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多年来,实验室的基础设备建设逐步完善,人才队伍趋向稳定合理、管理运行机制颇有成效,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层面上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成果,所有这些取得的成绩也将为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属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于199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1997年、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的两次评估。实验室成立20年来,紧紧把握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方向,在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高层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尤其注重加强基础研究的定位,各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无论对全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手段和效果的提高、高层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总体实力与学科水平。因此,多年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保障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同时,实验室的发展还兼顾了软件安排,从而保障了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实用性。
经费投入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保障
国家和学校经费的大力支持使得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起来,1986年实验室正式立项后,1988年到1991年间国家投入570万元,学校配套100万元进行实验室的首次建设,兴建了五层燃烧实验大楼,实验室总面积为4500平方米。1991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六年努力,1997年实验室通过国家评估以后,国家投入实验室二次建设费400万元,全部用于仪器设备的添置、更新换代。根据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验室购置了PIV、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热重―红外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等大型进口精密仪器;新建了实验大楼,并建设了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60万千瓦锅炉机组的冷态模化试验台、多介质雾化等试验台;改造和重建了煤粉燃烧试验的一维炉、沉降炉等基本实验装置。这些仪器的添置和台架的建设,极大地扩充和推进了我们的研究领域和水平,2003年再次顺利通过国家评估。
实验室展开仪器设备的自主开发
实验仪器设备的自行研制开发是实验室研究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保障实验室煤质基本分析的顺利开展,实验室科研人员以及仪器管理与操作人员对本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进行了开发和维修改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新开发的新型红外NDIR气体传感器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气体分析技术以及原器件,在性能上可以达到进口仪器同类水平。开发的NDIR气体传感器现可在线检测SO2、NOx、CO、CO2、CH4等气体。相关成果已经进行了技术转让,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煤炭、电力等行业,其中自动工业分析仪即将被列为我国煤质工业分析仪器分析法的电力行业标准。
对大型仪器设备功能进行进一步开发
大型仪器设备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成为实验室仪器使用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1998年,实验室购入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和热重分析仪,本来是两套单独使用的仪器,为了配合实验室对煤燃烧机理的深入研究,实验室对仪器进行了改造调试,将之联合使用,开发出了一套能够满足研究需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参数。使得我室在研究煤及其他材料的热解燃烧特性的同时,能进一步分析出它们的气体产物随时间温度变化的曲线,这对一些微观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套方法强化了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手段,促进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测试与分析手段。
培养和造就稳定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优秀科技人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年人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实验室目前科研工作的水平,而且是实验室在未来发展中能否保持久盛不衰的决定性因素。为了造就一支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实验室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成立基础研究工作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一定要定位在基础研究上,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中,实验室擅长和从事的主要是燃烧技术方面的开发工作,基础研究成果见效慢,经济效益不显著,加之当时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是困难的。为了实验室的长远发展,切实提高学术和研究水平,实验室组织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专门成立了基础研究工作室。该工作室主要从事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着力配备和改善基础研究室的工作条件,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增强独立研究和承接课题的能力。
组建交叉学科研究室
由于研究方向的限定,以往实验室的学科和专业支撑十分单薄,为了有较大的深化和跨越,切实地开展学科交叉,发挥领域相溶的真正优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以往的学科合作交叉基本上是两张皮,学科间的本质联系并不多,也难以产出像样的成果。实验室找准问题所在,重新定位,在组织学科交叉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切实以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主体,根据研究的需要,提出明确的学科需求,要求其他学科派出年轻教师或博士研究生(或者共带研究生)来实验室共同工作,为此组建了交叉学科工作室,实验室提供科研经费,对来室工作的人员给予相同的工作生活待遇,先后接纳了多名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研究人员,直接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稳定的人才队伍为实验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力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30名,其中研究人员26名,专职行政与设备管理人员4名。研究人员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9人; 40岁以下的中青年研究人员19人,占总数的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15名,硕士学位的4名,8人具有在国(境)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研究人员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优秀中青年人才8人,教育部骨干教师3人,获得霍英东基金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2人,湖北省级劳动模范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后1人。实验室研究人员还分别受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煤燃烧科学与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牵头科学家,以及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等。
运用和推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随着实验室研究方向的不断扩展以及主管部门对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变化,实验室的开放改变了以往单一申报开放课题(一般与本室研究方向结合并不十分紧密)的一般化模式,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以更加深化和拓宽实验室的开放。
开放管理,加强合作
这些领域涉及湍流理论、实验流体力学、湍流燃烧、多相反应流的介观模型、重金属排放及控制等方向,他们的加盟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研究水平,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对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术委员会起重要推动指导作用
发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是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基地和开放的学术活动中心的一个重要保证,更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和实验室的工作需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定期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实验室工作报告,审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并对实验室研究方向、课题开放等重大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实验室与各学术委员之间也保持有经常性的密切联系,交流有关实验室的状况,征求委员们的意见,审定新的开放课题。实验室还经常向学术委员寄送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博士论文、成果鉴定材料以及实验室年报,并要求学术委员向实验室提供学术信息和课题规划动态。此外,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提出过许多极富建设性的好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发展。
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扩大研究视野
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实验室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是国家对重点实验室提出的高水平的要求,也是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实验室不仅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层次、广度和成效,开展了广泛全面的学术合作交流;而且还采取了有力措施,尤其加强了与国内同行专家与企业界的交流合作,这种国内的学术合作交流的效果往往更加切实、更具实效。十几年来,实验室共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瑞典、日本等国的学者85人次,来我室访问和进行讲学活动。鉴于以往聘请的客座人员多是流于形式和礼节,很难起到切实的合作交流作用。近年来,实验室不拘形式聘请了学有所长、深有造诣的外校专家担任实验室的客座教授,他们每年保证一月以上的时间来实验室工作,除了在确定的课题上开展合作研究外,还共同指导博士生,开设研究生的课程。这一举措有力地推进了研究工作,快速地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研究生的培养。
在发展中取得累累硕果
根据国家对“重点实验室必须定位在基础研究上”的要求,实验室始终把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放在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位置。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煤燃烧与污染科学和技术的较广泛领域所开展的工作中,实验室的研发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向高水平的跨越,整体上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科技水平。
20年来,实验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硕的。共计有34项成果获省部委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2项;省部级成果一等奖5项、省部级成果二等奖10项、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特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新型实用专利15项;有30项成果通过鉴定;共计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国际杂志上100余篇,国内核心刊物上300余篇;出版专著17部,教材3本;技术转让40项。实验室共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及各类横向科研课题400余项。其中主持和发起了“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和“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4项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 攻关项目十余项、“九五”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项,国家技术创新基金1项,部委级的重大重点项目二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横向合作项目283项。这些课题既涉及燃烧及污染防治的一些重大基础理论,又有推动学科前沿领域富有开创意义的探索;既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工程实际,又有高技术层面的创新成果转化。
多年来,实验室的基础设备建设逐步完善,人才队伍趋向稳定合理、管理运行机制颇有成效,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三个层面上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成果,所有这些取得的成绩也将为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将为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出更为瞩目的贡献,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短缺和瓶颈的现状提供技术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0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