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风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区块链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分别从性能风险、安全性风险以及业务风险等方面探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并建立以柔性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 金融领域 风控研究
  区块链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公布式账本,具有分布式特点,区块链技术也集密码学、网络技术与编程技术于一体,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从本质上说是去中介化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块中都带有比特币网络交易信息,用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从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技术的使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需要依赖中心的信息验证方式,降低信用建立成本,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
  典型的应用包括比特币、莱特币等电子货币,更加安全公开的分布式记账系统、支付清算系统等。发达国家的清算所、存托所、交易所、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经纪商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在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结算和证券发行等领域推进应用探索。
  (一)支付清算
  在现有的银行支付清算中,需要引入第三方组织或各国家央行清算系统,银行也需要与第三方组织进行对接,完成跨行支付清算,这种架构模式需要依赖第三方组织,该第三方组织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公信力。但是目前现有的第三方组织种类繁多,组织规则不同意,实现对接成本高,维护费用昂贵,对于涉外的金融交易会导致资金结算效率较低。例如R3联盟形式建立区块链技术跨机构支付清算体系,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交易结算,加盟机构一同完成交易核算,区块链技术促进它们减少了支付清算的缓解,也降低了交易的费用。2018年,中国商务部发布《关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企业评审结果的公示》,确定将在北京等55个城市和269家企业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这一规划显示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需求;
  (二)数字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关于推动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工作,同时进行数字票据系统的对接使用,当前基础货币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数字货币成为金融行业主要研究对象,希望用数字货币代替现有的纸币。在当前二元发行模式之下,银行的金库管理中,从原有的各分支机构管理变为集中式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对央行发布的数字货币实现实时跟踪,并研究出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研发出技术系统,而区块链技术就是当前可采用的技术之一,目前仍在开发中;
  (三)票据业务
  在过去,人们使用的是传统的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使用时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为双方提供信用保证,纸质票据在使用的时候也要前往银行辨认真伪,电子票据需要与银行发行的EDCS系统进行连接实现认证。在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下可以建立分布式账本,实现交易的时候交易双方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对点交易特征,直接完成双方身份验证。
  (四)基金透明管理
  政府对于公益基金的使用,会专门设置专项基金,加强对基金的透明管理,业务具体执行的时候,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资金管理方都无法保障基金使用信息的完整,最终导致资金受用方、投资方以及资金管理方之间难以获得信任。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项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银行、资金受用方、资金管理方与投资方之间建立起联盟链,基金投入以后在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下创新管理方式,全方位实现了基金透明化管理,有利于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提高人民信赖程度[1]。
  (五)银行征信管理
  在征信领域,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可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信用相关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上,信息透明、不可篡改、使用成本低。商业银行可以用加密的形式存储并共享客户在本机构的信用信息,客户申请贷款时,贷款机构在获得授权后可通过直接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直接完成征信,而不必再到央行申请征信信息查询。
  方维区块链基于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特性,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极大提高了资金的流转,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全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站式融资管理服务。方维区块链快速盘活主体资产,基于未来可预测、稳定、权属清晰的现金流进行融资,企业能快速盘活资产,获得维持和扩大经营所须的现金流。有效降低资金端风控成本,区块链具有可溯源、共识和去中心化的特性,提供高度可信的环境,解决信息被篡改的问题,减少资金端的风控成本。通过智能合约控制供应链流程,减少人为交互,提升产业效率。智能合约减少操作失误,提供强有力的回款保障。
  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性能风险
  区块链技术应用下,共享的数据库可以防止数据丢失,数据更新时,总账会在区块链技术影响下自动更新,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采用的是分布式架构手法,与传统的交易系统相比,系统性能比较低。在进行比特币交易的时候,TPS峰值最多到达7,而区块链技术技术升级为2.0后,P2P网络技术升级,共识算法更新,交易峰值超过了1000TPS,满足了中低频应用场景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但是区块链技术与传统的管理技术相比,本质上没有将数据检索与分析技术改变,现代化数据搜索技术没有实现,高速访问数据与分析技术没有被提出,对于交易峰值超过10000TPS的应用场景无法达到[2]。
  (二)安全性风险
  数据安全是金融行业尤为重视的内容,根据区块链技术的架构设计进行分析,算力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的时候才可以有效控制区域块网络,对数据进行更改,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区块链技术下的数据库安全系数更高一些。区块链技术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在近几年才被人们普遍应用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到成熟应用往往会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区块链技术采用多层技术架构,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每一层都会受到不法分子或黑客的袭击。2010年比特币区块链被人们发现漏洞的存在,不法分子与黑客就是利用这个漏洞创造了一百多亿美元的比特币,当时这件事在金融行业影响重大,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金融业也因此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存在安全性风险。   2018年,联动优势研发了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平台——优链,该平台在2018可信区块链标准功能评测中通过19个指标的88/95项测试,排名位列第二位,僅次于腾讯。目前,联动优势基于区块链的跨境融资授信管理平台已先后接入两家大型境外电子商务平台,为平台商户提供融资服务,提高了资金效率和业务运营效率。
  (三)业务风险
  区块链技术固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被人们逐渐认可,但是新技术也会带来新业务模式的出现,伴随着业务运行与管理的风险存在,这些问题不得不需要人们发现并加以解决。虽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却没有集中式监管机构,无法对交易进行科学监管,很容易因为缺啥监管而造成问题。监管部门对于区块链技术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监管措施和管理制度还比较洛手,导致现代化区块链技术下的业务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市场主体面临着风险。
  再科学完善的金融业务系统,运行的时候也会有失误存在的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不得不要求技术部门与管理部门手工调整,帮助账务的准确性,但是区块链技术下,数据是无法修改的,想要修改错误数据就要全网结点进行配合,且修改时工作量很大,当前缺乏与之相关的成熟机制。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推动,会引来技术爱好者与投资者的关注,也会引来部分心怀叵测的投机主义者,趁着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不了解,故意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最终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引发区块链技术下的道德风险。
  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风控建议
  (一)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在金融行业发展中,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成本比较高,如果大规模投入资金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就会涉及到业务的改变,建议先小规模的使用区块链技术,根据试验结果决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选择更加稳妥的技术应用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判断出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才能让区块链技术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建议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便携性,改进监管方法,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可控制的授权式区块链应用体系,或者利用区块链技术在部分业务中获得突破,建议现在审计或资产管理方面推进小范围的区块链技术试验[3]。
  (二)逐步建立以柔性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建议金融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交易的时候,要求审计部门与法律部门配合业务的发展,相关技术部门也要重视对法律的应用,法治区块链技术下出现业务交易风险。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区块链技术应用法律的研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技术的创新,使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加合理。加强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相结合,鼓励企业勇于尝试,实现跨行业的技术创新。建议建立以柔性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开展业务新发展,从而实现区块链技术业务风险的控制,保护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法律完善,金融行业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将会普遍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交易的同时加强资金的流动,彰显了区块链技术的优越性。结合国内国外金融行业实际发展,对区块链技术提出了可行性应用建议,有利于提高国内金融服务水平,实现国内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府周,焦云龙,罗晓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及风控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8(02):153-161.
  [2]郝红媛.区块链技术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应用[J].经济师,2018(09):184-185.
  [3]罗威.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及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8):90-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55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