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政产学研合作互动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校政产学研合作互动的五个平台
继续教育学院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面向社会,专门从事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机构。
学院组织了一个全国较大的校友网,其中的校友多是在校的企业家或者是各个领域的骨干分子,这对于政产学研合作互动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技术转移体系
1 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国内已有148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入会,国外33家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入会,提供会员制服务(科研进展、成果推介、商情报告、技术诊断,管理咨询、发展战略咨询等)。
2 科技开发部,由校长授权,代表清华大学进行对外合作,成立于1983年,将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向社会进行推广转化;将社会的科技需求反馈回学校,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管理清华大学的横向技术合同管理清华大学的知识产权。
3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1年6月18日,主要从事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向国内转移,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实力,将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本土化)。
地方合作研究院
地方合作研究院是地方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创办的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北京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产学研互动平台。
校办产业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12月18日由学校全资企业“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改制设立的清华大学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其主要是以投资控股、收购兼并、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实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现有控股公司28家(含上市公司5家),参股公司42家(含上市公司3家)。
2008年,清华控股总资产为353.2亿元,总收入为260.4亿元,利润总额达8.24亿元。自2003年国家统计局开始进行中国大企业集团排名以来,清华控股连续五届被列入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前200名。在国家统计局仅有的两届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名中分别被列为154名和138名。
清华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是历经10年打造的高科技孵化平台。2003年,清华科技园在全国大学科技园评比中被评为唯一的大学A类科技园。目前入驻清华科技园的企业约有400家,其中包括许多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工作总部和孵化器类型的公司。另外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若干辐射园区,如:清华科技园(陕西西安)园区、清华科技园(江西南昌)园区、清华科技园(广东珠海)园区,清华科技园(河北廊坊)园区,清华科技园(江苏昆山)园区等。
学校政产学研合作互动的几种主要模式
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
目前清华大学已经与24个省签订了“省校全面合作协议”,与70多个地级市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2008年,先后组织了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出访与接待,出访100次、接待100次:进行项目发布60多次。
与地方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过去由学校某个教研组、课题组甚至个别教授与地方的某个企业、机构之间,比较盲目的、随机性很强的合作关系,上升为省,市政府与学校层面上的、与地方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结合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合作行为,提高了科技合作和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当地联合设立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到目前清华大学已经设立了10多家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其中包括:常州、马鞍山、上虞、包头、无锡、徐州、苏州。张家港、盐城、塘沽等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实际上是清华大学与地方进行科技合作,以及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在当地实施产业化的推动、指挥,协调、服务机构。由于驻在当地,有地方政府相应机构(科技局、发改委或经委等)的参与,使学校相关科研人员对地方的产业发展规划、重大的科技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有较为直接的了解,而地方对学校的学科和科技成果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样由于“知己知彼”而往往会得到地方政府的经费、政策和主要领导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合作的达成率。
由地方政府或企业设立科技合作和成果产业化基金
近年来,清华大学开始尝试“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受益”的新的基金模式,多个省、市和企业建立了不同的基金,有力地推动了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如: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河北清华科技合作开发基金、云南清华科技合作基金、鞍山清华研发种子基金、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
此外,有些企业也开始在清华大学设立研发基金,支持清华技术向本企业转移,推动企业与学校的实质性合作。如华为基金,光大环保基金、铁道部基金等。
与地方政府的多层次合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基地,设立合作办公室并且有专项基金的支持,所以带动了清华大学的横向合同额稳步增长。
国内外企业在清华大学建立联合研发机构
自1999年起,依托清华大学科技,人才优势,由企业投资,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90余个,借助大学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势,把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放在大学里进行,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同时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几年的合作,建立了众多的联合研发机构,还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为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仅2008年一年,清华大学与国内企业新建和续签联合研发机构10个,合同金额1.21亿元。与涉外企业新建和续签联合研发机构6个,合同金额1.51亿元。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为地方服务的清华大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目前已经孵化科技企业80余家,被孵化企业的成长率是社会上一般创业企业的4倍,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已经有4家。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目前已有17项科技成果孵化项目成功进入产业化阶段,同时还通过支持成果孵化等途径参与首都12家企业的重组或股份制改造,成为清华服务首都经济的重要桥梁。8年来,立项支持科技成果孵化项目共150项,涉及经费2.2亿元。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等,这几个研究院都被地方政府确定为正局级的事业单位。
学校自己开办企业,投资进行成果产业化
清华大学有很强的研究力量,企业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这两者的结合,将造就产业化的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对学校的意义:(1)是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延伸(累计利税超过30亿元,就业人员超过2万人):(2)是学校技术资产(股权)的唯一持有和管理者:(3)是学校科研项目产业化的首要推动力量,实现科技成果和企业双孵化:(4)通过上交利润和横向科研合同等方式回报学校。
学校对企业的意义:(1)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可快速发展(2)具有获得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先天优势:(3)清华大学是企业的“虚拟研究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4)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构成人才资源库。
学校政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介绍
典型案例之一:超低剂量×线人体安检系统――应用于缉毒反恐
此项技术是引进俄罗斯的,但是清华对其进行了再创新。在核心技术引进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所做出的产品比俄罗斯的产品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开发出了全部国产化的人体安检,填补了国内人体安检的空白,为缉毒反恐提供了利器。典型案例之二: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应用于海关缉私
此项目是清华大学的一个重点科研项目,由清华同方利用上市时的募股资金进行产业化后形成了很大的规模。目前该系统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装,营业额超过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清华大学以“特许独家使用,收取技术使用费”的方式得到回报,回报率为销售收入的5%。清华大学为企业设立专门的研究所,开发后续技术和更新换代产品。企业按“横向科技合同”方式支持研究经费,每年有近亿元人民币。
典型案例之三:生物芯片
此项目是生命科技前沿的生物芯片技术,由国家资本投入,再吸收企业资本实现产业化。项目研发中诞生了新的企业――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生物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财富》杂志称其为:“全球最有潜力的生物技术公司”。
典型案例之四:高温气冷堆
此项目是由清华大学研究开发的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反应堆技术,已经在清华大学的核基地建立了一座1万千瓦的试验反应堆,已连续运行近10年。
目前正在山东建设一座20万千瓦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这将是我国第一座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
典型案例之五: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2006年8月,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出台,融合了清华大学的DMB-T标准,上海交通大学的ADTB-T和广播科学研究院的TiMi三种标准。清华的企业已经以该标准为基础,专门开发并批量生产出自主技术和版权的压缩、解码芯片。在下游,已经由清华同方。清华深圳研究院等大批量生产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机顶盒、平板电视接收机、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等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典型案例之六:有机电致发光(OLED)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研究
此项目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研究开发出多种高性能的新材料: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阴极技术:研制成功单色、多色和全彩色点阵显示屏;开发出可实现动画显示的柔性显示屏等。获得国际,国内专利27件(包括4项国际发明专利);负责制定国际标准组织IEc的TC1100LED光电测试标准。目前已建成国内第一条OLED中试线,并在江苏昆山建成大规模生产线,产品已开始批量生产。
典型案例之七: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于海关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有设计大型人脸识别系统的能力,并且具有单机多路活动人脸并行检测的能力,是人脸识别理论与方法上的重大突破。TH-FacelD人脸识别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深圳、珠海边防检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8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