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理互动 构建和谐美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高中美术课堂,在互动上一直比较薄弱,本文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情感赢得情感,美术教学应该实用,贴近生活这两方面入手,论证构建和谐美术课堂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美术课堂感情生活式 互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如果我们不与学生走在一起,一切教育只会变成空中楼阁。那么,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走进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贴心人是一条成功之路。因为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生也就会理解老师,体会到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这样,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配合老师,构建和谐美术课堂。
一、以感情赢得感情
面对一群浪漫、叛逆又可爱的高中学生们,怎样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呢?爱,因为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爱便没有真诚。除了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以外,还要以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共鸣。做为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师,也有着学科的优势。
1、建立生活联系。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一起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可以很好的把双方的感情拉近。有资料表明,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感到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活动。同时,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激活大脑,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引起和保持人的兴趣,产生超常的记忆力,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上课前,学生陆续来到美术教室,笔者经常会和学生聊聊天,聊学习之外的内容,也聊我喜欢怎样的学生等话题,虽然和上课的内容无关,课间的时间也很短,但聊天过后的学生特别“挺”你,发言也积极了,他的感情世界中,或许我不但是他的老师,同时也是朋友。美术教师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不多,通常每个教师都会教多个班级,一个星期每个班级只有一节课,根本记不住多个学生,但是课前的聊天很好的调剂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产生的陌生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师生互动就强。
2、投入真挚的感情。课堂教学一定是鼓舞人心的,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课堂中,教师若把真挚的感情投向教学活动,把暖心的话语洒向学生,把会心的微笑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鼓舞。我们是从学生时代慢慢走向老师的位置,每个学生都喜欢爱笑的老师,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微笑,保持真诚的笑容,真的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美术课上。从现在开始培养那种气质,真的是很有必要的。
3、注重自身形象,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自身形象一般是指穿着打扮。虽然长相不可强求,但自身的气质和穿着打扮却能很好的展现人格魅力。美术教师本身的专业特点是让学生接受美的事物,美的标准,美的内涵……,如果在上课之前,你的穿着打扮给学生的印象很好,获得视觉的愉悦感,甚至让学生叹服,那么,学生的潜意识中就对你的专业学识给予认可,因为你的外表是你内在丰富的美术涵养的体现。一旦学生认为老师出色,那么就会喜欢你,喜欢你的美术课,也相信你所传授的艺术之美。其实美术课堂的和谐互动,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很关键的作用。
二、给学生美好生活式的教育
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高中生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是属于最尴尬的阶段,高考的政策没有改变,新模式的教育需要探索,学的东西就更多了,甚至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他们都有点分不清楚了。于是,作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高中的美术课该让学生学些什么?怎样让美术课堂成为高中学生们兴趣的乐园?在繁重的课业中体会到美术课的乐趣,享受艺术的美。美术世界是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我们都能感受到美的形象,寻觅到美的特色。美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闪现着无穷的美的魅力,这是美术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力量源泉。因此,教学应充分地挖掘教材,美化课堂,让课堂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让学生用心灵拥抱美术作品,感觉美术作品,体味美术作品,把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从而让美术课成为学生高中繁重学习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或许哪天,他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交友中……用到这些美术知识时,还能想到高中美术老师曾经教过他这些知识。因此,笔者在选择学生该学些什么的时候,就要围绕着生活展开,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他们需要哪些美术知识来满足生存的需求和提升生活的品质。美术学科不需要参加高考,也没有会考,所以笔者认为美术内容的实用性应该是最重要的,也是美术课在学生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意义所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所以,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45分钟,课前、课后,都是教学的延伸,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感性教育,学生和教师之间做到充分的情理互动,才能构建和谐的美术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