们追求的目标,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对新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充满追求的人们,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总是热衷于寻找下一个即将出现的理论或思潮,而对刚刚过去的建筑理论或思想则有缺乏持久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因此,建筑市场的表面繁荣和建筑风格的不停转换现象无法掩饰价值主体因创造性缺乏而产生的困惑与焦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对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启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相差很大。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宇宙万物并非是自然存在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在上帝创造宇宙的过程中,人类的地位远高于其它万物。《旧约・创世纪》中曾指出上帝按照自身的形象造出了男、女。并赋予人类管理宇宙万物的权力。因此,西方文化侧重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探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此有很大关系。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儒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以顺应自然的态度为主,这种态度虽有可取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个体创造性的缺乏。而探索与创造精神正是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从近年来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来看,构思的新奇性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以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楼为例,在功能方面,库哈斯打破了世界超高层建筑功能垂直叠加的惯例,将电视制作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广播、演播、节目制作等流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构成环状,创造性的功能构思产生了新颖的空间形态,尺度夸张的空间悬挑“Z”形体量显然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力。
  在一个对全球开放的建筑环境中,当代建筑师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要涉及到主客观两个层面,其一是就建筑师本体而言,应具有创新意识。其二是相对于游离于建筑师本体之外的客观环境而言,应有利于建筑创造性的发挥。
  首先看究竟如何培养建筑师个体的创新精神?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从对流行风格的盲目追求中摆脱出来,经过独立的思考后,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当然,这种尝试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凡是合乎时尚的,就是美的,反之,不合时尚的,则为不美的。”“个人对社会潮流感到有一股不得不屈从的压力――”。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占社会主流地位的理论有时并不能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以英国伦敦水晶宫的建设为例,一些建

筑师试图用传统的砖石材料建造出这座展览建筑,但是局限于自身的材料特性,砖石结构无法跨越超过其受力极限的空间跨度,设计曾因此而一度陷入窘境。而园艺师派克顿从花房的结构中获取启示,把钢构件和玻璃组合起来,利用钢材的韧性与刚度解决了大跨度空间的结构问题,又利用玻璃透明的特性解决了大进深空间的采光问题。
  值得指出,除了思维习惯的问题,经济与技术条件的落后也是制约建筑师创造性发挥的因素。从这几年来国外建筑师在国内的作品来看,无论是“鸟巢”,还是央视新楼,其空间与结构形态都超乎寻常,国外建筑师可以通过花钱来实现他们的构思,相比之下,国内建筑师有时侯即使有一些很有创意的构思,却不具有和国外建筑师同样宽松的条件,久而久之,对于一些超乎常规的构思方案,建筑师便懒得尝试了。因此,给国内建筑师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2 中庸思维的限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进入国内建筑市场,中外建筑师同台竞争的同时,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激烈的撞击。国家大剧院、CCTV新楼、奥运会主体育馆等世人瞩目的项目都由国外建筑师中标。国内的一些重大项目公布中标方案时,几乎很难看到国内建筑师的身影。
  虽然国内各界对这些“洋设计”有一些争议,但是通过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反思,不难看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局限性的。就“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合一”的含义是“和谐”和“秩序”。它既指人与自然的合一,又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儒家文化中,人伦关系方面“天人合一”精神追求的表现形式是“中庸之道”,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作为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这种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到好处”的哲学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很广泛,被许多人认为是睿智的入世哲学。在建筑领域内,与“天人合一”互相渗透的“中庸之道”对建筑师价值准则的形成影响很大。在过去相对封闭的建筑环境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还不太明显,而在一个全球开放的建筑市场环境下体现的比较突出。
  长期以来,在面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二元对立问题上,一些建筑师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种文化中庸态度,这一态度比较含蓄,既不会被扣上因循守旧的帽子,又不会被人指责为崇洋媚外。但是却在平衡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价值。其实,发展中国家在走现代化之初,受到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全球化影响是很正常的,这种影响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近代崛起过程可以给我们启示。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学习西方文化,以期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正如东京大学藤森照信教授所说,“日本建筑界一边向欧美学习,一边虽然也进行譬如关于日本传统的再评价,尝试把传统用于现时代的设计中,以及对日本传统样式的更新等工作。但应当说,这些有关日本传统的努力在日本近现代建筑史中只处于从属地位。从根本上说,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动了日本近代建筑潮流向前发展。一句话,潮流的前进不是由于日本的传统,而是由于向西方学习。”“新建的日本建筑已经扩充了现代建筑的语言,并开辟了先前曾被割断了的通向过去和传统的道路。”由此看来,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和对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学习是不冲突的,与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不如走出这种学术上的中庸,实现创作上的自由,大胆地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这也是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建筑师们的理性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天人合一”是一个动态的思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种思想,进行延续和超越,使其既符合传统文化,又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