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和谐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珊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具有和谐的特质,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可塑性极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塑造形成的人格特征,将会对今后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应当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头等大事。音乐能以更直观、更形象、更加接近人内心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的精神陶冶、净化、升华,从而更和谐地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因此,音乐教育作为这一时期深受中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在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中将会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和谐人格的特征与中学生的人格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性为授之父母的“身”,社会性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形成的思想、情感、观念、道德等,其中社会性构成了人格的主体。人格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和谐社会要求个体“身”、“心”和谐,能较好的利用人的社会性调控人的自然性,实现个体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这是和谐人格的本质特征。
  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心理断乳期”。从小学阶段对老师的言听计从到进入中学以后渴望独立、自由,渴望被人理解、重视,性格特征上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同时身心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探求心理、富有幻想。然而由于自身的社会阅历尚浅,思想极不成熟、情绪极不稳定,处于“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同时少年时的安逸舒适生活、长辈们的悉心呵护,使得他们很少经历挫折,因此,虽然具有远大的理想,却缺乏实现理想的意志品质。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又养了他们唯我独尊的意识倾向。因此,对于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已经成为中学教育所面临的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然而由于目前学校升学的竞争压力又使得许多学校更加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对待。所有这些现实要求当前的中学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把对学生的培养从过分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转变到对学生“人”的全面培养上来。
  
  2 音乐在中学生和谐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2.1 音乐教育能促进中学生自身人格的和谐。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作为美育内容之一,它追求愉快、和谐、自由,通过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旋律的敏感训练,能够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使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中获得精神愉悦和满足,使得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从而使得学生身心愉悦达到和谐。
  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的阅历、认知结构等原因,对于生活美的认识、参悟尚无多少积淀,尤其对抽象的美的认识更是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但音乐作为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能以排列有序的乐音组合、诉诸人们的听觉,其七音十二律无穷变化的有序组合构成了美妙动听的乐音世界,能使人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变化和谐的节奏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与共鸣、荡涤人的心灵。因此它“能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正因如此,音乐课程也成为最受中学生欢迎的科目之一。
  2.2 音乐教育能培养中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音乐作为人类互通的语言,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审美情感的自由交流。无论是邻听中国民乐《春江花月夜》,还是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都会让人沉浸在如诗如画,梦幻般的音乐意境中,朦胧多义的音乐符号让人们的想象无限延伸,使人们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陶醉,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紧密连在一起,从而增进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因此,音乐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音乐活动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学生乐于参与的动手、动脑两种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学生可以从活动中感受到合作、配合产生的积极效果。例如: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诸多教学环节之一,是最能体现参与者之间和谐、协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多声部的演唱需要密切的配合、烘托,演唱与伴奏之间的纵(和弦的进行),横(各声部的旋律)完美的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合唱组合体,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和谐配合产生的美。
  2.3 音乐教育能让中学生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怀抱,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人格必须具备的意识。而音乐源于自然,自然又赋予音乐家以无尽的创作灵感,无数音乐佳作把丰富多姿的自然美景融于动人心弦的音符之中。因此,欣赏音乐可以使人亲近自然,去领略自然界的高山流水,花草树木,飞鸟走兽,以及春夏秋冬。
  音乐巨匠贝多芬一生中受尽人生苦难,是自然给了他有力的精神支柱和依托,因此,贝多芬的音乐里常流淌的是一幅幅色泽斑斓的图画,在这画面中,时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时而莺歌燕舞、百鸟朝凤,时而小溪流水潺潺、回流不息,时而雷哄电闪、暴风骤雨,时而旭日初临、光艳璀璨,让人对自然充满神往。充满田园气息的《苗岭的早晨》,更是以清新的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美丽的苗家山寨,百鸟婉转的鸣唱、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构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画面。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既是万懒拟声,又借自然咏志,高山既是山之巍峨,更借山之巍峨喻人品性之高洁;流水既是清灵欢跃,更借水之清灵比人之心灵自在,人与山水浑然一体,这种“山水即人,人即山水”正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精神在音乐中的充分体现。因此,让学生欣赏、聆听、品味这些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天籁之音,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向往,从而贴近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4 音乐教育能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和谐。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都会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必须有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先进的文化宣传手段来占这一阵地。音乐作为具有强大的道德教育化功能的美育手段之一,对人的自身素质的塑造也有着突出的效果。早在《乐记》中就已提及:“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孔子则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是人格修养最后完成的唯一途径。贝多芬的《命运》曾激励多少年轻人勇敢的面对挫折,战胜自我;学堂乐歌运动也曾唤醒当时一大批青年人,激励他们,为他们指明了人生前进的方向。音乐教育能够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把生活中的美展示给学生,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崇敬,从而克服自身人格上的弱点,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成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
  处于世界观开始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已经能够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头脑去认识、感知世界。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对人的培养的成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中学教育必须重视对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而音乐教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将使其在中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
  收稿日期:2007-1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