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河三角洲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寿岭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步入快车道,保险业发展也将会面临一次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开发;保险业发展;空间分析;发展建议
  Abstract:As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replies“Huanghe Delta Eff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Plan”,Huanghe Delta economy will develop rapidly for sure. With the growing s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o will the insurance industry.
  Key Words:Huanghe delta,insurance development,space analysis,development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73-03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缓缓苏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凭借资源、区位等得天独厚条件,黄河三角洲必将很快腾飞起来,黄河三角洲保险业发展也必将出现更加令人鼓舞的局面。
  
  一、黄河三角洲经济及保险业发展现状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所辖区域包括滨州市和东营市共12个县,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实,加上资源、区位等得天独厚条件,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逐步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当地经济特别是保险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有较大改善(表1)。与此同时,保险业取得新进展(表2)。2006年末,共有17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寿险公司7家、产险公司10家。全年保费收入达到32.1亿元,业务增量同比增长18.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84亿元,增长29.54%;人身险保费收入22.26亿元,增长15.1%。2010年末,共有27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在黄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寿险公司11家、财险公司16家,另外还有4家保险代理机构。全年保费收入达到76.61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4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1.12亿元;保险业务总量是2006年的2.95倍。
  
  二、黄河三角洲保险业发展特点分析
  
  (一)按发展历程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保险市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4年的市场孕育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入驻该地区的唯一保险公司,其地市级机构还处于由银行代理转为恢复分设阶段,一些县区保险机构基本处于待建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品种以企财险、机动车险、家财险等传统“老三险”为主。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1年的市场成型期。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保险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建筑工程险、货物运输险、种养两业险、原油保险、钻井平台保险等一系列险种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涌现,并初具规模。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2000年的市场发展期,船舶险、港口、码头保险等一些高风险业务应运而生,形成了财产险门类众多、人身险突飞猛进、涉外险不甘落后的三足鼎立格局。特别是随着1999年平安保险公司的入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成为历史。第四阶段是2001年至2010年的快速扩张阶段。这期间无论是保险规模还是保险机构,都进入了迅速扩张时期。
  (二)按发展指标分析
  一是保险深度。1991年以前,黄三角地区的保险深度远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1991年以后不断提高。其中1991年为0.6%,2000年上升到1.13%,2010年达1.95%。但与《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4%的目标仍存在2.05%差距。二是保险密度。1991年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保险密度呈稳步攀升态势,1991年为33.92元,1995年为83.01元,2000年为167.78元,2005年为470.5元,2010年为1351元,高于《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750元的预期目标。
  
  三、黄河三角洲未来保险业发展空间分析
  
  (一)黄河三角洲地区保险业发展规划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2010年5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意见》,未来黄河三角洲地区保险业发展规划如下:一是加快推进保险试点。逐步扩大区域内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品种,适当提高费率;全面推开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治安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工程保险、信用保险和运输保险;积极探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高新技术保险试点。2010年引导5家以上保险公司向黄河三角洲区域延伸机构,提高保险覆盖面。二是积极争取保险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组织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对接会,向各大保险集团资产管理机构重点推介区域内基础设施、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项目,开辟融资渠道。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保险业未来发展空间
  据统计,中等发展中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的保险深度一般为4%左右。《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2010年末我国保险深度达到4%左右。从经济发展趋势角度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深度目标将在4%以上。另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6月8日发布的《2009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有6个地区保险深度已突破4%。其中,北京为5.9%,四川为4.1%,上海、河北、山西和新疆均为4%。依此测算,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保险市场空间巨大。以2010年为例,年末该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920亿元,如按深度4%测算,地区保险市场总量则应为156.8亿元,但实际市场总量仅为76.61亿元,相差80.19亿元。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未来一个时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受益于多方发力和政策支持,其经济发展必将快于其他省份,保险市场也将进入新的高速增长期,空间将十分巨大(见表3)。
  
  四、把握机遇加快保险业发展步伐
  
  (一)高度重视和着力把握发展机遇
  加快黄河三角洲保险业发展,首先要有强烈的机遇观念和机遇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者,一定要审时度势、着眼未来,坚持“三个创新”抓好各项工作,即: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工作机制。通过不断推动销售、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可以结合行业“十二五”目标,细化黄河三角洲地区保险发展规划,做到“料事早、行动快、定位准、快半拍”,大力培植保险业下一步5―10年的强力增长极,以此来引领行业发展。
  (二)积极合理地调整业务结构
  从“十一五”保险业发展情况看,业务结构不合理仍是突出问题。如财险业,由于受益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和交强险实施等因素,车险快速发展导致的“一险独大”问题突出。而作为财险第二大险种的企业财产险,近年却一直发展乏力,其业务占比由2005年的12.17%滑落到2009年的5.63%。其他险种如家财险、责任险等,无论是保障领域还是规模总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都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局面。下一步,必须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大气力,立足《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治安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大力推广工程保险、信用保险,积极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高新技术保险试点,强力推进非车险快速发展。
  (三)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开发力度
  经验表明,保险业要持续较快发展,农村市场占比不得低于30%。山东省政府也明确要求逐步扩大区域内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品种,适当提高费率。可见,黄河三角洲未来农村和农业保险市场的空间十分巨大。因此,要立足农村市场需求,积极推进适销对路险种,打造“以城为主、以农为辅、城乡并进、立体发展”保险市场格局,以此实现培育农村市场,挖掘整体潜力的目的。
  (四)强化保险文化建设,净化保险生态环境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保险业发展差距明显。因此,必须彻底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从业者素养,建立与经济区开发建设相符合的保险文化与环境。黄河三角洲地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培养诚信文化和责任文化,让每一个保险从业人员都形成明确的、统一的思想认识,使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勇担社会责任成为行业的良好风尚。
  (五)建立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
  首先应在成熟期及时对保险业务的种类进行合理的改进,扩大其适应性、方便性,延长险种的生命周期。其次应多层次刺激消费者保险需求。要利用多种促销方法使消费者认知保险,不断提高公众对险种的认知度,加速保险需求的形成。最后,还要加强对营销渠道、模式、制度和营销险种的研究,使其尽快在发展分散性业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以吸引险资投资来拉动业务发展
  2010年9月保监会出台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将不动产和股权两大类投资列入险资准入市场,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鼓励保险公司总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在本地选择一些基础设施、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项目进行投资合作,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邹建平,涂盈华.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J].金融与经济,2008,(4).
  [2]彭建坤,李颖.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J].西南金融,2006,(12).
  (责任编辑 孙 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2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