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田块不同种植模式对豫教5号产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朝军
2011年6月4日,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滑县城关镇东孔庄村南地安排的小麦新品种豫教5号超高产攻关田,经省农业厅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三种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分别为(以667平方米计):15厘米∶25厘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产746.7千克;20厘米∶20厘米等行距种植模式产688.5千克;25厘米∶25厘米等行距常规种植模式产613.9千克。
小麦新品种豫教5号为河南省教育学院小麦育种研究中心与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项目新成果,201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该品种属半冬性、矮秆、多穗、中熟小麦新品种。为了探讨该品种超高产攻关田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增产效应,特进行了本试验。
1 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在滑县城关镇东孔庄南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水平较高,为沙质壤土。有机质1.84%,碱解氮78.25毫克/千克,有效磷64.0毫克/千克、速效钾109.1毫克/千克。前茬玉米946.8千克/667平方米。豫教5号试验种子由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3个处理:①15厘米∶25厘米宽窄行;②20厘米∶20厘米等行距;③25厘米∶25厘米等行距。每667平方米采取1次重复,顺序排列。
2 田间管理情况
于2010年10月10日播种,播量6.5千克/667平方米。每667平方米小麦底施优质鸡粪2立方米,45%含量的“云通”牌(N15、P15、K15)复合肥50千克,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3月30日667平方米条施尿素5千克+45%复合肥15千克,施后浇水。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群体动态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种植模式在播量相同的情况下,其基本苗和返青期群体基本相同,但越冬期群体却有较大的变化,最终导致每667平方米成穗数有明显差异。试验表明,越冬群体越大,成穗率越高,每667平方米成穗数越多。超高产攻关田必须通过增加越冬群体来提高成穗数,从而实现高产。
表1 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群体动态变化(万株/667平方米)
3.2 不同种植模式对豫教5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中小麦产量最高的是15厘米∶25厘米宽窄行,比20厘米∶20厘米等行距增产7.8%;比25厘米∶25厘米等行距增产17.8%;15厘米∶25厘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的群体较大,虽然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稍低,但成穗率较高、群体较大,表现出最佳的产量效果;两种等行距种植模式虽然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有一定的优势,但其成穗率较低,每667平方米成穗偏少,最终表现出较差的产量效果。
表2 不同种植模式对豫教5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超高产攻关田不同的种植模式对豫教5号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中以15厘米∶25厘米宽窄行产量最高;其次为20厘米∶20厘米等行距;25厘米∶25厘米等行距因其行距偏大而产量最低。因此,土壤肥力较高的超高产攻关田,在保证穗粒数、千粒重不明显下降的情况下,需通过提高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来实现小麦产量的重大突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