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生已经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竞注意为有意注意,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的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刺激学生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欲望。巧妙地导入新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前两天小红家新买了一栋漂亮的楼房(电脑出示楼房),请你们到他家参观,找一找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边说边用电脑抽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于是,我拉出图中的一个角问:你们认识吗?《学生答不认识)这种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接着老师板书课题:角),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游乐场认识角,你们愿意吗?一段轻松的谈话既导人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悬念,精心设疑
  魏书生说过:“人有了悬念就产生想知道悬念的欲望的念头。”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产生跃跃欲试的主动探索意识。
  如我在教最小公倍数时,我是这样设悬念的:有一天张婆婆去市场买菜时,遇到了老朋友王婆婆和孙婆婆,就问她们每隔几天去市场买一次菜,王婆婆说每隔三天买一次,孙婆婆说每隔4天买一次菜.张婆婆说自己隔5天买一次。于是我借机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经过几天才能再到市场相遇?这样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直观教学,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这能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即眼要看、耳要听、脑要思考、口要表达,便于建立表象,便于理解。教学中老师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新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中获得结论。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特征,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小组合作时,拿出地瓜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切出了一个面,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来感受面,得出对面的认识。然后又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出现的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了。我们把这条线就叫做棱,而后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并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顶点。这样让学生初步认识面、棱、顶点。再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学具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休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数量,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通过黑板图形观察,口头归纳,叙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积极的思考讨论,得出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不仅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且在直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质疑,促进学习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新的动力。由此,课堂上我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例如,我在教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测量这一节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学会了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后,我让学生量身边物体的长和宽。有的学生问:“老师,我的作业本有18厘米还多1小格,这个小格是多长?还有比厘米小的单位吗?”,“老师我想知道我的头发有多细。”“有没有更小的尺子?”“老师早操场、量黑板也用格尺吗?”一个个小脑袋里竟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材上的学习内容而置之不理,而是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适当了解毫米等更小的单位及更精确的测量工具,为下节课“米的认识”做准备,这样极大地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热情,又使学生在质疑中创新,从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动手操作,鼓励质疑等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