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机遇,不如深谋远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鹏
中国企业是否应该进行积极的兼并收购,取决于企业自身战略。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沉淀了一段时间,比如在你的公司发展战略里一直规划着要进行海外投资,或者你对海外市场观察很久了,现在要进行跨国并购,那么,当下这个机会确实是千载难逢。但是,如果你的公司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发展规划和所有工作都一直定位在国内,那么,笔者认为,错过机会也比贸然进入要好。
五大并购动机:你的企业想要什么?
与所谓的“历史机遇”相比,企业的内在驱动性,战略驱动性才应当成为海外投资并购的根本动因。换言之,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企业。如果从战略高度布好海外发展的局,“机遇”的定义也就宽泛了很多。当下中国企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是经济危机下海外并购的价格又创了怎样的新低:而是应该审视自己的企业发展目标是什么?方向在哪里?现阶段走到了哪一步?
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有五大正确动机:一是并品牌,二是并技术,三是并人才,四是并渠道,五是并资源。具体选择什么动机,要根据企业的类型和发展程度而定,看企业想要什么,这五样东西对企业发展是不是重要的。如果这几个方面已经成为该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壁垒,那么,笔者认为,企业奔着这五个方向去进行海外并购,应该不会错。
比如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像东软、文思等企业都做得不错。但是一个欧美的包发给中国的价格大概是发给境外企业价格的1/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企业并购一家境外企业来接订单,利润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再比如汽车设计行业,意大利是全世界汽车外观做得最好的国家。如果我们国内的企业,比如做得最大的同济同捷,去并购一家意大利的汽车公司,由他们接订单,验收和交货,那么,我国企业的整体利润也会上涨。因为他们有世界市场熟知的品牌和声誉,以及客户资源和渠道,而这正是我国企业发展所需要的。
尤其是在现阶段,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受到了抑制。据调查,去年在东莞,每三家制造公司里就有家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企业去国外并购 家以渠道见长的公司,然后将产品交给这家公司销售,相对来说我国企业受到的抑制会小很多,同时长远益处也是非常大的,这样做可以避开国外的反垄断等壁垒。
切记,国内企业不要为了快速壮大规模去进行海外并购,一旦你去并购规模,并购人力,99%都是会失败的。比如明基并购德国西门子,TCL并购法国汤姆逊,都是失败的。至于联想并购IBM,因为该并购对象中包括品牌,渠道、规模等都在里面,所以会不会失败目前还难以看清楚,但是从并购之后的营销策略上来说,笔者看不出来它是成功的。企业的规模和掌控力应该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轻易地搞“蛇吞象”,并购风险太大,甚至可能导致惨痛的失败。
亘古箴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和他的海外并购路线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2008年10月,招商银行出资超过300亿港元,收购了有着75年历史的家族制银行――香港永隆银行。这不仅是香港市场上2001年以来最大的银行收购,也是中资银行迄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招商银行决定进行海外扩展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银行要保持长远竞争力,只在国内发展是不够的。通过并购境外银行,招商银行可以获得国际化的网络和跨境服务平台,有助于招商银行更加稳健地向“中国顶级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
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之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已经初现端倪,招商银行放弃低价的美国银行而选择了香港永隆,原因之 是招行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了解自己的成熟度和掌控力。当然,这和企业家的性格也有关系。马蔚华喜欢把一切事情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购香港公司后的所有东西都是可以掌控的。有人说花300亿在美国可以并购一个更大的公司+但是如果你可以让香港的公司正常运转,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比吃掉美国更大的公司却控制不了该公司,最后导致其倒闭要好。
国内企业并购国外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也是如此,并购的关注点不应当只放在“对方的技术在世界上多么领先”上,而是要充分评估企业自身的对接能力。国内企业至少要考虑到,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技术上已经做到了9,对方企业做到了11,那么,并购之后企业的整体技术就能上升到11: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是0,却并购过来一个技术为10的公司后,必然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跟不上,那么,并购的结果就像接过来一堆废品。所以,并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要看并购谁、能不能并购,还要看并购后能不能消化。
国内企业除了要对自身的成熟和掌控力有清醒的认识外,还要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况, “趁着并购机遇先吃进来,再慢慢消化整合”的想法并不明智。一家公司的利润水平跟管理层,经营层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一家企业今年做了3000万的利润,却隐藏了2000万,告诉你只做了1000万的利润,是可以做到让投资方一点“都看不出来”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盲目并购的结果必然损失惨重。因此,企业在投资之前,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机构进行详尽的调查,充分掌控对方的所有渠道、人力资源成本、经营业绩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配备相应的整合计划、营销计划和人才计划,同时要控制好风险,这个时候再去收购才是合适的时机,收购过程也会相对比较顺畅。
百年成就梦想:中国企业还太年轻
目前,中国企业从整体上说,进行跨国投资的准备还不充足,掌控能力还很弱。这并不是因为企业从没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说中国企业从没有这样部署过,而是说企业就像人一样,百年树人,世界上的大公司,都不是一蹴而就发展起来的,而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走向全球的。
历数全球顶级企业,大多企业都拥有很长的历史。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五百强”前50名中,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由约翰・洛克菲勒于1882年创建,如今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石油和石化公司:荷兰国际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成立于海牙的荷兰保险公司,目前该公司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雇佣员工超过10万人,而全球知名的德国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年,也具有160多年的历史。
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我国企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客观地讲,大多企业还太年轻。企业都是一点一点向前发展的,像青岛啤酒,如今是百年基业了,但也才刚刚把中国市场整合得差不多,也是刚刚起步开始向外走。
中国的企业正是因为不够成熟,所以应该选择适当的海外发展方式、战略和人才培养模式,要边向外走边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海外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并购不是唯一的办法,比如参股也是不错的方式。在别人控股的情况下参股,然后拿到一个比较优厚的条件,建立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以小股东的角色进入大公司,国内企业可以从国外大公司那里学到很多经验,便于以后逐步扩展,同时,又不必承担完全控股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在这一方面华为的战略就很值得借鉴。华为实施的全球化经营战略目前已经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设立了8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为全球超过10亿个用户提供服务,销售额的主要来源是国际市场。然而,这个局面不是几年就能形成的。1996年,华为首先来到香港,与和记黄埔签订合同,为其提供固定网络解决方案。1997年,华为与摩托罗拉,IBM,英特尔 微软等世界知名公司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并开始与跨国咨询公司PWC,FHG等进行合作,了解全球行业的最新动态。1999年成为中国移动全国CAMELPhasell智能网主要供应商的同时,华为的全球合作网逐步铺开,来到了阿联酋,泰国、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然后逐步发展到了如今的规模。
海外扩展要稳健扎实。可以先从大陆市场扩展到香港,再到东南亚,然后再到欧美去,可以先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小运营商入手,之后慢慢升级。培养人才也可以遵循这个路线,先从境外企业入手,如果想妻借鉴西方企业的文化,那就先中西结合,慢慢练兵,慢慢沉淀。如果一次性跳跃太大,对公司未必有好处。
总之,如果你的企业具备了这样一套策略,那么你就会发现,海外投资跟并购机遇关系并不太大。按已经确定好的大方向走,根据环境做出调整,如果有这个机遇当然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公司照样会向前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国内企业家在伸手去抓历史并购机遇之前,要先回头审视一下,自己的企业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一个完备的规划和时间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6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