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的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楚明 鲁春义
摘要:形成我国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既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配合实施国家中部崛起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中,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有自己的优势,但受自身条件的制约,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还需要在产业支持、金融环境、金融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有效支持措施。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部地区;信用中心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54-06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经典理论描述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既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实,也成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我国中部地区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重要依据,这可从西方经典理论的表述中找寻理论支持。美国著名金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Coldsmith,1969)通过对35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的横剖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金融中介资产价值与GDP比例去衡量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资料研究中发现:经济与金融发展存在平行发展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正相关,金融对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帕特里克(Patrick,1966)曾经用“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刻画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同性质,“供给导向”型理论是解释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经济发展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现代部门,并确保其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起基础性的导向作用。而“需求导向”型理论揭示的是金融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带动的结果,这意味着当经济发展引起市场不断扩宽和产品不断增多时,必然要求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的金融体系的发展。结合麦金农和肖(Mckinnon&Sha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可以看出,“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于发展中的地区经济。发展中经济地区的普遍问题是金融发展不足以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面临金融发展不充分的限制,从而才会有金融发展可以加速经济增长的情形,而一旦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就会转为“需求导向”。目前中国存在麦金农指出的“金融抑制”,仅靠金融基础性功能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状况,所以,形成和发展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举措。
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形成实质上是金融产业区域集聚的结果,它的微观基础是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而金融集聚强化了金融体系的金融服务功能。杨小凯(1991)在分析城市的集聚效应时认为,从事交易的人集中居住便于改进交易效率和促进分工,同时集聚形成的分工网络效应带来集中交易效率的提高。金融集聚的效益体现在可以提供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条件,促使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流动效率的提高。区域金融机构集聚不仅能够集中大量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且能显现出较强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为我国中部地区形成区域金融信用中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近年来,与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不相称的是金融发展的滞后。而处于中部地区腹地的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中原经济体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特别是郑州地区所依赖的全国第五大经济体(全国第五个GDP超万亿元省份)――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二、从比较的角度看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比较优势
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各个省的中心城市都清醒地意识到,步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是以自己为核心构建中部地区的金融信用中心,通过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将自己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渗透到周边省份,以便确立自己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为此,中部地区的几个中心城市都或明或暗地进行竞争。早在十多年前,郑州市金融界就已经开始关注郑州金融信用中心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理论上的探讨,并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近几年,随着河南省特别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在郑州构建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又为人们所关注并给予很高的期望,郑州市乃至河南省一直在为构建地区金融信用中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积极引导,并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进行外围的前期准备。尽管作为郑州地区构建金融信用中心的最大竞争城市武汉在很多条件上要优于郑州,但我们认为,在郑州构建中部地区的金融信用中心似乎更加现实,这不仅是郑州的竞争城市武汉受制于经济意义上的区位条件,也得到河南省和郑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因为,在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中,金融机构聚集和金融总量是金融信用中心形成的内在动力,实体经济的规模则是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动力,而且,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形成不仅要看中心城市的优势,更要看其依赖的经济体的优势,这是孕育和发展金融信用中心的重要基础。据此看来,依托河南省这一全国第五大经济体的郑州,要构建中部地区金融信用中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首先,从金融机构集聚和金融总量看郑州的比较优势。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大多偏好金融机构集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金融机构集聚将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金融机构集聚不仅以其较低的交易成本、丰富快捷的信息流、高效率的交易媒介、低风险市场等所带来的优势可以孵化企业,也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这是金融信用中心形成的内在动力。从郑州金融业发展看,不断集聚的金融机构使郑州在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引进,郑州金融业已从单一的人民银行体系发展为众多商业银行云集、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增多、对外资金融机构吸引力不断提高并拥有1家中部地区唯一一家商品交易所的健全的金融体系。目前,郑州市内有期货营业部、保险机构、证券营业部、银行机构300多家,特别是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第一家期货试点单位,郑州商品交易所2005年小麦期货交易名列世界第三,年交易额占全国同类市场同期交易总金额的1/4,被誉为“中国第一市”。在我国的金融发展史中,郑州的金融业在全国曾创造多项奇迹,金融创新引人注目,金融业中的“郑州现象”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规划建设中的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金
融街,将成为中西部地区体系健全、机构集中、最富活力的金融机构聚集区。而且,河南全省良好的金融发展态势,成为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外围基础。1990年,河南省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尚不足6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7年突破2000亿元,2001年突破5000亿元。2005年9月底,更是突破了10000亿元大关,成为为数不多的人民币存款过万亿元的省份之一,在中部地区处于第一位。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河南省银行业各项存款增长了15倍多;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也由1990年的434-87元增至2005年的6676.5元。按照2005年的可比数字显示,河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在中部六省中均居第一位;存、贷总量在全国各省中分别列第9位和第8位;存、贷增量在全国各省列第10、第8位。河南省的金融总量全国居前、中部地区第一的事实,充分说明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巨大的潜力,极大满足了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成为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条件。而作为河南省经济最发达的郑州地区,2005年郑州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及保费收入均居中部中心城市前列,显示了郑州地区较强的金融集聚力(裴长洪,2004)。这充分说明郑州金融机构有很强的资金集聚和辐射能力,在中部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与中部其他中心城市相比,郑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2005年居中部地区第二位,这也将极大地推动郑州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由此看出,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的河南省超万亿元的金融资产规模、郑州金融的聚集和辐射力以及郑州各项金融指标的快速提升(图1),使得郑州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从经济意义上的区位看郑州的比较优势。从全国的经济格局看,郑州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区位优势明显。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在京津以南、广州以北、方圆1000公里范围内,西安以东和济南以西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缺乏一个能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郑州位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钱西流中枢的关键位置。北依京津唐、南联江汉平原、西连欧亚大陆、东接经济快速发展的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群,郑州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还位于中西部结合地带,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辐射周边的中心城市,内部又有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支撑,它在承东启西、实施国家中部崛起经济发展战略中起关键作用。郑州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虽然武汉对周边的辐射力不可小视,但由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已经被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带及其区域金融中心所辐射,某种意义上武汉失去了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所以也失去了在武汉新建区域金融中心必要。因此,郑州由于其独特的经济意义上区位优势,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这一地带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在郑州构建金融区域金融信用中心不仅是郑州地区乃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金融合理布局的需要,所以,在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其战略意义远远大于武汉等中部中心城市。
再次,从实体经济看郑州的比较优势。2005年,河南省GDP首次突破10000亿元,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全国第五个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大省。GDP总量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五,增幅也雄居中部地区第一(表1),且远远大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此同时,河南省的投资、消费总量较大,2005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超过3000亿元,在中西部19个省市区中仅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在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总量及增幅均居第一位,也远远大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这充分说明河南省经济发展空间广阔、能量巨大、潜力无限。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近期有关行业竞争力系列研究报告,目前河南农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全国处于第10位,在中西部地区排在第一位;河南制造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全国居第12位,在中西部地区列第2位,这也充分说明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以及传统制造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在资源上,河南的优势表现在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多种矿产的储量和潜在价值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农业资源更丰富,粮、棉、油、畜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另外,劳动力资源也十分丰富且价格低廉,这也是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不可替代的。因此,位居中部地区第一的河南省经济总量、资源上的优势以及河南农业和制造业较强的竞争力既代表了河南经济发展的潜力,也为郑州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空间,为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输送源源不断的经济能量。郑州市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段投资的热点城市。截至2005年,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郑州投资兴业,全市累计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963家,总投资额近50亿美元,投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旅游、建筑、运输等。出口创汇以年均73.1%的高速快速增长。郑州工业基础较好,目前,拥有100多个工业门类,企业53000多万户,已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卷烟、有色金属、医药化工、机械和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郑州是全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氧化铝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机械工业拥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白鸽集团。2005年郑州实现生产总值165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中部地区仅次于武汉市。郑州是国务院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一大批高档次、多功能的大型商贸设施和辐射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商贸市场就有30多家;每年在郑举办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国内外万余家商贸机构在郑州设有办事处或经营场所;同时郑州中心物流枢纽工程,将在“十一五”期间筹建。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现货与期货配套运行模式,使其成为国内粮食的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该市场形成的“郑州价格”已成为我国粮食交易的指导价格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交易的参考价,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粮食市场行情的重要渠道。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其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和实力在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中(武汉城市群、长沙城市群)均居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682.99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5942.0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53.1%提高到56.1%。其快速发展的经济正在成为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这为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准备了充分的经济条件。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市场将会产生强大的融资需求,这为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集聚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
间,进一步迎合了微观主体的行为偏好,促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内在需求不断增强,从而完成了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本统一,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环境。
(二)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制约因素
我们从比较中看到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优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制约因素的分析。特别是近些年,在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随着武汉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其对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渴望和热情并不亚于郑州,而且武汉等中心城市有其自己的优势,这让我们客观地看到郑州在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郑州努力的方向。
首先,从省域金融环境比较看,根据田霖(2005)对金融机构年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年存款余额及资本形成总额等指标测算金融综合竞争力,结果把省域金融综合竞争力分为七个梯队,其中湖北、湖南、河南都在第四梯队,安徽、山西、江西在第五梯队。从比较中可以发现(表2),河南的金融发展水平及对内开放力较靠前,说明河南省金融业整体上发展基础不错,在中部地区金融资产总量第一的排名对提升河南省金融发展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金融发展效率及对外开放力较靠后,说明河南省金融业在规模扩大、外延拓展的同时,要注重金融的内涵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而这恰恰是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形成和发展应具备的重要条件;金融综合竞争力排名也在湖北之后,主要原因是金融发展效率太低。所以总的看来,河南省的金融状况并没有为郑州构建中部地区金融信用中心提供较宽松的省域金融环境。
其次,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比较看,中部地区6省的省会城市,在各项主要经济金融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州还有一些差距(表3),这也会制约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和发展。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一些金融指标上,郑州与中部地区其他中心城市特别是武汉的差距是:一是郑州在区域性经济中心作用相对较弱,这可以从郑州GDP占河南省GDP比重在中部地区居后可以看出。另外,从有关数据看,比较最近一次的城市经济中心定位指数(2005),虽然郑州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二,但也与武汉相距甚远(排名分别为武汉8,郑州29,长沙35,合肥36,大同38,南昌32)。二是郑州对外开放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实际利用外资额较低,排名位次靠后,在中部地区无论总量还是排名都与武汉有一定的差距。三是郑州缺乏新兴产业的强力支撑,低水平传统产业不能有效支持金融发展,而新兴产业还没有达到促进金融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也没有显现出绝对的优势。
另外,相对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制约郑州成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重要因素。根据2005年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排名中,郑州排名第40位,居中部六省第四位,名次相当靠后。主要是地方金融发展(43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47位)的落后,造成了总体金融生态水平的低下。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投资环境不完善,政府产权保护没做到位;二是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表现在资本市场内部失衡: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滞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育不完善,适合不同层次企业证券融资需要的多层次交易体系有待形成和完善;三是金融产业链不完整,由于金融产业链条缺乏系统构建,河南至今尚无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理财、信托投资等也离普通百姓较远;四是郑州金融人才的紧缺和流失问题严重,直接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通过比较,在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中,在某些经济金融指标上,对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威胁最大的武汉排名是在郑州之前的,这对郑州构建区域金融信用中心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但是,由于武汉有来自被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带及其区域金融中心所辐射和包抄的挤兑压力,这就大大削弱了武汉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在武汉建立金融信用中心的必要和战略意义,所以,武汉形成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潜力有限,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三、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建议
要构建郑州区域性金融信用中心,要在进一步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在加强产业对金融支持的同时,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范围,着力拓展多层次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健全金融体系,短期内强化郑州地区金融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长期目标是将郑州金融的辐射和影响力扩大到周边省份,并最终形成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
首先,提高郑州乃至河南省的产业对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支持力度。从其他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形成过程看,要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需要产业做支撑。而目前郑州地区乃至河南省产业的一个重要薄弱点是产业老化和产业比较单一。因此,急需加快郑州地区乃至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形成对区域金融信用中心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多个现代产业集群。一是充分发挥河南省农业和劳动力的特有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和价值延伸领域,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形成多个与河南省农业和劳动力大省相适应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餐饮大型企业集团。二是改善和优化纺织、机械制造、煤炭、化工、建筑等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基地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并通过参与国内和国际分工,将河南省传统产业引领到产业价值链的前端,从而获得更多的产业利益分配。三是要形成对新兴产业有孵化和支持作用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IT、生物工程、现代通讯等新兴产业,改善郑州地区乃至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挖掘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利用河南省承东启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会展业,将郑州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五是利用郑州东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连内陆纵深腹地的优势,以及河南省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郑州,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协作,推动河南的企业进入到全球的产业循环和价值链的前端,并最终形成多个河南省自己的跨国企业集团。
其次,营造以郑州为中心的良好的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各地区争夺市场金融资源的关键点之一。要营造以郑州为中心的良好的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优化构成金融生态环境要素的经济发展、司法公正、金融部门独立、金融资产质量、企业信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各个要素;二是积极开展金融业务协作,要在某些重要业务领域如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开展业务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三是实现金融信
息共享,实现金融同业的相互沟通,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防止不良客户的各个击破,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四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创新的能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实现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和盈利的多元化,增强金融机构抗业务风险的能力。
再次,健全以郑州地区为中心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基础设施。围绕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的需要,要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从目前看,一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中介机构,主要是组建和发展在全国有影响的证券公司及其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河南省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服务。二是积极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实现外资金融机构驻郑的零的突破,特别是吸引一批跨国银行到郑州设立分支机构,以带动郑州地区金融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其国际融资的特有作用,增强创建城市金融体系的活力,提高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吸纳辐射能力。三是进一步扩大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规模和交易种类,将其发展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很有影响的交易所。四是规范和发展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依托河南省的粮食产业将其发展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在粮食交易、农产品价格发现、农产品信息发布上有重要影响的粮食批发市场。五是整合现有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并通过向社会公开筹集资本,组建河南省自己的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设立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既可以将外省市资金吸纳到河南(因为按照一般75%的存贷比,大约将有25%的资金通过外地分支机构流到总行,可在河南省形成一个资金聚集的洼地),又可以增强郑州金融对周边省份的金融辐射力和影响力。六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发展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并通过募股扩资,将其改制为河南农村商业银行,并最终发展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农村商业银行。七是作为首要的一步是加快郑州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在郑州经济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后,引导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内其他商业银行联合组建实力雄厚的区域发展银行,例如组建中部发展银行,通过搭建金融机构架构,提高郑州金融业对周边省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最终形成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八是继承和发挥河南省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传统和优势,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极有影响的“河南金融现象”,不仅仅是河南省为全国的金融业输送了大批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而更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是在郑州的土壤上孕育出我国当时唯一的、最大的票据市场,这一金融创新行为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继承和发挥河南省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传统和优势,对构建郑州区域金融信用中心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纳德・L・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1):50-57.
[3]杜莉,董莉华.微观主体偏好与金融中心的形成[J].当代经济管理,2005,(2):9-13.
[4]河南省金融学会、郑州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关于把郑州建成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4,(3):4-13.
[5]田霖.我国分地区金融综合竞争力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6):98-104.
[6]中部崛起: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点题[N].经济视点报,2005-06-14.
[7]六省金融学会共议“中部崛起”战略下的金融支点[N].经济视点报,2005-08-18.
[8]马经,徐诺金等.为打造金融强省营造必要的生态环境[N].金融时报,2005-11-21.
(责任编辑:张艳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