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呼唤规范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红战
农村学校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滞后的学校管理,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笔者对农村学校管理进行了调查。
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
农村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布局分散,教育投入薄弱,学校基础较差,管理中的因袭性和随意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
经验式管理。即学校领导者以以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习惯方式对教学进行管理,这类管理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并不以此为依据去严格落实,不论新情况老问题,都用想当然的方法去解决。管理中不求创新和突破,唯求稳步发展,这在老领导成员中普遍存在。
封闭式管理。即自成体系、不与外界交流、将教学过程程式化的管理。这类管理的学校有一套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措施,制度齐全,执行严格,教学秩序持之以恒,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认真研究就会发现有自我封闭特点,所突出的工作重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管理措施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和规定相冲突,甚至有违教育规律。
独断式管理。即校领导全权负责,全面主揽,一人或几人说了算的管理。随着校长负责制的推行,这类管理方式日益漫延。校领导以自己的意志主宰学校,他们紧紧掌握各学校的人权和财权,学校的大事小事自己一手牵头操办,重大事务不同教职工讨论协商,不征求各方面意见,校长成了学校的总管,学校成了校长的领地,校长的事实权力明显地大于他的法定权力。
当前学校管理方式的成因及后果
上述3种管理方式来自两种管理理念,一是经验主义,一是权力意识。奉行经验式管理的,最初的经验来自实践,而且被实践证明在当时具有实际效果。例如有经验的校长总是巧妙地“章情并重”对待教师,化解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深得人心。但是,用不变的经验去应对处于不断更新和改革中的教育现实,往往显得滞后而被动,而且经验受个人影响较大,体现的多是个人智慧,缺乏持续性。其实,经验式管理关键还是开拓意识不强,创新措施不力的表现。信守权力意识的,管理者能够充分行使权力,积极对学校管理负责,可以说这部分领导开拓进取精神比较强烈,但往往忽视集体智慧,忽视民主的作用,在思想上夸大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对立,看不到共同为了教育事业的高度一致性,把领导仅仅看作是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者,把教师和职工看作是执行者和服从者,在行为上一手操办,代替包办,并以此提高“管理效率”。
直接后果表现在三方面:1、学校发展缓慢,经过好几年,学校面貌依旧,学校设施陈旧老化,现代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下;教学改革步入后尘,引进不少新方法,但很少生根开花,有创造性发展,教学工作高耗低效。付出不少,而回报十分有限;学校办不出自己的特色,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实实在在的成就。2、教师资源浪费。素质低的教师长期得不到提高,素质高的教师要么人心思走,另攀他就,要么不求上进,平平庸府。表面上教师也在辛勤工作,但内在精神动力不足。心理负担较重,工作缺乏主动,教学不求创新,效率低。一所学校几十位教师却没有声望叫得响的名师,一个教师工作时间不短却没有明显进步,远不到退岗年限,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3、教学质量不高不稳。学校长期处于低谷状态,学生成绩经不起横向比较,多数学生没有稳定的正当爱好,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反而。常常因为加重负担,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不满。
规范化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弃旧纳新,必须借鉴引进先进的观念、模式和方法,必须符合教育规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扬发主,集中全体教工的智慧和力量办教育,倾听教师、学生的心声,采纳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务公开、民主座谈会,家长会等形式,集思广益,切实在符合广大教工愿望和前提下,做出学校的决策。牢牢把握学生素质提高这一教育的永恒主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人为本还必须关注教师的事业发展。满足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身的精神需求,给教师成才的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学、进修,使他们的教学能力随着教学经历而不断提高,用较短的时间培养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名牌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减少教师向档案柜工作的负担,对成绩要予以表扬、鼓励,优秀的教师应该享有精神荣誉和一定的物质利益;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他们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建立和谐和睦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
2、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范。在教育的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当今,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它的规律性强,稳定性大,它的效果是长期的,综合的,因此必须有一套遵循教育规律的,相对稳定的管理措施。使教学环节有章可循,学校管理有法可依。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成绩检测和质与量的要求;上课中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讲授与自学的结合,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分配等;教研活动的目的,内容与要求,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的操作程序,后勤服务、档案仪器的管理等,都应制定标准,从不同程度提出具体要求,做到既全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规范要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性,不为临时性的事务或部分人的意见而随意改动;规范要体现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制定时考虑到各种关系留有适应的空间,实行时持之以恒。坚定不移,规范要体现教职工的意志。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建立规范的教育督导体系。学校管理中有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上行下放,一是无禁即行。上行下效的含意具有二重性,“上行”正确的“下放”,“上行”不正确的也可能“下放”,只要主管部门无禁止,下级学校就有可能另搞一套,管理的漏洞会在下属学校表现出来。督导起着主管部门与学校管理的联结与桥梁作用,因此也必须规范,首先是内容要规范,要配合一个时期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参照学校管理的规范制定出细则。要客观公正,正确行使权力,而不是有意找问题,镇慑下级;督导程序要规范,督导者要以身作则,按照规定的目标、方法、措施进行,重视事实,不仅凭档案材料,要有广泛的参与,要公开操作。既不夸大问题。也不掩盖问题,既对上级负责,也对学校负责;督导的形式要规范,“看、听、访、查、谈”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但要注意不宜在小圈子进行,同时,还应有所突破,督导检查之后要有“反馈”,“反馈”应具有“学术研讨”的氛围,把学校的成绩讲清楚,达到一鼓舞士气的作用;把存在的不足指出来,从学术的角度和教育研究的角度,分析交流,双向建言。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今,学校管理中会出现许多正在探索中的作法和现象,不能因为不符合某种大局就简单予以否定,应允许探索实践,在探索中发展,发挥督导促进和落实教育管理的功能。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在长期地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一套符合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以便适应素质教育和新世纪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