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山

  摘要: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各业务和管理领域,它具有不同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一些特有性质。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状况,主要管理手段是事前合规管理和事后稽核审查,人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规避、降低、转嫁、吸收是管理操作风险的基本策略,需根据操作风险的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14-03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为古老的风险,是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运行相伴随的一种日常的管理活动。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健全或失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人员、系统或是外部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①,它包括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本文拟在深入分析操作风险的性质和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操作风险状况探讨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操作风险的性质分析
  
  1.操作风险的异质性。这是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都很不同的一种特性。后两者尽管在各产品和业务中的表现会各有差异,但同一类风险的影响因素具有共同的规律。如市场风险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各金融产品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其价格波动受许多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信用风险都可以分解为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因素来分析,而且也大都受到企业、行业和经济周期等大致相同的主要风险因素的影响。但是,操作风险由于覆盖范围广泛,诱发因素多种多样,不同操作风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性质差异 [1]。外部欺诈、计算机病毒引发的系统崩溃、地震以及恐怖袭击等尽管都同属于操作风险,但显然其诱发因素和性质的差异是很大的。这种性质差异导致了操作风险的管理从量化到管理控制、监测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操作风险的普遍性。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前台、中台和后台,总行、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交易业务、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等等。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业务流程之中,也存在于风险管理本身的实施过程之中。操作风险的普遍性是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3.操作风险的不对称性。这是指反映操作风险的操作损失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与信用风险相似,而与市场风险相异。操作风险从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二是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损失相对大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使得操作风险在分布上呈现出肥尾的非对称特征。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2]。
  4.操作风险的非盈利性。这是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另一个重要的特性。后两者由于存在盈利的可能,商业银行承担它们的一个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盈利,而操作风险并不能直接带来盈利,但是在业务开展和机构管理中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时,商业银行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并将这种管理风险和收益平衡的能力视为其核心的竞争能力。而对于操作风险而言,由于不具备盈利性,商业银行的基本策略就是尽可能降低这种风险,然而这必须受到成本支出的约束,因而银行追求的是降低操作风险和增加管理成本之间的平衡。
  5.操作风险的可转化性。在实践中,操作风险通常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和交易员里森的欺诈性行为最终转化为该银行在日本金融市场上的巨大风险;一系列银行信贷流程中的问题最终也转化为大量的信用风险。由于操作风险的这种可转化性,人们往往难以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区别开来 [3]。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银行体系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不少人由此认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缺陷, 而实际上,大量不良贷款中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水平欠缺。因为严格地讲,只有由于借款人信用水平变化(而并非信用水平低)所导致的可能损失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信用风险。即便是借款给欺诈者,银行首先面临的也并非信用风险,而是操作风险,因为借款者的信用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导致银行可能损失的是银行内部识别和管理信用水平的能力和流程出现的问题。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
  
  1.操作风险难以进行量化管理。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市场风险因交易数据丰富而最容易计量,信用风险的计量就困难得多,但近年来随着贷款销售和资产证券化导致信贷产品流动性加强,同时信用计量模型也不断被开发出来,其计量的难度相对降低。而操作风险则成为当前最难计量的风险。其原因主要是:构成复杂,性质各异,各风险因子之间的可比性差;损失数据,尤其是大额损失数据稀少且缺乏积累;大多数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与人的作用有关,难以客观量化;风险量化模型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等[4]。操作风险的量化困难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操作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操作风险不易通过市场转嫁。转嫁风险是现代风险管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策略和技术之一,也是金融体系实现风险配置(即将风险由没有承担能力或意愿的参与者转移给有承担能力和意愿的参与者)的重要途径。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中,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在内的各种市场转嫁产品构成了被称之为金融工程和信用工程的现代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然而,市场转嫁策略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相对而言就困难得多,传统上商业银行可转嫁的操作风险主要局限在保险公司愿意承保的火灾、盗窃等风险范围 [5],其主要原因在于上述操作风险难以计量。不能计量的风险就不能定价,不能定价自然就不能交易转让。
  3.与业务线路的管理过程相融合。由于操作风险源自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人员、系统和流程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管理显然与业务线路本身的管理是相互融合的。即便是审计、公司治理和独立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其最终发挥作用仍然必须通过对业务线路的管理产生影响而实现。因此,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具体的业务部门应该首先对自身的操作风险负首要责任,董事会则应承担最终的责任 [6]。
  4.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所决定的环境和文化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公司治理是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基本制衡结构,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从事业务和管理各项活动的人的相应激励机制;内部控制是覆盖商业银行所有人员在内的为达到预定业绩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管理的基本环境和文化。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下,才能确保商业银行整体上将其操作风险有效地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5.事前合规管理和事后稽核审查是主要管理手段[7]。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各项外部法规和内部制度是管理的主要依据,而对这些法规和制度的违反正是导致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保持对相关内外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是成功地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传统上,审计活动(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是确保各项法规和制度得到遵循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金融界出现了强调合规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审计相比,合规管理偏于事前,更加符合风险管理事前性的要求。
  6.人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尽管操作风险被定义为来自于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多方面因素,但在操作风险管理中,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而且职位越高,风险越大,因为一旦位高权重的人犯下错误,其所导致的损失也相应大得多;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也是操作风险管理动力的主要来源,人的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其对风险管理的责任和作用也越大。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在识别操作风险性质和操作风险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为管理操作风险而从事的活动包括许多方面,如改善公司治理、审计稽核、合规检查、项目管理、IT新技术应用和IT安全、业务持续计划、保险、业务外包、提取资本金、风险定价等等[8]。这些具体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活动和方法从风险管理策略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四大类:规避、降低、转嫁、吸收。
  1.风险规避。商业银行在面临某一项业务所带来的操作风险暴露时,其应对的策略可以分为基本的两类:规避或者承担。选择规避策略,意味着商业银行将拒绝开展该项业务,或者关闭已开展的该项业务。规避策略使得商业银行彻底地消除了对该项业务操作风险的暴露,而且并不支付任何管理成本。但显然,该策略的代价是在消除风险暴露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失去了开展该业务可能带来的盈利。规避策略适用于操作风险很大和风险难以衡量、缺乏管理手段的新业务,也适用于操作风险水平和业务的盈利水平不匹配、不相称的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策略尽管简单,但其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规避的风险对象,即什么样的业务因操作风险过大应该规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主观经验判断来确定风险规避的对象。近年来,随着经济资本配置技术和操作风险量化方法的发展,主要用于市场和信用风险的基于经济资本配置的风险和业务限额管理技术也逐渐开始应用于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规避策略应用的技术基础得以加强。
  2.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操作风险存在于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之中,显然,商业银行不可能对所有业务的操作风险都采取规避的策略,而是必然要对某些业务的风险采取承担的策略。对于因开展业务而承担下来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又面临两种情况: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技术加以降低的风险和不能或不适合采用风险降低策略的风险①。 内部控制降低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一是通过实施IT技术或项目管理方案等来改善业务部门本身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审计稽核、合规检查和操作风险管理等业务部门以外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来降低业务的操作风险; 三是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作用,在商业银行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良好环境和文化, 制定合适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这一类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改进对所承担的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降低。
  3.风险转嫁。商业银行对所有承担下来的操作风险并不是都可以采取策略降低风险的,有些应该采取风险转嫁的策略。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操作风险性质过于复杂或者操作风险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并不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领域,商业银行并不擅长管理和控制这一类操作风险,自己采取控制措施降低操作风险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而经济体系中又存在着管理这类操作风险的专业机构,合理的方法显然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代价将这一类操作风险转嫁给擅长管理这类风险的机构。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将商业银行并不擅长或在战略上不愿意重点拓展的业务或管理环节委托给相应的外部专业机构。另一方面,转嫁风险是因为业务中的某些操作风险具有发生概率很小但后果很严重的性质, 商业银行本身缺乏管理的手段和承担的能力,于是通过购买保险将该操作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通过在全社会中集合类似的操作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摊这种风险。保险不仅是商业银行转嫁操作风险,如自然灾害、员工安全等的传统手段,而且,随着保险产品创新的发展,保险在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风险吸收。同样,在商业银行不能或不适合降低的操作风险中,也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或适合转嫁出去,而是有一部分需要采取自我吸收的策略。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保险产品和业务外包等风险转嫁手段的适用范围有限, 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中许多风险还缺乏相应的保险产品, 商业银行不得不自我吸收。另一方面,即便市场上存在可用于风险转嫁的保险产品和业务外包机构,但商业银行还应该在保险价格和外包费用与风险自我吸收的成本和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对于对外转嫁成本较高而自我吸收成本较低且在商业银行承担能力范围之内的操作风险,显然应该采取风险吸收的策略。具体说来,风险吸收策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发生频率较高但后果并不严重的风险可以通过提取操作风险准备金的方法,将预期损失计入产品成本,最后通过产品定价获得补偿。二是对发生频率比较低但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的风险通过提取资本金的方式吸收,而商业银行为吸收这种风险所付出的资本成本同样通过产品的风险定价得到补偿[9]。
  上述操作风险管理的四种策略根据操作风险的不同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组合特性的不同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对于发生频率大而且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程度也很大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显然应该选择规避,因为这类风险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难以承担,外部机构也难以提供保险产品和外包服务来承担。对于发生频率小而且损失程度也小的操作风险,显然可以不作为管理的重点,通过风险吸收策略就可以应对。对于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程度低的操作风险,一方面采取加强业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策略降低风险本身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将预期损失计入成本吸收,从而通过价格实现补偿的风险吸收策略来应对。最后,构成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的是虽然发生频率低而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的风险。对于这一类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情况采用综合性的管理策略,包括加强业务管理和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水平、提取经济资本金吸收、购买保险或外包业务转嫁,甚至采用规避策略退出相应的业务领域等。
  
  参考文献: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a Revised Framework[S]. Basel Committee Publications, June 2004.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17-24.
  [3]尹毅飞.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5(7):28-33.
  [4]Scandizzo, Sergio. Risk Mapping and Key Risk Indicators i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J].Economic Notes,2005,vol.34,issue 2,231-256.
  [5]李志辉,范洪波.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南开经济研究,2005(6):73-80.
  [6]钟伟,王元.略论新巴塞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44-51.
  [7]卫功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26-30.
  [8]Hoffman, D. G.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 20 Firmwide Best Practice Strate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2002.
  [9]阎庆民,蔡红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6(6):61-70.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4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