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知识资本形成及体制改革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在归纳知识资本概念及其形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科研机构新知识生成、知识整合重构和知识资本的形成机理,分析了科研机构在知识资本形成方面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方式和现状。基于上述分析,文章针对当前科研机构改革提出了实施分类管理、合理界定创新模式和推动多层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科研机构;知识资本;体制改革;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凸显,知识资本己成为社会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力量,它的积累和流转成为科研机构发展的支撑。如何从知识资本形成的角度来增强科研机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项需加以理论分析的重要工作。总体上说,科研机构无论是从内部开展科研激励方式改革、增置科研设备、改进科研方法,还是从外部加速知识吸纳、消化,或是通过编辑整理出版文献、申请专利技术等方式对内部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或重构,都应归为知识资本形成的范畴,而加速知识资本的形成进而促进知识资本存量的增加,将有助于推动科研机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1知识资本概念的相关研究
通过归纳知识资本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如何加速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稳定增长等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学者较早地阐述了知识资本的内涵,并逐步将知识资本提升至企业、组织乃至国家最宝贵的资产,但是对其完整的概念尚无定论。总体上,知识资本的内部构成、知识资本主要通过何种形式来体现和知识资本通过何种方式来创造价值,共同构成了目前知识资本的主要研究体系。
从知识资本价值实现角度,HenryEtzkowitz认为当知识被用来产生效益,科学本身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为企业产生新收益的生产力,就成为了资本。Lynn从企业研发角度,认为知识资本的形成是将组织内部化的知识再经过系统化处理后所变成创造公司价值的知识。从知识资本表现形态角度,Andriessen等认为知识资本是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无形资源的总和,是比较优势产生的来源之一,并且能够创造未来的利益。从其表现形式上来看,Andriessen等基于国家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过程,“知识资本是一国包括文化、技术、科学理论、品牌等可以使用的一些无形的资源的集合,认为这些资源能够在未来提高较高的经济利益。”从知识资本价值载体角度,Laperch等进一步从知识的外部获取角度认为,知识资本指的是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企业积累的知识,通过信息流动不断丰富,并在生产中使用或者价值创造过程中更为全球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加速了中国产业进步,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对知识资本的概念、构成更加重视,并结合中国实际围绕知识资本开展了相关理论探讨。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专门针对科研机构开展的知识资本形成研究文献还较少。
2科研机构知识资本形成机理
科研机构是社会重要的知识生成、知识增资和知识资本形成场所。可以将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本形成过程描述为以科研人员劳动、科研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一般投入和政策引导、专项计划、科技交流活动、外部知识等特殊投入作为输入,以知识资本为输出的函数。我们认为特殊投入与一般投入存在放大效应,且自变量同因变量的联系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知识资本的形成,不仅同科研机构的知识总量有关,还同其科研资源的投入,如人员、设备、经费等具体形式和抽象形式,如政策等关系到知识资本形式与价值创造的因素相关,故科研机构知识资本形成函数可以描述为下式:
科研机构知识量=F(科研人员劳动,科研设施设备,科研经费,政策引导、专项计划、科技交流活动、外部知识引入)
知识资本=知识量×增值能力×重构整合能力×转化能力
2.1知识资本的自增加过程
知识资本的自增加过程是科研机构通过组织人员、科研设备使用等,实现技术创新和理论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且具备高度的复杂性。
本文认为科研机构知识增资是科研机构在一种高度复杂的环境中,通过持续、动态的科研活动,对科研机构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新观点、新经验、新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微观角度上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宏观上和长期角度看,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本增值与各类科技资源投入呈现正相关的特征。同时,科研机构的外部吸收能力也是自身知识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途径来自于,一是科研机构通过知识共同体的文献资料传播,对现有前沿科研成果进行复现、改进,结合自身核心优势进行改善;二是科研机构通过平台化建设,为内外部科研人员提供知识交流分享的机会,通过知识的碰撞,加速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增值;三是科研机构通过外部其他学科的创新成果,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实现知识突破性增长。
Levinthal,cohen两位吸收理论的创始人,提出“应用有价值的组织外部新信息进行交易的能力、有价值的组织外部的理解与消化能力和对新信息的敏感性是组织吸收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zahm和George则提出了四要素论,即,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转化、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和识别潜在知识的能力共同构成了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本外部获取能力。通过上述文献,可以归纳为,科研机构通过外部知识获得和内部科研挖掘相结合,对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形成。科研机构吸收外部知识时,倾向于围绕原有知識体系,这也说明了科研机构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决定性因素,对外部知识的吸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2.2科研机构的知识重构与整合
中国较为基础层面的理论创新主要通过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经费为辅的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来实现。科研机构承担着社会知识资本形成与增值的主要场所的功能,通过对知识进行熔合与提升,为全社会产生创新动力。进而解决各类科学课题,完善现有理论体系,形成新的理论,并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科研机构的效益就是其内部资本进行价值增值的效率,在效率提升上,其主要方式为是通过加强整合能力,提高获取知识敏感性,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机制来提升科研机构的综合效率。 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要求科研机构必须通过系统化手段保障知识整合顺利开展。科研机构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快科研人员、其他科研组织进行知识的协同研发、转移,促使新的技术在其他区域产生并能夠接受柔性的管理条件,帮助其成长。新的理论和技术突破要求科研机构不断改善管理方式、组织架构,加速新旧知识的更替、转移和融合,这种整合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再挖掘、寻找不足,在新知识的产生前形成预知识;二是对科研机构平台化建设,增强外部知识获取的便利性。这都是以重视现有知识为前提的。其次,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互相转换,新知识是从广义角度对旧知识的扩展,新知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具体原理的显化,这种显化过程来自于不同学科学者,同一学科不同领域学者对未知领域从各个角度的发掘,通过不同角度的交叉、合并,加快新知识的显化过程。第三,科研机构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与重构。单纯的新增知识不能直接成为知识资本,它需要通过内外部有效结合,对知识进行充分分层、分类和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科研机构的内部知识生产和外部知识引入共同构成了科研机构和核心能力,其整合能力代表了科研机构的竞争力。
2.3科研机构实现知识向知识资本转化的过程
形成科技成果并在社会中产生经济效益是知识资本化的重要体现。从狭义上讲,一项新设计、新专利的出现,直接带来的产业利润和新工艺、新管理方式为现有行业实现降本增效;从广义上,科研机构可实现理论与技术突破,对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经济运作机制进行打破重组,实现熊彼得所称的“破坏性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资本形成和科技成果转化相辅相成,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实验室阶段、产品化阶段、产业化阶段。在实验室阶段,其理想特征是科研人员不设定具体研究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实验、对比和验证等方法,形成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或初步的理论假说;在产品化阶段,将其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应用于现有产品进行功能升级或创造,具备了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概念,并开发原型;在产业化阶段,科研机构作为参与者,通过政府平台、市场平台等渠道,对成果的提供方、需求方和投资方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创新型产业的进步。
3促进科研机构知识资本形成的建议
知识的增长不仅是科研机构自身知识总量的提升,也体现出了国家整体科创能力,这与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社会文化水平等各项因素紧密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政府的引导服务中,如《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建成“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潜能活力竞相进发,科技创新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的科技氛围”,这些都为加速知识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尊重知识资本形成规律,科学布局科技引导政策。知识积累和科学创新不仅依赖科研机构投入经费、设备等物质层面,还涉及科学家定位、对科研项目定位和科技政策引导等制度层面。如果科技引导政策和人才激励措施不合理,会损害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导致科研人员异化,破坏自由主动的学术气氛。部分科研机构评价机制不合理,简单将论文、专利、项目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对科研项目方向过度干预,导致科研工作者倾向于短期、表层领域开展科研,违背了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了科研人员安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研究氛围。
针对此类问题,必须对课题进行合理分类,根据其课题类别建立不同的评价引导机制,避免出现唯论文唯项目唯权威现象,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基础科学研究加以倾斜,确保评估机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
第二,分类管理基础性和面向市场的科技项目,推进政府引导与市场相结合。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体系需要科研工作者以务实的态度,对科技的现实意义进行挖掘,同时管理部门也应当从国家管理层面,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开展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让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本顺利进入的经济发展的第一环节,形成产学研互促体系。
第三,创新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合理界定创新模式,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科技创新无论是基础理论创新、整合式创新,还是现有技术的改善,都需要以开放精神加以引导和管理,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开放创新的主要方式包括产学研合作创新、发散式创新基金和孵化创新等模式。对于优秀的科研机构,应当善于结合自身能力,有所侧重,调动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两个方面,在研究路径可行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科研下放到不同的二级单位或将项目分解,实现开放创新;从内部开拓新的科研形式,形成合理的灵活激励模式与沟通平台,推动科研机构实现整体提升。
4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经逐步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本,成为新经济增长中的关键要素。知识转化为资本形成知识资本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较多。相对于传统的资本形式,知识资本以革命性改善产业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研究知识资本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影响的深远性,对科研机构知识资本形成过程加以厘清,把握知识资本特有的运行规律,丰富知识资本管理增资相关理论,是科研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