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发展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资本约束和资产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控股集团形式推进综合化经营,通过“一站式”金融服务,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文章深入分析我国银行系金控集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推动跨板块和附属机构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集团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做好金融科技战略支撑平台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监管更加严格,民营和外资银行的准入放松加剧了银行业竞争;从国内环境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金融脱媒导致银行市场空间受限。在此背景下,很多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控股集团组织形式推进综合化经营,推动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相互渗透,纷纷加快战略转型步伐。金融控股集团最大优势在于打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业务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站式”金融服务,发挥混业优势,降低整体经营成本;通过实施内外协同战略,有利于促进客户、产品、渠道、资金、研究力量和信息化等资源的共享和协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商瑾等,2014)。
近年来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立法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国内部分金融控股集团“野蛮生长、无序扩张”,滋生了资本运营乱象频发、公司治理架构不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的要求,亟待规范发展(杨润贵,2018)。倘若这些问题不断存在,不但会增加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难度,也会使金融控股集团难以应对金融业扩大开放过程中的国际竞争,无法有效肩负金融改革发展使命(鲁政委和陈昊,2018)。在这种形势下,金融控股集团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寻找战略转型的有效路径。
二、 金融控股集团的概念界定及主要经营模式
关于金融控股集团的基本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9年2月,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三大国际金融监管部门共同设立的联合论坛发布《金融集团监管原则》提出,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Heterogeneous Financial Conglomerates)是指“金融业在集团业务中占主导地位,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之后,联合论坛吸收了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的最新成果,在2012年版《金融集团监管原则》,金融集团定义为“在受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或保险业中,实质性地从事至少两类金融业务,并对附属机构有控制力和重大影响的所有集团公司,包括金融控股公司”。
在我国,目前关于金融控股集团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为防止相关的几个概念混淆不清,本文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区分。从国际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给出的概念可以看出,金融控股集团是同一实际控制人出资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具有共同发展方向,在业务上有关联关系和支持而形成的企业联合体;从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领域来看,金融控股集团一般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等两个或两个以上金融领域拥有牌照,并且实际经营或控制这些金融机构。此外,本文以金融控股集团为研究对象,所称“金融控股集团”指控股母公司及其子公司(全资、控股及有实际控制权的子公司等)。通过对上述相关概念的界定,有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结合母公司控股方式和特点,金融控股集团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1)纯粹型金融控股集团。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各子公司分业,集团层面混业”。控股母公司自身没有业务领域,只是集团经营的一个决策机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收购兼并、股权转让、集团资源配置协调和对外投资等;各子公司相互独立,为并列关系,各自经营相应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同时各子公司之间不能从事跨业务类别经营(廖强,2009)。纯粹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以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代表,这种组织架构下集团可以有效整合和重组各子公司和各项金融业务,资本运作效率较高。在我国,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集团采用此类模式。
(2)事业型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自身具有特定的金融业务领域,同时控制和管理子公司来经营其他金融业务,即母公司既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又从事股权管理(朱宏等,2016)。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英国的银行业混业经营采用了银行作为母公司的形式,作为母公司的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并不涉足投行等非银金融业务,其他非银金融业务则均以子公司形式经营。在我国,银行系的金融控股集团多采用这种模式。其特点为商业银行是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全资或者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对外独立开展相应的业务(赵蒲,2008)。
(3)全能银行型金融控股集团。以单一商业银行为主体,银行内部下设职能部门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等金融业务,同时由独立的子公司经营保险等其他金融业务。全能银行是一种完全混业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同一家金融机构以内设事业部的方式开展全部或多项金融业务,证券、保险仅仅作为全能银行的事业部或子公司,容易受到银行影响。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德国,德国全能银行通过在部门间合理配置资源,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王鹤立,2008)。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处于主导地位,证券、保险自主经营权有限,发展受到一定约束。
三、 我国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历程
监管政策方面,从2005年起,监管部门允许商业银行入股基金管理公司、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领域,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艾洪德和周继燕,2015;赵成珍和宋锦玲,2017)。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共同发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同意境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原中国银监会制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允许境内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2009年,原中国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并且每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一家保险公司;2013年,原中国银监会通过《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这些政策制度的陆续出台,为商业银行集团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引。 实践发展方面,2003年之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启动股份制改革,通过全资设立或并购等方式,组建基金、租赁、资产管理等子公司,逐渐形成以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积极打造综合化经营平台,向集团化模式发展,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架构初步形成。以民生银行为例,从2008年起,民生银行稳步推进集团化、多元化、综合化战略,先后成立民生金融租赁、民生加银基金(下设民生加银资管)、民银国际和29家民生村镇银行等附属机构,初步形成涉足银行、租赁、基金、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领域的准金融控股集团。截至2018年末,民生金融租赁连续三年荣获“年度金牌金融租赁公司”称号,行业地位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民生加银基金凭借优异的中长期业绩,五年十三次问鼎素有基金业“奥斯卡”奖之称的金牛奖;民银国际为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成为综合化、国际化的重要战略平台;民生村镇银行深耕区域特色,在服务“三农”、小微金融和社区居民不断创新,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阵地。
四、 新时期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的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综合化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市場竞争力有所增强,在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仍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
一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缺乏,盈利能力仍需提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去杠杆持续推进的形势下,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传统业务发展模式面临转换,企业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有所上升。部分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的附属机构仍聚焦传统业务发展模式,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低于集团平均水平,且降幅明显。
二是资产质量需要关注,风险管控亟待加强。金融控股集团包含多类业务,风险特征比单一金融机构更加复杂,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至关重要。目前银行系附属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良莠不齐,部分机构的不良率增长较快,高于集团平均水平,且外部资本补充渠道有限。同时,部分集团对附属机构缺乏有效管理手段,附属机构信用风险暴露明显,资产质量有所下降,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三是集团统一授信待完善,并表信息管理系统待加强。部分银行系金控集团缺乏对并表机构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集中采集渠道、统筹管理手段,部分并表机构上报的数据和信息缺乏有效验证,不利于及时了解并表机构真实经营状况。对部分客户的风险预警等数据信息,母行不能与并表机构实时共享,导致母行提前发现风险退出,并表机构接盘进入;尚未通过搭建系统流程审批平台实现高效、规范化管理,母子公司对同一客户授信沟通不及时,造成集团层面对部分客户超额授信管理缺失。
四是对并表机构的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督导机制。部分集团的并表机构在管理机制和文化建设方面较为松散,部分关键岗位人员流失明显;以事后监督为主,年初下达预算,年末合并经营成果,对并表机构的管理手段相对单一,对并表机构经营过程仍需加强督导管理;因缺乏有效手段,母行在人力资源、风险管控、业务推进、经营战略调整等方面的条线管理职能仍未充分显现,各条线部门对并表机构的管理机制和职责仍需梳理。
五、 集团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综合化经营战略的持续推进,如何衡量、评价、提升附属机构对整个集团的价值贡献,是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集团对附属机构的管理,推进集团化、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战略,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在附属机构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独立法人原则。商业银行对附属机构管理依照监管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确保附属机构公司治理的完整性和独立性;(2)依法合规原则。商业银行履行附属机构大股东角色,按照附属机构法人治理程序,通过议案管理等多种途径,对附属机构中长期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控合规、信息科技等方面进行管理,确保管理的合法合规;(3)业务协同原则。整合商业银行与附属机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提高集团综合经营效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4)全面风控原则。将附属机构风控合规管理纳入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行集团整体统一风险偏好、风险政策、授信管理,保障附属机构合规经营、风险可控。
商业银行应发挥总行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对附属机构的监督约束和日常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以下重点:(1)公司战略。应确保附属机构的发展战略与集团发展战略相契合,确定附属机构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实现路径、保障措施以及衡量战略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2)公司治理。应注重不断完善和提升附属机构公司治理体系,确保满足附属机构自身发展和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需要,并符合监管法规要求;(3)风险管控。应做好附属机构的主要风险管控,确保附属机构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与集团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相一致,不断提升集团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4)公司价值。应在集团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逐步提升资源在集团内部的配置效果和效益,实现集团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不断强化附属机构与商业银行及附属机构之间的战略及业务协同,提升集团整体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六、 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战略选择的政策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监管全面升级,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业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为全面落实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助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落地实施,本文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借鉴同业发展经验,对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战略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动行内跨板块和附属机构协同,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全行的交叉销售和业务协同体系,梳理重点交叉销售产品,通过“商行+投行+交易银行”和“融资+融智+融商”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根据不同企业客群金融服务需求,推进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强化跨板块客户综合开发和经营能力;强化附属机构业务协同,加快业务多元布局,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导向作用,引领业务协同方向;创新合作模式,建立总行、经营机构、附属机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及时解决业务协同中的问题,提升综合效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是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夯实合规文化根基,建立法治长效机制,将法治和合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效指导干部员工行为;加大合规管理制度执行力,加强对现有制度执行的监督;强化风险监测平台建设,深入研究员工行为模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基于大数据模型支撑,有效运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加强风险的统一管理,对于涉及同一客户的业务,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状态,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和完善集团信息共享平台,发挥考核引导作用。商业银行应对系统化平台建设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与并表机构进行对接,统一口径,严格要求數据报送质量;将母行风险管理系统输送到并表机构,集团内统一参数,规范数据报送和传递机制;突出集团预算的协同引导作用,加强对并表机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的监控频率,实行滚动预算、及时决算;在并表机构年度考核中增加并表管理专项指标和分值,突出资本收益率、EVA等指标考核,提升盈利能力。
四是及早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做好战略支撑平台。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在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自身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建议银行系金控集团应在金融科技领域及早准备和布局,抢占制高点。建立包括客户定位、商业模式、风控策略、服务体系等战略体系;巩固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的业务优势,加强与领先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挖掘和筛选潜在客户,实现金融消费场景整合,提升价值流转效率,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每年投入足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应用新技术对银行传统作业模式进行改造升级。
参考文献:
[1] 商瑾,李莉,郑后成.从范围经济理论看金融控股集团内外协同战略[J].中国商贸,2014,(17):127-128.
[2] 杨润贵.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战略转型[J].南方金融,2018,(6):3-11.
[3] 鲁政委,陈昊.金融控股公司并表监管的发展演进与国际经验[J].金融监管研究,2018,(3):1-19.
[4] 廖强.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及监管模式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09,(4):45-47.
[5] 朱宏,熊超,马蔚为,曹菱雁.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发展绩效研究——银行为主导的金控公司与独立银行的绩效比较[J].浙江金融,2016,(12):50-56.
[6] 赵蒲.银行系金控集团:现状和发展路径[J].新金融,2008,(5):55-59.
[7] 王鹤立.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前景研究[J].金融研究,2008,(9):188-197.
[8] 艾洪德,周继燕.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绩效研究——以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5,(6):47-52.
[9] 赵成珍,宋锦玲.新形势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7,(7):70-72.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二等资助(项目号:2017M620940)。
作者简介:宓超(1989-),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中国民生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刘佳佳(1988-)(通讯作者),女,汉族,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
收稿日期:2019-04-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2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