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穷国富裕的基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 伟

  摘要:有关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问题即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一个重要的课题。实践证明,穷国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自己的产业定位和参与所谓的自由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并没有使自己走向富裕之路,反而很有可能是陷于比较优势陷阱。刘永佶老师提出的竞争与保护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穷国走向富裕之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保护
  
  古典经济学中,人们进行选择和做出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同时也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家的宣扬和包装,比较优势理论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被众多的不发达国家欣然的接受,这些不发达国家认为找到了使自己国家走上富裕之路的宝典。但是其结果是很令人失望的。理论界也一直在探寻可以使穷国走向富裕之路的理论。刘永佶老师关于竞争与保护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穷国走向富裕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一种关于竞争与保护的论断
  经济学上传统定义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并且认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既然是竞争,那么其主体就不只一个。在这个定义中是不考虑这些主体相互之间的起点和自身的实力的差异的。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高涨的时候所推行的竞争就是这种竞争,并且鼓励所有的国家全方位的参与国际间的竞争。
  保护是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系统的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这个经济体外部的其他经济主体采取任意方式对本经济体的入侵。这里的保护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防御,防御外来的入侵。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萧条期或者是经济危机时期所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中的保护一词就是体现这个意思的。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关竞争和保护的关系的论述是很少见到的,似乎仅仅有这样的观点: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可以促进各个参与国的共同发展,而保护则会使各个参与国利益受损。给人的印象就是竞争和保护的关系就是一个对立关系。但是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刘永佶老师给出了非常富有创意的论断。该论断主要是针对国际贸易中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竞争的策略,其经典阐释为“竞争是强势国家的企业对弱势国家企业的垄断,也是对其强势的保护;保护则是以国家政权组织并展开的弱势企业对强势国家企业的竞争。”。在这个策略中融合了竞争与保护。并将经济主体的自身实力即强弱作为竞争和保护策略选取的核心标准。刘认为对外贸易保护是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以国家主权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同时指出贸易保护不是不要竞争,而是有组织的进行竞争。
   刘对上述竞争与保护的关系的论断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自成一派的,而是对前人学说和理论的整理得到的。“最初的重商主义的特点就是贸易保护,等到英国的资本发展到可以称霸的时候,它的代言人斯密、李嘉图等才主张自由竞争。而此时尚处于资本发展初级阶段的德国和美国则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同时通过引用德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的著作进行了论证。
  二、关于优势、竞争和保护的关系的数学解释
  设定广义竞争的主体之间的竞争存在于四个方面:L代表劳动力,E代表环境资源,K代表资本,T代表科学技术。这里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假设把环境资源和科技单独列出来,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现代竞争中技术输出表现的越来越重要。于是定义优势S=f(L,E,K,T),即优势是竞争四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如果竞争主体1在劳动力上表现出对竞争主体2的比较优势,表示为 。
  对于环境资源、资本和技术上表现的比较优势其数学表达式是相类似的。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趋势:1、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很难继续的保持和扩大,除非该国变的更加贫穷,以至于要提供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自己生存下来,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应导致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出现。同时劳动力成本是会有一个最低的限度,这也抑制了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的保持和扩大;2、廉价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是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缩小的,环境容量和资源存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随时间递减的,因而环境资源方面的优势是极其不稳定的和无法长久的持续的;3、资本的本性是增殖,而且其流动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会增强,有理由相信资本上的优势会继续保持并有扩大的趋势;4、技术是无限向前的,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难以估计的,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优势是会随着时间扩大的。上述的趋势将会对下文的论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分别用Sl、Se、Sk和St代表劳动力优势、环境资源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那么他们之间的趋势图大约如下:
  考虑竞争条件下比较优势对于各个竞争主体的影响。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首先考虑的是劳动力和科技方面,假设竞争主体1在劳动力上相对于竞争主体2存在比较优势,而竞争主体2则是在技术上相对于竞争主体1存在比较优势。那么根据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到的表达式为:
  和。他们之间的利润关系可以定义为和
  ,那么要使两个竞争主体的利润相等,此时必须有 。但是很遗憾的是,结合上面的曲线图,会发现这个等式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不会成立的。这主要是不平等的贸易规则和比较优势的类型和趋势不同所导致的。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利润会更多的流向一方,从而出现所谓的剪刀差!
  引入保护机制,讨论保护对贸易双方的影响。设定一个变量,它是一个由劳动力比较优势和技术比较优势确定的保护系数,如果假定技术比较优势大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实际的贸易中确实也是这样的) 那么这个式子是可以成立的,也就是贸易主体间的利润是可以相等的。因此贸易的双方可以持续性的交易。
  这里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断:保护可以转化为优势参与到竞争中去。下文将会用到这个重要的论断。
  三、比较优势理论不是穷国富裕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是鼓励和促进国际间贸易的,其最诱人的一点再于:比较优势理论宣称任何加入国际间贸易的国家都会从中获得好处。但是从亚非拉一些国家的表现、贫穷国家数量变化、贫穷人口的数量变化以及财富分配上来看,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亚非拉的一些不发达国家如果完全的接受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那么他们在这种国际间的贸易竞争中还没开始就输掉了,由于没有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在,那么他们就会直接将自己的优势定义在劳动力和环境资源上,成为从事原料和初级制成品出口的国家,也就是产业链的最底层。而且这种分工会一旦形成就会被牢牢的固定住,时间越长亚非拉的这些不发达国家和西方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不发达国家自身环境,比如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减少等,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都会对不发达国家造成很严重的危害。以至于想回到竞争之初的环境似乎都不可能了,因为此时这些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总之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够带领穷国走向富裕,更多的可能是让穷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但是这并不是说不发达国家不应当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而是说不能完全的依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定位本国的产业结构和赤裸裸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交往中。

  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穷国和富国,必须清楚这样一个事实:穷国即使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也仅仅局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环境;而富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和技术层面。从图1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劳动力和环境资源方面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将出现一个整体上升的趋势。更直接的表述为:随时间的推移会扩大。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就是富国更富有,而穷国相对(甚至绝对)更加贫穷。从而也可以解释上面关于亚非拉一些国家近几十年看似反常的表现。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忽略了劳动力、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这也可能是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导致在比较优势理论形成时没有加以考虑。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劳动力、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种替代性是导致劳动力、环境资本优势不能够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对本国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是穷国富裕的基础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竞争和保护是一对相互抵触的范畴,即竞争排斥保护,保护有损竞争。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竞争的多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往往是巨大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顺利的成就穷国的富裕之梦。而急于套用比较优势理论以使自己的国家迅速富裕起来的穷国很可能陷于比较优势陷阱。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穷国也不可能不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而走向富裕之路。这并不是意味着穷国没有策略逃脱被宰割的命运。根据前面的论述,这里得到的一个这样一个策略:对本国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
  这个策略不仅仅适用于穷国,它普遍的适用于任何国家。目前这个策略使用的最多的恰恰就是最发达的美国。全球经济危机中美国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述优势、竞争和保护的关系。美国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在此时大规模爆发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次危机爆发以前,美国最强大的产业是他的第三产业,并且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最为庞大。但是此次危机对其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已经不能再支撑起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而其传统优势产业――第二产业已经在其产业转型中慢慢的失去优势了。为了重新振兴其制造业,因而制造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事件。同时这一事件也说明了即使拥有比较优势,也并不一定可以在竞争中取得实质性的优势。
  结合上文提到的那个重要的论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比较优势并不能引领穷国走向富裕之路,穷国必须对本国企业提供有力的保护,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优势参与到竞争中,从而达到竞争主体的起点或者自身实力的近似对等,至此穷国有了和发达国家竞争的基础,从而为其走上富裕之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佶著.中国经济矛盾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陈立中.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基于一种数学视角和经验性解释[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4)。
  [3]林毅夫等.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5(5)。
  [4]胡志高. 试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南北贫富差距现象[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3)。
  [5]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1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