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利润是企业生命之主梁,而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利润来源的支柱,如何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已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基本任务。只有牢固地树立成本这根支柱,利润这根主梁才会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位经济学家说过:“节省一分钱好比赚得一分钱”,话虽好讲,但要将其利用到企业成本控制中并产生作用,则需要企业领导坚定的决心和勇气,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需要科学的预算,滚动的、准确的动态管理以及具有激励作用的奖罚方式等,才能使企业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涵义及重要性
(一)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在企业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增加;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企业利润更快地增长;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有效地控制利润的下降。因此,企业应该把成本控制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2.成本控制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的重要武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同行业的竞争、企业职工要求提高薪水、改善福利待遇等。企业要想在压力中寻求生存及发展,降低成本是最重要的措施。降低成本可以降低保本点,扩大安全边际,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后有了稳固的经营基础,才能有力量去寻求新的发展。
二、国内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企业成本控制的总体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现状:是国内企业成本控制还在探索和借鉴的进程中,成本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具体来说可细分成: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较高,而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则较低,商品流通类企业又较服务业、施工业等行业略好些;从整体看,越是大型的企业,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就越高;从产权性质来区分的话,上市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最高,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较私营企业水要略高。
(二)国内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就国内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落后。一些企业成本管理处于落后状态,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
2.我国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阶段,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成本的较量,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措施探讨
(一)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
1.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标准
控制成本自然是要控制产品的全部成本,从成本产生全过程、全方位来控制成本,包括设计、采购、制造、营销与管理各个环节都要置于企业成本控制范围之内。但如果企业控制成本不分轻重,全方位,不加区分地都花大力气进行成本控制往往达到的效果不一定就好。企业成本控制首要的是控制成本的主要方面,从占成本比例高的材料、人工等方面入手,只要牢牢地控制住成本占有比例较高的几个部分,企业的成本计划一般就不会被突破,成本控制的目标也就比较容易达到。
2.建立成本控制的归口、分级责任制度
在成本控制的归口负责制度下,各职能部门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生产部门负责生产任务的安排、下达,保证完成产量;供销部门负责制定物资储备定额,控制物资的消耗,节约物资的采购、保管费用;劳动部门负责劳动的合理组织,制定劳动定额,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控制工资支出;机电部门负责制定设备利用定额,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修理成本,减少维护保养费用;动力部门负责水、电等动力定额的制定和管理,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动力消耗;其他各有关部门负责与本身责任有关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费用支出。当然,成本归口控制不应局限于几个成本指标,而必须同时从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着手,抓好成本控制工作,才能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3.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成本
目标责任成本的控制过程应该是建设性,创新性的过程,而不是惩罚性的过程。目标责任成本应尽可能制定得可以衡量,比较具体可以考核。如果不能衡量差异,就不能界定结果的好坏,使控制过程难以操作。抓好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及各项费用的预算及实际费用归集,找出差异,加以控制。其实,将实际的绩效和目标预期结果相比较,对下一期的控制是有用的,但对当期的控制绩效仅是总结。因此责任成本控制要做到制度严明,目标明确、标准具体、差异清楚、控制点清晰,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强化成本的日常控制
1.对材料消耗量和成本的控制
对材料的控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二是材料价格的控制,而以对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为主。
要控制材料消耗量,首先,应按标准消耗量为依据,严格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各部门只能在规定的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需要超过限额领用材料时,必须先查明原因,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采用超额领料单进行补偿;其次,要实行材料总量控制,即对原来的各种定额实行重新测定,降低各种定额的消耗量,从而达到控制总支出的目的。
对材料价格的控制,主要是控制材料的买价,虽然买价的变动主要是由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但从内部控制方面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签订供应合同时,在保证规格、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争取最低的价格;(2)财务部门应要求供应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价格采购材料,而不应以高价购入生产急需的稀缺材料或其他材料;(3)对于供应单位任意抬高价格,财会部门应拒绝支付货款的抬高部分。
2.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健全的物资采购制度,合理的采购分工,科学的采够方式是根本保障。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物资采购应实行归口管理。物资采购只有归口物资部门,才能为实现集中批量采购打下基础,反之,不实行归口管理,造成多头采购,必然形成管理混乱、成本失控的局面。
(2)实行集中批量采购。集中批量采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降低采购价格的前提。要实现控制,首先就要集中采购,只有集中才能形成批量,有了批量才能争取到生产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才能达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
(3)加强物资采购来源渠道的管理。选择物资采购来源渠道,应坚持“质量合格、费用最低,费用相同、质量选优”的原则。按照这样的原则确定长期的采购供应渠道,建立物资采购来源渠道档案,对物资采购来源渠道实行动态分析管理,定期评审,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同时还要继续开辟更优的渠道,形成渠道间的竞争,为保证物资供应和降低采购成本创造条件。
(4)合理制定采购方案。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措施,对需要采购的物资,采购部门要依据企业审定的渠道,根据到站情况、运输方式等,逐一测算采购总成本并用采购成本法进行核算,据以确定最佳方案
3.对工资的控制
对工资的控制,主要是从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监督工资基金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在日常生产中,应根据工时或产量标准分配生产任务,及时正确反映实际产量的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以及工时差异和差异的形成原因,按照责任归属,把这些差异反馈到责任者或责任部门,以便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出新的措施,迅速防止不利差异的扩大,巩固和发展有利差异。
企业必须按照工资政策、定员人数和月工资标准,并根据经常性资金、各种津贴和非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编制工资基金计划。为了控制工资基金计划,还应对部门下达工资基金指标,控制工资基金的支出,并定期考核。这就要求财务部门配合劳工部门,监督各部门严格遵守编制定员,按有关规定来支付奖金和工资,不得滥发奖金、任意扩大津贴享受范围、增加项目和提高标准;严格执行有关工资待遇规定,防止多发的现象;对于加班加点要严格控制,必须事先经过领导批准,才能发放加班加点工资。
4.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1)建立定额管理体系,对变动费用加以控制
从长远来看,建立定额管理控制体系,是严格管理的必然要求。对于可以进行定额管理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降低成本。实际工作中,可以先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部门的办公、邮电、文印等费用,采用定额的办法加以控制。等到积累了经验,再推广到其他方面
(2)以预算为基础,控制重点项目费用的发生
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是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对成本中的固定成本进行管理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能电话沟通解决的,不出差;能邮寄送达的资料,不派专人出差报送;能乘座火车的,不动用企业的车辆等等。如果部门费用的发生最终超过预算,应对相关部门负责人予以一定的经济惩罚。
5.严格控制销售费用的增加
销售费用也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销售费用的管理,应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前提下,力争花小钱、办大事。销售费用的降低,应从细节做起,比如,车辆修理由零散维修改为指定维修点,同时可以规定司机人员必须注意车辆的保养、维护,降低车辆的维修率。各个企业,应对占销售费用比例较高的那些费用,严格控制,除了特别情况特别需要外,应进行逐年降低式的管理。
(三)发挥成本事后控制的作用
成本的事后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续,而事中控制是事后控制的前提。成本有了事中控制,就能在每一项生产费用发生之前或发生之时加以控制,把它限制在合理范围以内,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事中控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限于一时、一地、一事的单项成本控制,至于总体全局,对于一个时期、一个单位、一种产品的综合成本进行分析和考核,则有待于成本的事后控制才能有效实施。
1.形成一个正式的成本控制报告制度
应从下而上逐级编制成本控制报告,向企业有关部门报送。成本控制报告的内容同责任单位承担的成本责任相一致,但应根据例外管理原则突出重要的信息,而且还要同岗位责任制相联系,区分可控费用与不可控费用。报告的形式尽量采用表格的形式,一般用责任单位的实际消耗,同应达到的标准相比较,其差异反映了责任单位的工作质量。有关人员根据这种报告,对自己负责管理的事项,及时掌握执行情况,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决定深入调查的重点方向,以及采取何种措施等。财务部门可以建立并完善有关成本台账制度,将每月的产量、材耗和工资等费用及时收集、汇总编制成本快报,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和投入产出的全过程,提高事前和事后的成本监控能力,为企业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详实和准确的依据。
2.开展成本差异调查,尽快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成本控制将会使企业管理层注意到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的偏差,但它只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而没有说明应采取的措施。那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可发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各种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确定方案实施的方法步骤及负责执行的部门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加以监督检查。方案实施完成后,还要检查方案实现后的经济效益,衡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3.建立奖惩制度,把各责任中心工作与物资利益紧密结合
具体来说,把责任成本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多节多奖、少节少奖、不节不奖、超支罚款”的原则进行考核。同时奖惩机制必须健全,促使全员积极参与。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激励方式,例如: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可采取奖罚浮动工资的办法实现激励;对于中层领导则以业绩的考核为主,辅以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资奖励,即基层的物资奖罚居多,而中高层以精神鼓励荣誉为主。
参考文献:
[1]陈冬妍谈企业成本控制煤炭技术2002年2月
[2]任多魁胡中艾成本会计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7月
[3]毛付根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陆兢红试论企业成本控制保障措施的构建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年3月
[5]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东北财经出版社2002年
[6]徐红论成本控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4月
[7]余华《财会月刊》中华财会网2006年9月
[8]欧阳清《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出版社2005年
[9]张世红企业全程成本控制初探管理天地2004年12月
[10]苏明瑜强化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探讨企业财务2001年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