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院信息化建设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红英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20-01
  近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我院自1996年以来,先后进行了6次计算机网络改造与重建,不仅促进了医院全面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水品,现将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1 医院信息化建设改变了护理工模式
  1.1 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医院信息化建设改变了过去护理人员分散,粗放的工作方式,配置了护理文员,护理员岗位,对工作班次、流程进行了重组,使一大批高年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骨干成为病区的护理管理人才,科室的质控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护士长一人监控变为护士长―责任主管―班组长共同监控的工作模式。 使护理工作评价分析更具公平性,评价结果更具激励性。
  1.2 强化了护理质量管理: 医院结合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实行护理工作网上质量考评、监控、反馈和改进。专设了护理工作质量管理考评、质量监控、业务培训、顾客满意度调查、医疗安全教育等内容,将每个病区的工作手册、服务程序通过ISO9001:2000窗口全部挂在网上,对照被查病区的质量目标、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项目填写不合格报告单,被查科室接到不合格报告单后,由科室负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限定改进时限。通过网上传输的护理质量的监控数据与考评资料,加快了传输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考评结果更具公开、透明、警示的作用。
  1.3 强化的护理绩效管理:医院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采用质量、效率、效益多因素综合评价护理工作,使绩效考评标准充分量化,实施绩效管理,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病情、不同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所蕴涵的技术、风险、效率和责任。设置护士的不同岗位系数和护理负荷奖,具有不同知识技能、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在同一岗位因作出的贡献不同,岗位绩效分配也不同,公平地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与技术价值,调动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4 探索了护理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国外护理成本的研究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从护理成本的概念、构成、分类、成本分摊、成本核算方法等着手,形成了一套护理成本核算模式。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用于护理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护理成本、收入往往被忽略[1]。借助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可以探索出一条护理成本核算之路。在护理人员中灌输成本意识,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服务的价值,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 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了新的护理质量保障体系
  2.1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护理工作实行信息化改革后,实现了对信息采集,传输,保存的网络化管理,改变了护理工作方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真正落实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使护士有更多时间深入病房为病人提供全身心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病人得到直接的护理时数增加,护理质量也大大提高。
  2.2 加强了对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信息化管理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病人可随时查询住院期间一切医疗、护理活动,包括病历、护理记录、检查检验等项目,可通过一日费用清单、触摸查询等方式查询费用开支情况;病人对医护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价,包括医德医风,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等。医院将评价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强化了环节质量监控和管理,确保了高效、优质的服务。信息化管理手段把就医和监督的主动权交给病人,拉近了医院与病人的距离,改善了医患关系。
  3 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3.1 促进了护理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护理人员可通过数字图书馆进行网上学习、文献检索等,利用网络提供的数据开展护理科研。借助视频会议系统,不用出门便可参加全国各地的远程护理学术会议,及时、迅速掌握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动态。同时远程教学还降低了教育成本,优化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全体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3.2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数字化医院使护理人员的劳动力得到解放,给护理工作赋予5了新的内涵,加深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为病人做好护理工作,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积极参与护理信息技术应用,且各项操作记录必须严谨、规范。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护理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的变革,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各部门间的联络与反馈变得简单、方便、快捷,护理工作在数字化医院的条件支撑下发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任爱玲,王玲勉,薛晓英,等.数字化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3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