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 鹏 孔琳俊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建设已经得到了各院校的重视与推广。本文介绍了从实际《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建设“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五要素――“双师型”教师、可塑完善的实验(训)室、“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和全面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建设能更全面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课程;计算机网络;建设
  
  1 “就业为导向”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出现背景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即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
  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网络》几乎是所有计算机或通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岗位上有着普及应用。那么,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状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来建设《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目前我们应该研究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2 “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的五要素
  全面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并不断改进深化下去。
  2.1 “双师型”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是前提。在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任课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是学生能否学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本门课程能否建设好的前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任课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就是最佳人选,具体说来,任课教师既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讲师,又是网络行业工作能力突出的工程师。只有具备真正“双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传授得更为形象也更为透彻。
  但是,仅靠“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通常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可能没有时间深入了解行业一线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恰恰是必须渗透到《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中的、学生也是最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就需要聘请企业中的网络工程师作为本课程的兼职教师,在空余时间来学校为学生进行授课或者讲座,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补充力量。
  “双师型”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授课,将完善课程教师队伍,这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的前提。
  2.2 可塑、完善的实验(训)室是基础。高校实验(训)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在实(训)室中进行,实现边干边学和边学边干的目的。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与建设实验(训)室时就应考虑以下两点。
  2.2.1 授课设备与实训设备共存。正因为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在实验(训)室中进行,所以教师上课所需的诸如投影仪、黑板、展示台,学生所需的操作台、计算机等设备都应该齐全。教师在实验(训)室中可以边授课边进行实训内容与过程的展示,学生则可以边听课边操作。
  2.2.2 实训设备与环境灵活可塑。实验(训)室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配备教学所需仪器与设备,并按照教学要求建设整个实验(训)室环境。构建的实训环境应具备灵活可塑性,方便教师授课安排以及学生自主实验的需要。
  譬如,实验(训)室在建设过程中,多配置数十台集线器或者交换机,将电脑桌更换成大面积的操作台,以及网络布线时多设计几种网络拓扑,并将不同网络拓扑的网线接口面板分布在操作台不同位置,学生就可以较为自由地插拔网线,并利用交换设备灵活自主地组建网络,进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离开了可塑、完善的实验(训)室作为基础支撑,课程建设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2.3 “项目教学法”是核心。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应该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就应该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先简单讲相关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围绕某一任务做实训,最后教师再对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与总结,使得学生在操作和参与互动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对知识体系的结构与顺序进行了调整,整个课程设计突出对学生计算机网络相关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工作任务(活动)完成的需要来进行。教学中坚持理论够用、实训为主的思想,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其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也就得到体现。
  2.4 “工学结合”是补充。工学结合是指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高职教育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高职教育的亮点。
  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把部分课时的实训场地从实验(训)室中转移到网络公司的办公场所或者网络工程施工现场上,把实训内容从实训教材中的实验转变成工程一线的具体任务,那么,这时就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虽然,受限于各方面原因,工学结合项目尚不能在所有课程建设中全面自由展开,但是目前工学结合运用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中,能补充了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使“以就业为导向”的最终目的得到实现,为学生今后的毕业、就业的零过渡实现提供了依据。
  2.5 全面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单纯用简单的期末笔试分数来显示学生学习课程的总体情况与效果是不科学的。我们的重点应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找与故障排除两个实验作为实训环节的考核,辅以笔试、论文、实训报告、平时成绩、团队合作能力和行业指导教师评价等手段方法,确定最终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全面、公正对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后总体情况作出评定,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方针政策的引导、各级领导的扶持、校外企业的积极配合以及广大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逐步做好,为社会培养出受欢迎的具有熟练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职教论坛》2003/16“论高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陈 欣 郑海涛
  [2] 《中国教育报》 2006年11月15日第10版 “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邢晖
  [3]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网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和实施” 李旭东
  [4] 《职业技术教育》 2003/7 “项目教学法” 吴言
  收稿日期:2008-03-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