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劳资制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明磊 李帅三 胡森

  [摘 要]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管理及社会生活的培训,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策不配套、制约机制差,造成许多难以解决的间题。企业职工教育如何同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如何成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自觉行为?职工的培训、考核、使用如何与企业的经营共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需要职工教育与人事、劳资制度实行配套改革。
  [关键词]劳资制度 必然性 必要性 改革
  
  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涉及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加快改革的步伐,取得预期的效果,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需要互相衔接、配套,同步进行。
  一、深化劳资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
  1.我国劳资矛盾正在显性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矛盾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不能形成集体力员而又处于弱势的阶层,在劳资矛盾的冲突中,其利益往往被侵害。组织松散的工人阶层在地位上依附于资本,缺乏淡判力、不能影响政策的制定,也就尤法为自己争取到合理的社会利益。
  2.职工子女就业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宽松
  从目前的情况看,待业青年就业的环境是不宽松的。加之多种经营集体企业劳动力容纳量有一定限度,在短期内靠集体经济安置大量待业子女也不可能,这就加大了安置子女就业的难度。
  3.工资总额不断增长,并未带来职工积极性的提高
  这儿年,不少油田是在劳动生产率下降和亏损增加的情况下增长工资的,即使这样,职工的高收入欲望还不能满足。不少职工认为,上班就应该发工资,干活就得发奖金。工资是劳动报酬,奖金是超额劳动报酬的实质已经淡化。
  4.职工素质较低,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经过几年狠抓工人培训考核,职工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技薪脱节,理论水平与实际技能脱节的现象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能干“绝活”的高级技工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利用率低,干部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大量的以工代干和以干代工同时存在。
  二、职工教育与1.5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分配的激励功能不足,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工作热情的维持与企业激励员工的措施直接相关。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职工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大小不紧密,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不能有效地促使员工围绕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开展工作。
  人事、劳资制度配套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
  1.职工教育与人事、劳资制度配套改革的必然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曾经指出:“职工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使劳动力在总量上和结构上满足生产经营和开
  展的需求.”职工教育部门是劳动力生产的重要部门,职工教育是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要想在劳动力总量上和结构上求得与技术的进步、经济的
  发展相适应,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职工教育。
  2.职工教育与人事、劳资制度配套改革的必要性
  职工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分别是职工教育与劳动人事工资管理的业务承担者,他们的基本关系是人才的供需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是不可违背的。对人才也是如此,优质应该优价,紧缺、急需人才的“价格”应该上浮,而这个“价”大部分体现在工资(或称劳务费)上。职工教育的改革着眼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劳动人事制度就必须要与之协调。
  三、适应新体制变化,推进人事劳资制度的改革
  1.改革用人制度
  《关于处室职责及处级岗位竞聘和职工岗位双向选择的实施办法》,总的原则是:“坚持业务发展,人员编制主要向业务处室倾斜,并体现专业结构搭配基本合理。管理处室应本着精简高效,体现一岗多能的原则。”首先,明了处级领导岗位竞聘上岗的指导思想、任职基本条件和参与竞争的人员范围、竞聘的具体办法和程序;其次,相应的配套措施; 最后,岗位实行双向选择。
  2.改革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坚持:一是贯彻按劳分配,客服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符合自付自支如我们的观察所证实的那样,有学位和学衔的个别人领取工资凭的是学位学衔证书,而不是凭付出的劳动。我们认为这种作法的木身已破坏了社会主义劳动分配的原则。要想消除这些消极现象,增强工资的刺激作用,我们的意见是:有学位学衔的教师在工资上应有区别才算合理,妥依据教学和教师工作、科研、教学方法工作、组织方法工作,对这部分教师的劳动给予不同的报酬。年工资基金的分配应根据上述每种工作项目在总工作量中所占的比重而定。
  3.加强监督机制
  政府机构应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督机制,对国企薪酬分配明确一个强制性的比例,坚决贯彻执行和进行审查监督。
  四、结语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收入分配不合理和收入悬殊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也影响到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利益格局,缩小收入差距,制定合理的国企分配制度和建立国企分配监督体系,加速国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情况分析(上)[J].北方经济, 2001, (1).
  [2]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情况分析(下)[J].北方经济, 2001, (2).
  [3]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年薪制扎根中国路漫漫[N].中国信息报, 2001-0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4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