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动态城市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时间与形式、功能、空间四要素完备才能组成一个完整建筑。关注建筑与城市的时间性,运用动态设计的概念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以成都犀浦站(轻轨)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动态设计以整合现实、衔接历史,更重要的是适应动态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时间性 城市设计 动态设计
  
  1.时间性与动态设计
  1.1建筑与城市的时间性
  传统对建筑的三维空间的理解仅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忽略了建筑以及城市建设的时间维度。形式、功能、空间和时间四个要素的完备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1】建筑与城市在时空动态演变过程中,才最终建构内在的完整性【2】
  以下总结时间这一要素参与并体现于三维空间的设计方案中的几种方式:
  1.1.1. 当下的时间以处理现实环境,整合资源以及空间体验的形式,体现在设计中。
  处理环境,整合资源是大多数设计都具有的特征,分析条件-提出问题-得出解决方案这一“此时此地”的设计过程本身就以建筑实体本身为载体得以叙述。而“空间体验”则是建筑或城市空间时间性的另一种体现,强调移动中的人对空间的体验与认知。一个静态的三维空间呈现在一个移动的人的视野里的过程,本身就赋予了建筑的第四维度。在建筑叙事学【3】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建筑就极其关注人游走的路径对建筑认知的影响。
  1.1.2. 过去的时间以保留实体或者延续传统建筑语汇的方式,体现在设计中。
  保留实体即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将历史得以在动态的高速城市建设中得以延续,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如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改造。而有的设计,如深圳第五园小区,对传统语汇进行选择性表达,同样使建筑获得时间维度的丰满。在片断的时间下所获取的映像可以拼成不连续的历史。【4】
  1.1.3. 将来的时间以被动或主动的适应性变化体现在设计中。
  这也是动态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点。多数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发生了被动的适应性变化,而与原建筑意图有差别甚至背道而驰。而好的建筑则能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做出适应性变化,以空间的变化去记载时间的流逝以及事件的发生。日本新陈代谢派,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般的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作为其代表人物的黑川纪章预言未来的建筑将作为一种结构,将其所具有的发展可能性充分表现出来。黑川纪章的代表作中银舱体楼,分为两个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结构,然后插入随时可以更换的居住舱体。
  1.2动态设计
  如今中国的城市设计往往都是一幅美好的蓝图。而这幅缺少时间维度的蓝图是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城市发展面临太多问题:例如大拆大建问题,视一切场地位空地来设计,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城市记忆的不延续;再如设计的前瞻性不够,时间长了就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就会无序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失控,不能较好的实现最终的设计蓝图,甚至完全放弃了之前的方案;又如功能过剩问题,设计过理想的期望了人们活跃的使用,而实际上许多功能在现实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浪费……因此就需要设计师将视野拓宽到时间维度,使得方案在一个能每个时间阶段一定有与其相适应的功能和空间。
  动态设计就是要综合考虑过去的事件、现在的境况以及通过分析而预测的将来,通过一种能回应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时间里的动态的复杂事件的模式,使形式、空间和功能在动态发展中能达到和谐并更好地为人服务的设计方法。动态设计充分体现建筑以及城市设计的时间性,不仅要求对当下环境的关注,更需要对历史和未来的尊重,即既要和谐的延续历史,又要适应未来的动态发展。
  城市设计不仅是一个三维的空间蓝图,还需要一个有时间维度的空间故事。
  2.成都轻轨犀浦站片区的城市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原因,方案只着重表达了动态城市设计的概念,较为概念和理想地描绘了城市动态发展中几个时间节点的图景。
  2.1区域分析与复合、动态的功能定位
  基地位于成都市三环以外绕城高速以内,由市区进入郫县的入口处。犀浦站为成都-都江堰轻轨线路中的一站,同时规划中的地铁二号线也经过此处,使得犀浦站成为较为特殊的“双站口”。规划以轻轨为契机,以犀浦站为依托发展城市次中心。
  方案前期对基地周围功能要素的分布以及基地道路进行调研并图解分析(图1),得出该城市设计片区的定位,
  
  
  2.2动态设计中的旧房利用
  对于基地内建筑采用动态的建设模式(图2),通过对基地原有旧房的评估,选择性保留了4处旧房(图3):1.原有住宅围合的老广场,以保留起活跃的生活气息2.基地中一供销社,利用文化人士对供销社的文化情结改造为工作室或酒吧 3.老电影院,以保留原有活动记忆,配合展览、休闲等功能打造休闲文化广场 4.一处较为新的住宅楼,利用完好的结构进行改造利用。
  
  
  2.3动态交通与交通组织
  3.3.1.交通事件的预设
  一个区域交通设施的变化会对区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犀浦站又是动车与地铁的换乘点(地铁还未开通),其周围的城市设计势必面临交通事件的动态变化。因此不能只针对某一阶段进行单一蓝图式的设计。方案通过分析得出预想的交通动态变化的事件:1.动车班次增多 2.车过多、地铁开通3有车族变成地铁族4复合等几个状态,同时讨论于此同时发生的人流量、车流量、商业数量以及分布、公共空间以及办公、住宅等各种城市功能需求的变化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动态图景。
  3.3.2.交通空间的动态组织以及相应的动态城市空间
   由于轻轨的开通和城市的开发,交通组织也随之动态变化(图4),场地也会在逐渐增多的人流和复杂事件作用下发生空间与功能的变化。
  a. 车行交通组织的动态变化
  由于车辆增长速度太快,场地应该允许局部由地面交通向地下交通发展,以解放地面作为人行环境;由于地铁系统的完善,有车族变成地铁族,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引入高架的快速公交系统,与同时形成的城市12m标高步行系统形成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图5)
  b. 建筑单体的动态变化
  主要竖向交通以核心筒的形式较为均质分散于几个地块中,根据核心筒的基本尺寸,以12m为模数将场地网格化。模数化的功能盒子进行生长、移动、重组和联系。在城市不断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预留好方便下一次建设的结构构件与发展空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建筑依附核心筒不断生长,到达一定人流量时,在高标高上发生联系,形成空中廊道,或者在中间架空形成公共空间,再往上继续建设。
  c. 步行公共空间的动态变化
  建设之初步行系统主要沿街商铺,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也随着环境由内部私密的庭院变成开敞的城市公共空间或者反之。随后逐渐在12m标高处建筑裙房之间开始联系,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在动车使用人数大量增多时,将动车车站的站台直接与12m标高步行系统相联系。当人口进一步增多,建筑容积率进一步增大时,城市公共生活事件就会发生在更高的标高上,即高层建筑“断层”架空形成的公共空间里
  d. 商业的动态变化
  提供模数化的商业盒子,在一定控制规则下自组织发展。商业街的走势可能一开始是以轻轨站为依托垂直于轻轨站方向向场地延伸,随着人气的聚集,就会在基地中间形成一条平行于轻轨站的商业街;;城市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复合,逐渐成为城市次中心,商业模式也由一站式商业变为商圈式商业。
  
  参考文献
  【1】沈福煦.人与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徐俊芬.透视建筑时间之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筑意义再研究2006.1
  【3】李东. “映射与时间”《建筑师》2007.10
  【4】陆邵明. “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性、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建筑学报》2010.4
  【5】马前、叶苹、赵飞鹤.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时间观.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9
  【6】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1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