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近代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美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不难看出,“美育”作为中华古老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受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视。“美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对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思想;人格塑造;理论实践
  一、“美育”思想的源起
  虽说“美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大力倡导始于20世纪初叶,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美育”在我国儒家传统教育中的存在,几乎是与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相伴而生,相依随行的。早在周朝,政府就已经设立了大司乐机构,授予礼乐之仪以教育贵族子弟,推崇六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其中“礼教”和“乐教”都是美育的一部分。其间,甚至还产生了儒家音乐美学经典著作《乐记》。该书贯穿的“乐教”的思想,即便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其深植于儒家文化精髓中的“美育”理念,依旧对我国当下的现代美育思想,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美育”思想的理论交锋
  “美育”思想的发展演变,与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演进息息相关。“美育”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益于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在面临传承与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国思想理论界、文化美学界从来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这种认识上的交锋,理论上的多维度探讨,虽然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征,但主流观点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点:有学者强调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在于培養什么样的人;也有学者认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艺术教育,其特点是情感教育;还有学者对“美育”在“完人教育”和“情感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存在争议。这些观点的交锋,既有对传统美育思想的反思,也有对外来美育思想植入的借鉴,在“美育”思想推动者们看来,美育包罗许多方面,它不是单一性的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美育应该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上,在整个育人活动中,在人类文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更关键更积极的作用。
  三、“美育”的角色定位
  那么,美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在育人中能发挥什么的样作用?大家常把美育挂在嘴边,只是知道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却又对其角色定位不甚了解。一种能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观点认为: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情趣,提高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德智体美劳五项中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能够从事审美欣赏、创造的群体,即通过共情,达到身心愉悦,并于无形间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审美力及素养。美育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又与“德、智、体、劳”等“四育”息息相关、取长补短,以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美育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与其他教育手段的边际是重叠交织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类似于流水线的手段来批量生产“美育”产品。但一个不容忽略事实是,一个人如果缺失最基本的审美教育,这个人就无法拥有健全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众多教育理念中,“美育”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美”带给人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美”是产生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催化剂,“美”也是塑造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要素。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既是“美育”的手段也是“美育”的目的。在“美育”的作用下,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能及时感知阳光的照耀,能敏锐地捕捉到学习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让身心和情绪时刻处于最佳状态。无数的研究证明,在审美状态下,美轮美奂的美术作品和轻松活泼的音乐,会唤起人对于美的渴望,对于美的追求,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细节,有助于心灵进入平静和谐的最佳状态。从美育出发,“美”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为实现理想目标增添动力,能帮助人正确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与险阻,始终保持必胜的信念。
  四、“美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
  在“美育”的实践与探索、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当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同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第一次将教育改革方针行之于文字,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的全面发展。同年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如下:“兹定教育宗旨,特公布之,此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蔡元培认为“五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部分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整体缺一不可,其中美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渗透于其他诸育之中,而且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其他诸育的开展。蔡元培进一步指出,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是近代首位把美育放入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家,确立并开启了美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道路。
  1927年,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是民国初掌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蔡先生在大学院专门委员会中特设“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任林风眠为主任,管理全国艺术教育,1927年于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创办国立艺术院的提案,蔡先生在其中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社会。”成立了我国近代第一所专门艺术学校:国立艺术院。并提出可以修建美术馆、音乐院、剧场等设施,建成一个艺术区。同年通过萧友梅的提议,与萧友梅在上海创立国立音乐院,由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直到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高等学校,这两所院校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创始基地,也是我国首座音乐和美术高等专门院校,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艺术骨干,使“美育”在中华大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难能可贵的是,李叔同也同样强调艺术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他在20世纪初创办的《音乐小杂志》序言中就肯定了音乐的功能,“欧美风靡,东亚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正是西学东渐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从欧美的社会现状中李叔同察觉到了美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拳拳爱国之心使得他了解到越是救亡图存时期,越是要重视人的基本素养,国人进步才是解放的根本,体现了李叔同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心。
  “先器识而后文艺”是李叔同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主张,“器识”指的是人格修养,正所谓要学艺先学做人。在他看来,艺术家自身的道德修养是首要的,是他们艺术创作、艺术传播的前提。对于有着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等多重身份的李叔同来说,学术的技术精巧固然重要,但是高超的技艺不是绝对的,如果没有高尚的艺德,那么就算技术再娴熟,他的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蔡元培、李叔同的“美育”思想对当今不无启迪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审美这个原则问题上,都应把“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最高目标,德艺双馨才是一个艺术家的最高境界。艺术家除了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之外,还应以身作则,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师德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代人的思想与品格。
  梁启超认为美育能升华人的情感、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达到意识与身体的统一。他提倡三育,分别是知育、情育,即美育、意育等三個部分。
  但王国维的思路无疑更加清晰,更富有说服力,王国维对智、德、美、体四育的提出,不仅与清末的教育宗旨相对立而,且对其后“五育方针”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王国维认为“能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明确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使个体在知力、意志、情感等方面达至真、善、美之理想境界,以求三者达到与哲学上的真、善、美相统一。在王国维眼里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即意志教育,美育,情感教育。应“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是超功利的存在,它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是外物,它是纯粹的,不被外物利用。他认为智育、德育和美育三育加起来,“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只要将这三育和身体锻炼即体育加在一起,就能教育出完人,而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王国维认为要把美术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中解放出来,从普通人眼中的、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变得成为是普通人,人人可学人人可懂的艺术形式。通过长期对美的性质的研究,王国维确立了美学中“古雅”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与美学的其他形式不同的是,“古雅”是可以依靠后天积累的,是美育与外界沟通的友好桥梁,除了可以通过“古雅”养成对于美的创造力和欣赏力外,他还希望通过各种艺术素材,如: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途径,去简单的培养学生艺术爱好,以抵御社会上的庸俗趣味,近代社会的特殊性,造成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美育能培养审美爱好,带给人心灵的慰籍。
  1912年,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从浙江绍兴来到北京教育部,担任社会教育部第一科长,鲁迅到职后不久,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积极推行美育起草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并在教育部组织的星期讲演会上发表了这份文件,在这份文件里,鲁迅表达出自己对于美育这个理念的深刻见解,并制定了有关美育推行的宏伟计划。即便是今天,这份文件对于推动全民素质教育,特别是学校和社会的美育理念的推行,仍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对“何为美术”和“美术之类别”的探讨引入有理有据,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可以救援经济、可以表见文化,美术之目的,可与辅道德以为治”。该《意见书》旁征博引,将美育的重要性一一罗列出来,除了可以塑造审美经验和健全人格之外,还可以促使人们注重文化传承,对艺术和艺术品的鉴赏力提升、促进经济发展都大有帮助。在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积极筹办版画出版机构,印刷画集、举办展览,为美育事业耗费了最后的心血。
  强调美育也是朱光潜的重要思想,他在《论修养》一书中多次提到美育的重要性和作用,“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寻求丰富的兴趣。”“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作用是怡情养性,也是德育的基础功夫。”
  从“美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不难看出,“美育”作为中华古老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受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视,无数实践证明,“美育”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育”的缺位,将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才云峰.鲁迅美育思想摭谈[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S1.
  [2] 黄书光.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2.
  [3] 李开军.梁启超的美与思想及其特征[J].岱宗学刊,1999,03.
  [4] 赵青.试论美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 04.
  [5] 戈晓毅.论美育和素质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6] 王伟.蔡元培美育观与李叔同艺术教育理念比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0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