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琰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关系到银行的长期健康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和信用风险关系
  
  (一)信用风险与金融危机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日益成为金融风险生成的主要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一、信用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与日俱增,而信用是各国经济联系的纽带,在这个纽带上任何一点的破坏都会引起整体的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此受到牵连,陷人信用混乱之中。二、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与大量金融风险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盈利水平下降,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寻求各种高风险业务,以得到较高收益。这种“趋利性”使大量传统的金融机构进入风险投资行业。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趋势使许多信誉较高的大公司转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银行要么牺牲贷款的市场份额,要么转向信誉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从而使其资产质量下降,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三、信用监管制度远远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银行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金融监管难度加大,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证券市场不断发生欺诈上市、虚假信息披露、违规关联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事件。使得许多投资者受骗上当,蒙受损失。这就使得信用风险会日益增加,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抵押贷款风险于2007年2月开始浮出水面,紧接着一些大的银行、房地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宣告破产。金融风暴随即扩展至欧洲、日本等地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尽管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我国的金融业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国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日益增加而引发的,信用风险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所以,我们应当从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首先,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形式。而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商业银行治理构架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其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低效率。
  (三)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大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大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商业银行风险定量管理落后。银行缺乏基础的历史数据库,信用风险模型的基础就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分析之上,对风险因素的各个参数实施估计,需要大量的历史统计数据。虽然部分银行较早就注意到了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已有几家银行初步建立了贷款数据库,但是还没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真正利用。
  而且目前国内缺乏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市场和工具,商业银行一般只能发放贷款并一直持有至到期日。直到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我国才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其他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短期内还难以出现。
  (五)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缺少相应的技术专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管理经验的积累,还是管理人才的培训都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国际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和运用。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管体系。银监会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主体,要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和地域职能范围,改变过去监管工作各部门或各地之间不协调的被动局面,逐步形成完善、有效、规范化的监管新格局,进一步完备与商业银行监管相适应的各类经济法规,加强监督商业银行的资本足率、资产负债率、不良贷款率、信贷规模等经营指标。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长期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另外,还应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和改革风险经理制。近几年,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都在推行风险经理制,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制与国外同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职能风险经理从客户经理、业务风险经理中分离出来,培养自己的职能风险专家。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中一个最基本的子模块系统,一个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中所采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否客观合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才刚刚起步,覆盖面小,技术性差。因此,商业银行很难获得外部评估中介机构的信息支持。我们可以在加强商业银行现有评估体系的同时发展独立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外部力量加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增强市场信号的力度和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来转移信用风险。随着金融风险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来对信用风险进行转移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信用衍生品的谨慎使用,可以改变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理念,使得人们完全可以运用市场对冲的办法来控制信用变动给有关交易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但在利用金融衍生品分散风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和适度,以免杠杆作用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五)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多次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经济的理念已在社会上逐步建立。
  参考文献:
  [1] 郭娇. 浅谈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J] . 财经,2008(3).
  [2]占瑜敏,黄飚.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 现代商业.
  [3]段善雨. 关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J] . 北方经济2007(1).
  [4]杨鸿,高宇.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经济论坛2008.
  [5]赵冀. 浅析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建设[J] . 经济视角200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