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可脱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以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做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中的配合护理及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25例患者共28处动脉瘤成功栓塞,25例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均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传统开颅夹壁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特点,而充分的物品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中密切的护理配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出现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1]。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为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5~65岁,临床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出血,瘤体压迫或者动脉痉挛造成,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等,术前经头颅CT检查,25例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0例患者到达介入室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余均意识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进行栓塞,全程肝素化,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脑血管情况,了解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并测量瘤颈及瘤体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直径与瘤体相当的弹簧圈,通过微导管位于动脉瘤腔内后,通过水解方法将弹簧圈释放,直至脑动脉瘤达到完全封密填塞,最后通过DSA造影确定动脉瘤不再显影为止,留置股动脉鞘管6 h。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2 心理护理 由于脑动脉瘤疾病患者多数起病急,在一刹那间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功能受到严重障碍,加之患者及家属对血管内介入治疗不了解,担心手术及治疗效果,介入治疗费用高,担心自己会留有后遗症,长期卧床,偏瘫,失语,而顾虑重重,因此护士应耐心、细致对患者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及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加强对治疗的信心,争取在最佳时机接受介入治疗,此外,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对家属应详细说明手术目的,结果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取得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和对手术选择的同意。
1.3.3 一般护理 避免诱发动脉瘤破裂因此在待手术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人员探视,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保持血压平稳,严密监测血压,按医嘱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和尼膜通1~2 mg/h用静脉泵注入,防治颅内血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以保证脑组织的充分供氧,抬高床头15°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持大便通畅,给予患者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药物通便,以免大便时用力过大而致脑动脉瘤破裂,对尿失禁患者留置导尿管,并做好护理。并且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肢体活动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局灶性定位体征,应考虑脑血管瘤破裂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3.4 患者准备 ①协助患者完成必要各项检查,重点查看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②常规术前做好腹股沟、会阴部处备皮;③禁饮、禁食6 h;④作碘过敏试验;⑤建立静脉通道;⑥配血、备血。
1.3.5 用物准备 ①器械准备各种规格造影管、导丝、微导管、微导丝、指引导管、水解弹簧圈、高压注射器、丫阀等;②药物准备非离子型造影剂、生理盐水、肝素、利多长因、鱼精蛋白、地塞米松及抢救药物;③电热水壶、加压袋等。
1.4 术中护理
1.4.1 协助患者摆平卧位,头枕于头托内,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准备消毒液,协助辅单,严格无菌操作,传递物品时不可跨越无菌区,术中勤检查动脉加压输液袋,随时注意加压袋压力的变化,使压力保持在(350±50)mm Hg,及时调节加压,及时更换输液袋。
1.4.2 全程肝素化 按体重给予肝素,首次剂量按每小时每公斤体重2~3 mg,以后减半量每隔1 h给药,监测ACT维持250~300 s,注意记录注射量、时间及时提醒医生。
1.4.3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氧,准备吸痰装置,与麻醉师紧密配合,对烦躁患者给予镇静药物,以保证患者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保持平稳,并随时观察患者是否有躁动的情况,一旦出现躁动立即配合麻醉师进行麻醉药物的调整,直至患者安定,确保配合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1.4.4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颅内出血或血管痉挛:由于术中应用造影剂或在血管内操作的时间过长,会促使局部血管痉挛所致患者头痛[2],或者由于术中用导管、导丝或弹簧圈时,瘤部机械刺激及全身肝素化后,机体内凝血机制的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是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重要措施,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控制性血压下施行,因而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血压高时采用控制性低血压,严防血压过高造成动脉瘤的破裂出血,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00~110 mm Hg,舒张压控制在60~80 mm Hg,每5 min测量1次血压,同时在心电监护下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注意患者意识,瞳孔的改变,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尿量的变化。全麻苏醒期,防止患者因过分躁动而坠床。
1.5 术后护理
1.5.1 一般护理 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术后绝对卧床24 h,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尽分泌物,每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变化1次,并详细记录,维持血压在120~130/80~90 mm Hg,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并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3]。
1.5.2 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使用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刺激血管,可产生血管痉挛[1],临床上常用尼莫通应用微量泵静脉输入,以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但此药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注意用药后反应,有无面色潮红,血压急剧下降,心动过速等临床表现。
1.5.3 穿刺部位观察及护理 股动脉穿刺点局部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 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因术中反复穿刺,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皮下血肿,故应密切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是否正常,下肢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并对侧肢体进行比较,若患者术侧足背动脉搏动 对侧明显减弱或下脚疼痛明显,皮肤色泽发钳,则提示有下肢栓塞或穿刺部位出血形成血肿压迫动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对症处理。
1.5.4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停留导尿管者应保持其通畅,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做好出入量记录,注意尿液量及颜色变化。
1.5.5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避免导致再出血的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高胆固醇饮食,过度劳累,屏气,咳嗽等,限制体力活动3~4周,以防弹簧圈移位。保持大便通畅,便秘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控制好血压水平,遵医嘱按时服药,专科门诊随访,3~6个月后回院复查DSA。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共28处动脉瘤成功栓塞,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25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发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近年来,由于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制,使得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遍,其最大优点是自由控制释放弹簧圈,直至弹簧圈在动脉瘤内位置满意,从根本上消除再次破裂的可能,免除了开颅手术之苦,大大增加了安全性[4]。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对介入技术要求过高的微创手术,相对其他介入治疗风险高,手术须在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之间通力合作非常重要,忽视手术过程的任何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监测,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中护理尤为重要,要求全程肝素化,预防形成血栓,避免造成脑梗死。术中、术后、控制血压维持正常水平,防止脑血管痉挛而造成动脉瘤破裂十分关键。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传统开颅夹壁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特点,而充分的物品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中密切的护理配合,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芳.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41-42.
[2] 马廉亭.介入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6-86.
[3] 毛燕君,许秀芳,杨继金.介入治疗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1.
[4] 陈兴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09,17(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6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