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信息质量特征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盈余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的最重要信息之一。上市公司的年度会计盈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相关指标信息在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上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会计盈余信息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使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盈余管理乃至财务舞弊动机。本文从决策有用性出发,重点分析了盈余信息的特殊质量要求,认为盈余信息质量最重要之处是要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业绩,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提供支持。而决定预测价值的主要特征是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持续性、结构性、平稳性和获利性。
【关键词】盈余信息决策有用质量特征
盈余(earnings)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的最重要信息之一。上市公司的年度会计盈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指标信息在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上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政策层面上,会计盈余信息被各国立法和行政机构广泛使用,对上市公司从招股上市到摘牌下市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与监管。在市场层面上,会计盈余信息为公司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增量信息,帮助其预测资本边际收益。而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在做出理性投资决策时,也通常要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盈余数字,据以预测和分析的各种公司价值评估模型也大都以会计盈余指标为主要变量。很显然,会计盈余信息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
一般来说,优质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缓解企业投资行为的代理冲突,提高投资效率,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而低劣的会计盈余信息则会误导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功能锁定障碍而产生对市场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破坏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资源市场配置效率。为发挥会计盈余信息的积极作用,减少盈余管理及财务舞弊,有必要对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
一、盈余信息的一般质量要求
盈余信息的一般质量要求体现在盈余的确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完整而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充分而全面地反映盈余的来源及构成。由于会计盈余信息属于会计信息,我们不妨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分析盈余信息的一般质量要求。
(一)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题发布了SFAC No.2,认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而决策有用性是通过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效益性及重要性等不同层次的若干个质量属性来保证的。
相关性及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同时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的会计信息才是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只有反映真实并同时具有可验证性及中立性的会计信息才是可靠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及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除此之外,良好会计信息还应考虑重要性和效益大于成本这两个限制条件。
(二)IASC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并对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作了说明,提出财务报表应当具有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忠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比性共11项特征,并进行了归类。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财务报表的主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受其性质及重要性程度的影响;可靠性要受忠实反映的程度、中立性及完整性的影响,而且忠实反映要考虑交易或事项的实质,立场中立在不确定事项或交易的处理上还应当持审慎的态度。
(三)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12条至第19条阐述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客观性)或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或可理解性、谨慎原则、完整性以及重要性。
二、盈余信息的特殊质量要求
根据FASB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决策有用性,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盈余信息质量最重要之处是要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业绩,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提供支持,Lipe(1990)将其定义为“以过去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
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及计量观都对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信息观下,盈余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盈余信息应具有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强调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各种信息感知报告盈余与未来盈利预期的关联程度。其评价盈余信息质量的核心在于研究报酬――盈余、价格――盈余之间的关系,主张从市场角度衡量盈余质量,可理解为一种将来的视角。而在计量观下,盈余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报告盈余应充分反映经济盈余,强调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对盈余质量内在的影响,可理解为一种历史或现在的视角。
从评价盈余信息质量特征的逻辑关系上看,计量观应该前置于信息观,信息观对于盈余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实质上是以计量有效性为假设前提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处理方法决定了盈余信息的实际质量,但对其评价则需要从外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反映。所以从决策有用的计量观和信息观出发对盈余信息质量特征进行评价是一个由内及外,由历史到将来的过程,历史计量的真实准确是为了实现未来盈利预期的相关有用。因此盈余信息的预测价值是衡量盈余质量高低的首要特征,而决定预测价值的主要特征是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持续性、结构性、平稳性和获利性。
(一)现金保障程度
近代理财学一个重要结论是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现金流量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动态地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方面,因此企业盈余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体现了企业盈余质量的高低。由于会计盈余的确认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之上,是某一会计期间账面收入和账面费用配比的结果。虽然盈余与现金流量在企业整个存续期是相等的,但具体到某个会计期间,两者在金额上普遍存在出入。因此会计盈余的增加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实际现金净流入的增加,只有当应计现金净流入成为实际现金净流入时才表明收益的真正实现。
如果会计盈余不能迅速转化为足够的实际现金净流入,会计盈余仅仅只能是“账面利润”。在利润的分配效应下,没有现金保障的盈余不仅不能提升企业价值,还可能导致企业价值降低。因此,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即盈余的现金保障程度是衡量盈余质量的核心标准。其评价指标主要有4个:每股现金、每股经营现金、净利润现金比率与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比率,它们均为正向指标。每股现金与每股经营现金体现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净利润现金比率反映了总体会计盈余的现金保障水平,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比率反映了经营活动所创造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
(二)持续性
Lipe(1990)将持续性定义为“不管盈余如何变动及其意图为何,持续性总能捕捉到现在期间的变动成为盈余序列中永久存在的一部分(随机选取序列是高度持续性,平均反复发生序列则不具持续性特性)”。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盈余的质量与其持续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将会计盈余分为3类:
1.永久性会计盈余。这类性质的会计盈余预期会持续到公司未来的会计年度,即以后的年度还会产生相同数额的盈余,如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此类会计盈余的未预期变动所产生的盈余反应系数(ERC)等于1+(1/K),这里K表示资金成本率。
2.暂时性会计盈余。此类性质的会计盈余的持续性仅止于当前会计年度,即当前年度获得的会计盈余在以后的年度可能不会再发生。暂时性会计盈余一般是一些一次性买卖所产生的,如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此类会计盈余的未预期变动所产生的盈余反应系数(ERC)等于1。
3.价格无关的会计盈余。此类性质的会计盈余是由企业的会计变更引起的,它既不会影响公司当前会计年度的经济业绩,也不会影响以后会计年度的经济业绩,其变动仅仅是一项纸上的变化。此类会计盈余的未预期变动所产生的盈余反应系数(ERC)等于0。
显然,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没有持续性,对企业未来盈余无预测价值,也就是说,盈余持续性越强,盈余质量越高。盈余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个: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的比率。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及营业外收支三部分构成,其中营业利润属永久性盈余,营业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越大,盈余质量越高。营业利润中主营业务越突出,盈利能力越有保证,盈余质量也越高。
由于永久性会计盈余代表着企业未来持久的获利能力,而暂时性会计盈余和价格无关的会计盈余则不会为企业未来带来可以预期的现金流量,因此,在有效资本市场前提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会对具有不同持续性的会计盈余区别对待。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会计盈余的持续性越稳定,相应的盈余反应系数就越高。
(三)结构性
盈余的持续性是对盈余在一个时间段的评价结果,而盈余的结构性是对盈余在一个时间点的评价结果。每年上市公司公布年报时,投资者最关心的往往是每股收益,每股收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但是仅了解每股收益是不够的,因为上市公司的利润除来自核心业务收入外,还可能来自资产转让、补贴收入和短期投资收益等非核心业务收入,不同的利润来源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不同。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各构成项目分析,即细分盈余总额中核心盈余和非核心盈余的份额,可以进一步了解公司盈余数量背后的质量问题。
由于非核心业务会计盈余(短期投资收益、营业外损溢等)与企业经营活动关系不大,且易波动、易受人为操纵,因此在企业经营业绩看似不错的情况下,如果核心盈余偏低,企业的盈余其实很不稳定,那么盈余质量并不高。可见,企业应重视核心盈余,把发展核心业务作为企业首要目标,引导企业把核心业务做大做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平稳性
平稳性是指当公司盈余出现异常时,管理当局会选择进行降低盈余变异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换言之,当公司盈余异常高时,公司会选择降低盈余,反之亦然。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当期盈余信息及公司的成长性与风险后,年度盈余愈平稳的公司,其本益比愈高。也就是说,平稳性通常被认为与高盈余质量相关联。
(五)获利性
获利性是指企业所控制的资源获取收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单位资源的盈利能力。企业只有长期获利,才能真正实现经营的持续发展,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非常重视。一般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只是企业特殊状况下的偶然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能力。因此,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积影响等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兴强,修宗峰.制度环境、股改进程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研究[J].当代财经,2009(2).
[2]宋玉,李卓.会计盈余信息含量与股利信息含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2).
[3]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映[J].中国会计评论,2003(1).
[4]柳木华.盈余质量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1).
[5]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0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