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项楚怡 詹彬斌

  【摘要】 主要采取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方式,对2008年次贷危机中倒闭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倒闭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近十几年,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探索投资银行公司内部控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创新措施,以寻求更合理、更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模式,促使投资银行业获得持续、长久的发展。
  【关键词】 投资银行;内部控制;雷曼兄弟公司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美国房市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世界主要的各个国家,这些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20多家的银行的破产倒闭。近十几年,投资银行在我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同西方发达的投资银行相比,我国的投资银行依然尚未成熟,内部控制体系仍有待加强、提高和完善。
  二、基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研究
  (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件始末
  当2007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时,雷曼兄弟乐观地认为拥有丰富的经验,又有很强的调整能力,并无太大风险。当2008年一季度的业绩显示雷曼兄弟在冲减资产后盈利下滑时,并没有引起其最高管理层的警觉。次贷危机的发展还是出乎了雷曼兄弟的预料,2008年第二财政季度雷曼兄弟暴出28亿美元的亏损,股价跌破了净资产。在寻找买家未果的情况下,雷曼兄弟不得已在2008年9月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二)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分析
  1.雷曼兄弟的财务策略。雷曼兄弟破产由两大因素引发,一是过高的投资杠杆比例(资产与股权之比),二是过度依赖短期债券融资。根据美国相关监管规定,雷曼兄弟的杠杆倍数不应超过15倍,而2007年8月底雷曼兄弟的杠杆比率竟高达30.4倍。这意味着,只要雷曼兄弟总资产下跌3.33%,公司的所有股本将耗尽,陷入破产困境。雷曼兄弟对于短期债券融资的过度依赖又进一步恶化了高杠杆比例对公司所造成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危机前,雷曼兄弟短期债券数额占总资产的比例竟高达50%。在低利率的背景下,依赖短期债券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遭受挤兑的风险。
  2.数据分析。(根据表1)雷曼兄弟公司的巨额亏损主要来源于其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资产以及商业地产抵押资产。自2007年起,这两项资产就面临着巨额的减值损失,这将导致雷曼兄弟的资产大幅度缩水。2007财年,雷曼兄弟上述两项资产的减值损失高达61亿美元,占其资产减值总损失的89.71%。可见,上述两项资产的减值损失是导致雷曼兄弟破产的直接原因。从表中可看到,2007~2008年8月,由于房产市场的危机,住房抵押市场几乎丧失了对冲功能。
  说明:盯市调整栏数据是指相关资产根据Mark-to-Market进行公允价值调整的浮动亏损,负数表示浮动盈余;对冲后调整是指上述资产包含风险对冲措施后的浮动损益(负数为浮动盈余)。
  3.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根据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可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来分析公司的内控系统。
  (1)内部环境。公司文化属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雷曼兄弟历史悠久,CEO富尔德作为数次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并数年取得卓越业绩的英雄,在公司董事会中的权力无形中被急剧放大,其他人愿意讨好或效劳,而无人反对。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约瑟夫格里高利是雷曼兄弟的数朝元老,但富尔德批评他过于关注公司文化,却未能帮助雷曼兄弟避免主要由房地产业务造成的损失。从雷曼兄弟的薪酬结构也反映了这一点,即便在动荡的2007年,CEO 富尔德的年薪也达到了3400万美元。可见,CEO富尔德作为特例却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这对于公司整体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2)风险评估。公司过分追求利润导致证券过度化,忽视了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当富尔德接管了公司的大权,公司大力拓展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从2003年到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的利润达到了160亿美元,股价年均上涨29%。但是,一味地以利润作为导向,忽视对风险的控制使得雷曼兄弟形成了高杠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其8000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净值大约只有250亿美元,以资产担保证券支持的担保债务权证(CDO)价值65亿美元,难以估价的证券化产品约相当于其净资产的2.5倍。雷曼兄弟的杠杆倍数超过美国相关监管规定的一倍多。高杠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市场繁荣时,投资者被乐观情绪所蒙蔽时,高风险确实给雷曼兄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是,当市场崩溃的时候,高风险也必然会带来高损失。
  根据《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分析如下:在事件识别方面,我们认为管理者应当关注公司内部和外部潜在的影响事件,识别出机遇和风险。2007年下半年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作为雷曼兄弟公司的高管对于利率和住房市场的变化绝对具有敏锐的嗅觉,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管识别出了这些外在影响因素。对于内部环境来说,高管对于公司内部“英雄主义”的推崇和“激进”经营作风也应该非常了解。对于风险评估来说,CEO富尔德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自信地认为公司的运营相当健康,潜在风险不会对公司造成威胁。在风险回应上,基于对风险的评估,公司对于风险的回应也相当不重视。公司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激进”经营作风没有人敢于去挑战,多数人都被高额的利润冲昏了头脑,即使少数的清醒者也被富尔德打压。
  (3)控制活动。制度的路径依赖是指企业一旦进入某一制度就可能对这种制度产生依赖。这一制度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当企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这种自我强化会拒绝制度本身被改变。富尔德自1993年任雷曼兄弟CEO以来,带领雷曼兄弟成为华尔街顶级投行,在各个业务领域屡获殊荣,这种过往业绩加强了公司员工、董事会对富尔德的信心。此时,公司环境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制衡富尔德。无论是公司股东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却都不愿意去改变,改变就有可能伤害既有利益。这种对过往业绩的路径依赖,也导致了雷曼兄弟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就其控制环境的改变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变得没有效率。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根据公司控制环境的改变,动态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变迁,这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日常治理而言,尤其重要。
  (4)信息与沟通。信息系统产生各种报告,包括经营、财务、守规等方面,使得对经营的控制成为可能。处理的信息包括内部生成的数据,也包括可用于经营决策的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和外部报告。所有人员都要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的关系,必须认真对待控制赋予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必须同外部团体如客户、监管机构和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
  (5)监督。有效的监督是公司稳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公司,富尔德一人独权,几乎没有制度可以牵制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公司董事会的外部董事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雷曼兄弟这样复杂的金融帝国,全年屈指可数的董事会会议无法对CEO进行有效的例行监督。于是,董事会就变成了橡皮图章。
  直至2008年6月,因公司二季度亏损达28亿美元,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不满时,为恢复市场信心,公司董事会才下决心对其高层进行整顿,数位国际业务主管离任。但是,对于公司首席执行官富尔德,董事会却显得无能为力。当富尔德由于盲目的自信丧失了将雷曼兄弟25%的股份以40亿到60亿美元之间的价格卖给韩国产业银行并试图借机起死回生时,他们只得听任他做出糟糕的决定,并最终将公司带向了死亡。

  三、对内控的思考及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启示
  1.公司应当动态的设定不同发展时期内部控制目标重心。一个企业应该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其生存、发展和获利目标的实现,并最终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消除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威胁是不同的。就雷曼公司而言,在富尔德已经拥有绝对影响力的情况下,公司环境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制衡富尔德。但公司没有适时改变导致了雷曼兄弟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就其控制环境的改变做出及时反应。
  2.在制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时,应重视对风险的识别与应对。雷曼兄弟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当从事高风险业务时,只看到高额的利润,未能积极主动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和分析与目标相关的风险,为风险控制奠定基础。因此,风险作为一项价值驱动因素应被纳人内部控制目标导向选择的框架中。在构筑“风险与应对”这一控制要素时,应当将风险与企业的目标相匹配,并分解为战略风险、经营和财务及相关风险、具体业务风险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风险识别均以“事项识别”为前提,也就是识别可能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并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的应对”应在接受合理限度的风险的基础上回避、降低。
  3.重视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除了需要诸如预算、内部审计等“ 硬性” 的控制工具外,还必须依赖于公司文化、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等“软性”控制工具。通过有效的公司文化,将公司的理念、目标、行为规范等深深地嵌入到员工中。雷曼兄弟的文化中高度重视 “个人英雄主义”,CEO富尔德的权力无形中急剧放大就是很好的例证。反对的缺失导致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严重受损,导致了内部监控的失效。在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英雄主义”的出现,形成公司内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努力践行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的“制衡性”原则。
  公司“激进”的经营作风深深地嵌入了每一个员工,从而导致了整个公司的经营风险急剧扩大,在价格波动中不堪一击。在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牢记“高利润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要尽力遵守“稳健性”原则,发挥稳健性原则的积极作用,提高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广奇.《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论》.《科学出版社》.2009(9)
  [2]谢荣,刘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2004(3)
  [3]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2004(9)
  [4]方红星,王宏.《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
  [5]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
  [6]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1998(1)
  [7]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 BANKING ORGANISATIONS 》.1998
  [8]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6
  [9]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3
  [10]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杜,2008
  [11]张云华.《内部控翻目标导向的选择―基于雷曼兄弟破产案件的 思考》[J].《Commercial Accounting》.2009(2)第4期:31~32
  [12]徐友斌,江丽,宁大芮,施应鹏,刘峰.《会计之友》.2010(1)下:126
  [13]张继德.《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过程、原因和启示》.《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3)第12卷第6期:48~53
  [14]马强.《论雷曼兄弟的破产对我国企业优化内控体系的启示》,《经济视角》.2010(2):45~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