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品设计中的时尚与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概述了现如今世界上产品设计中的存在的一些设计理念所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中国设计界的一些理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家所提出来的质疑。虽然现如今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并不是说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是功能主义设计理论需要重新检省自己的理论构成及其逻辑严密性,在不断的改进后肯定会有着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产品设计 时尚 功能
  
  提到时尚的产品设计,许多人把瑞典的知名家具厂家宜家的商品看作时尚,有人把苹果等高科技领域的潮流产品看作时尚,而商家不断推出的对于新产品的推广以及对于老产品的打折销售等等营销手段以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更是不断地制造着消费者的欲望,但在我们竞相购买的同时也有些沮丧地发现,这些外观潮流时尚,足够吸引我们眼球,个性独特的商品,大多属于“中看不中用”之列,例如待你买回家组装完成之后,就会发现“宜家”的桌椅几乎都有一种视觉上的不稳定的感觉,从而造成了心理上对于产品价值的怀疑感,进一步的怀疑了其外观与功能的设计。就其使用价值而言,不用说无法与“功能与形式近乎完美统一”的中国明式家具相提并论,甚至不如很多中国同期商品的质量。然而即便如此,这类产品的销售量以及在市场上所受的欢迎程度绝对的呈现出一种“江湖老大”的姿态。因为,风格、形式等等“设计”的力量在不停地刺激着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购买这并不符合功能主义设计理论的商品。以前现代主义所提倡的装饰就是罪恶,以及功能至上的设计观念仿佛渐渐退出了大众的内心。
  纵观我国的设计界观念发展,以及工业设计和产品生活的互相前进。中国的产品设计实际上也经历着与此类似的情况。1990年以来,常听到有人感慨“中国工业产品的质量大不如前”。有些人抱怨现在的暖水壶形状、色彩千奇百怪,销售量也很有说服力,但很可能不久之后就会发现开始漏水,有的甚至破裂。大众言:“还不如八十年代的铁皮暖壶呢”!的确,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绿色铁质暖水壶,虽然外形怎么说也不好看,但质量的确可称得上“管用五十年”,其实这也是体现了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观念的一个时代性演变的生活事例。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传统家庭来说,除非意外情况一般不需要更换新产品(例如产品严重的损坏,或者被偷等等)。而现在这种某个产品使用一辈子的事例却已经很难再听到。哪怕是十年,都不是那么的有保障。这样的例子挺多了,会使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业技术退步了,“一代不如一代”。也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工业产品的制度出现了问题,厂家惟利是图,就连自己的父母与长辈都经常拿现在的时尚产品与当初的老旧产品相比较,常常感叹当今假冒伪劣产品的涌现就是因为这样的工业设计大局面的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此,稍对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有目共睹的成就有所思考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此其实行内的人早已“心照不宣”――其实这是“有计划的废止制”的“宜家模式”在中国市场的一种实践形式,而如今,很显然已经开始逐渐的站稳脚跟,这个思想也开始逐步的深入人心。很多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决定了其必然在多长一段时间之内报废,其报废原因已经逐渐从“时尚”转向对大众各个阶层都同样产生影响的质量层面。所谓的品牌效应,其实也便是在此时尚风格的风潮下渐渐形成。作为一个极大的市场,商家是不可能忽视时尚的存在。由此,作为对功能主义的一种修正与反驳,“有计划的废止制”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论在西方设计史上逐渐明朗。毕竟,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固然不应该忽视如何“为人民服务”等等传统功能主义层面的内容(即所谓的质量使用长久),但另一方面的确也不应忽视与设计师生存息息相关的再生产问题(即时尚的更新以及产品的逐渐换代淘汰)。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设计处境,对于“有计划的废止制”的合理利用,便内在地成了设计师任务拓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了设计师更好的凸显自己设计风格的独到体现。在此之前,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已开始受到越来越沉重的冲击与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基础设施和民生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强大扎实的功能,对于工业产品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其实从几个方面早已开始不知不觉地暴露出自身的局限。
  首先是来自于情感方面的质疑。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的一部过时的畅销书《日用品的设计》被冠以《设计心理学》的中文书名被中信出版社引进,更是曾经激发了不少人对于功能主义设计理论的认同。直到今天,这本书还被很多设计者和决策者奉为设计的至上标准。在新书《情感化设计――为什么我们喜欢或讨厌日用品》中,诺曼竟一反常态地承认,自己写作《设计心理学》的时候,片面地重视了功能主义设计理论而低估了“情感”在设计中可能产生的作用。
  其次是对功能主义忽视审美教育、甚至误导公众审美的焦虑。从而造成了我国公民的审美情操的下降,以及全民美学教育的低落。进入21世纪以来,几则《脑白金》以及《衡源祥》的广告,让无论审美教育程度高低的人都不得安宁,为此,还曾经发生过上海市民要求停播低俗广告、“脑白金”的企业负责人甚至还曾经当面为广告的低劣水准道歉,并保证日后更改。结果后来的“脑白金”广告依然有恃无恐,才让人明白这种“道歉”不过是一种“做秀”的公关手段。反而是为了将这类产品的名气更加的扩大,不管是美名还是坏名,其创意构思不说也罢。然而,似乎市场在与所有人开了一个玩笑:尽管广告创意低速龌龊,但“脑白金”产品的市场销量却是一路飙升。一时间,在“销售额是检验广告成败的唯一标准!”等等“硬道理”的裹挟之下,人们也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几乎无法辩驳的“功能主义广告理论”,甚至开始习惯于接受“脑白金”乃至其他跟风的“低俗广告”。“功能主义”开始和它的追随者们展现了其自身“悖论”的一面。眼下,中国的一批优秀的专业设计师审美素养与社会大众接受水平的“落差”已经越来越凸现为一个双方争论乃至误解的焦点问题。的确有很多迎合市场的设计师放弃专业品位而无条件地顺从甲方意志,但作为设计师,恐怕不应忘记一种对社会大众进行审美教育的艰巨的使命。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大的设计氛围下,设计师应该有着自身坚定的职业道德,设计不仅是一种专业,还应该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感,是需要在社会的进度中所得到体现的一种专业,并不仅仅是一种为了赚取更大的利益的谋生手段。
  毫无疑问,当“有计划的废止制”一旦从一种商家隐性的策略变成设计学中一种显性的设计方法,必然有可能在设计伦理的层面引起了小的波澜,难以让广大的设计用户接受。因此,即便是“有计划的废止制”的典型代表“宜家”,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诉求于其“耐用性”的一面――尽管这种宣传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陷阱。诸如在售卖现场用一种机械装置不断地撞击座椅以表明其坚固等等,但稍有常识的人便知道这种表演示的撞击与我们对于“宜家”产品的使用经验相去甚远,这种展示的做法无疑似乎是带有一些做秀的成分。真正坚固的家具恰恰不需要通过此种手段来加以证明,而且甚至可以更加干脆地说――人们在市场中倾向于购买“宜家”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其产品设计风格的喜爱,至于“耐用性”的问题反倒不会被优先考虑。因此,这种“撞击实验”放在宜家的展厅的时候,总让人感觉一种欧美人士特有的反讽或幽默。体现的更加是一种“宜家”的品牌形象和它所体现的产品的内涵。
  然而,这并不是说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是说,功能主义设计理论需要重新检省自己的理论构成及其逻辑严密性。因此,正视“宜家模式”对于传统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所形成的挑战,是把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受众转向设计者和市场,从产品的使用功能转向商业功能。说到底这还属于功能主义设计理论范式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所必须加以回答和应对的“分内之事”。
  如果社会历史的车轮一样,任何想象,任何理念都要不断的经过完善与发展,存在即使合理的,文中所描述的这类现象充分的表示,“功能主义”需要得到一个更加符合现今设计领域新的含义阐述,而产品的外观设计,或是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之间的新关系,以及今后的设计发展中,如果更加协调的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广大的设计者们更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祝帅.产品设计的"宜家化"趋势与功能主义的危机[J].美术观察.20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