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新天地”的复兴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娇

  摘要:近年来发生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 关于城市复兴的规划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与此同时,也唤起了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城市改造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复兴”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在中国城市复兴之路上运用得比较成功案例――上海“新天地”来得出笔者对“城市复兴”这一理论运用于城市片区改造的不成熟看法。
  关键词:城市复兴;新天地;石库门
  1 上海“新天地”的城市复兴
  实践“新天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名词,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指以南京路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和娱乐区域――体现老上海繁华的、包容的、西方化、殖民化的特点。[2]但我们这里讲的是2001年诞生于上海的一片商业区域――新天地。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的太平桥地区,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为太平桥地区重建计划的第一期发展项目。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的都市景观。它是以上海近代建筑――石库门建筑旧区域为基础,改变石库门原有的单一的居住功能,创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将反映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区域(图1)。上海“新天地”的规划工程是由香港瑞安集团投资开发的,规划师要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创新的运用了“整旧如旧”的改造旧城的思路,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片区域,以符合新世纪消费者的需求。具体改造的想法是:把上海最典型、古老的街区保存下来,变为最新锐、奢华的消费场所。为了保持石库门建筑的原有面貌,他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经过对未来经营场所的需要和功能的考虑,对这些原来是住宅的建筑,像修剪大树的枝叶似的作出有条理的改动,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这样,改造后的这片新区域,仿佛成为一座座历史建筑陈列馆。在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这里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历史用其刻画在斑驳墙面的岁月为场所,塑造了特性及认同感,为空间展现了无穷的魅力。然而,保留下来的石库门建筑由于历史较长,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外部及内部建筑已变得破旧不堪。为了重现这些石库门弄堂昔日的风光韵味,建筑师从上海档案馆找到了当年由法国建筑师签名的民国时残存的图纸,然后按图纸进行修建。石库门的门框、门楣、楼房高度以及屋顶晒台等都和当时一样,务求贴近它原来的面貌。为了强调历史感,保留原有的砖、瓦作为建材,专门从德国进口的一种昂贵防潮药水,像打针似地注射进墙壁的每块砖和砖缝里。屋顶上铺瓦前先放置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注射了防潮药水的旧瓦。[3]
  “新天地”采用的这种保留建筑外皮,改变内部结构与使用功能的做法,颇类似于巴黎等欧洲城市旧建筑改造的方法,在我国应该算是首例。当人们走进新天地石库门弄堂,外表依旧是青砖步行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和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当年,犹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跨进石库门里面,却是又一番天地。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四季如春的中央空调、自动电梯、宽频互联网,把它改造成全新概念的经营消费场所。但是由于经济因素,一般的开发项目绝不肯这么做,上海有很多比这更有价值的里弄建筑都已被拆除或者仅仅是保留和做了一点符号以志纪念,旧貌早已换了新颜。
  2 “新天地”片区复兴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新天地”这个项目的开发成功,带动了这个片区的复兴,无论是在城市风貌上,还是在旅游业开发方面。很多人认为这个案例的成功归功于它很好的保护了老上海的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完整的里弄形态和石库门建筑,但从客观事实来说,“新天地”这块区域的建筑质量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文物部门要重点保护的地段。但事实是坐落在淮海路上附近的“新天地”开发项目取得了成功,这片区域的开发商瑞安房地产公司,他在上海疾风骤雨般的开发中选择了一种新的模式和开发观念。我们抛开他是主动所为的保护这片区域,还是在98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的迫不得已的行为,但可贵的是,他有力的抓住了这一时机,将建筑保护这一政府行为,将有益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善事,与商机很好的有机结合。城市片区复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敢为人先,要有创新。这个项目启动开始就有了创新,而在随后的开发中更是创新不断。开发“新天地”始终秉承不单单保护建筑的一层外皮,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现在上海几乎不存在的非常珍贵的里弄生活形态。而这种生活形态的复现又是充分利用了商业这一力量。对建筑局部做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为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的需要,于是吸引和培育了设计、展示、文物、艺术品拍卖、书店、演艺、旅游等文化商业,特别注重小型化,多样化和商业化。这种积极主动地恢复里弄的活力而不是被动的人为地“做戏”,真正是一种真实的可持续的复兴。而许多地方建造的“假古董”,只做摆设而无实际用途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重建我认为出发点就是错的,人造的建筑没有价值自然导致人造的生活形态和商业气息也没有活力。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盲目的仿造重建不仅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行为,甚至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破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天地”的开发是城市片区复兴的一个个案,但它给了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经验,值得好好思考。“新天地”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改造后的物质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以说“新天地”开拓了历史街区改造与开发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乐. 《“新”与“旧”的相遇》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2]杨宝祥等 《创意改变城市――充满活力的上海新天地》 青年论坛,2005.12.
  [3]莫天伟等 《再生上海里弄形态开发性保护“新天地”》 时代建筑 200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3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