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5年国家提出“双一流”政策,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本地区“双一流”建设制定政策方针,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师资队伍政策方针方面存在着较多漏洞,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首次选取以人才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智力资本存量各要素对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与江苏省加以对比,分析出河南省高等教育中是否存在问题并指出对策。据此,抓住河南省“双一流”建设的“牛鼻子”,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我省教育事业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高校;“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426-02
一、河南高校“双一流”建设现状研究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省也积极落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了一系列“双一流”建设方案,并决定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并决定投入31亿打造一批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河南省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的建设方针的实施对我省的智力资本现状提出了较大挑战。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关键,没有高水平的人员支撑,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政策的支持与保护为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的创建保驾护航,区域成员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为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的构建增加保障。
二、区域对比
以江苏省作为比较对象
以双一流大学较多的江苏省作为比较对象,分别对江苏和河南的智力资本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二者的差距。
Galbraith(1969)对智力资本的概念加以补充,指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对知识加以有效利用的全过程。智力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三要素相互耦合,将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至最大。智力资本存量比较丰富的江苏省较早将智力资本理论运用于江苏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存量充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智力资本的增量,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相较江苏省而言,河南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且结构不合理,首先,河南省教育资源十分稀缺,高等院校的数量占比仅为5%,而人口却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其次,硕士、博士研究生稀缺,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最为显著,招生计划仅为江苏省的1/10,甚至无法超越云南省等一些偏远地区,高校人力资本储备量的稀缺直接影响了高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而后,江苏省人口总数为7960万,对应的211高校数量为11,相较而言河南省人口数量庞大,达到9402万,但211高校仅有1所,985高校更是一所也没有。教育资源结构的不均衡,严重降低了河南省人均知识储备量,进而降低了河南省人力资本存量的储备。最后,河南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仅超越西藏、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每十万人口中只有0.093人受过高等教育,受初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较多,而高等教育人口骤减,受教育水平分布严重不均衡。上述四项逐一解释了河南省人力资本稀缺的症结,即,教育资源落后的“牛鼻子”。
从结构资本的角度而言,全国高等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远远多于中、西部地区,且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庞大,人均教育经费更是远低于中部地区,河南省作为知名的人口大省,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位列全国倒数第一。这种教育投入与人口比例的严重不均衡,也会对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带来致命的打击。此外,就关系资本而言,河南省高校由于物资基础薄弱,科研与教学工作分布不均衡,关系不均衡。科研工作投入较少,大部分资源都用于基础教育工作,较少的科研投入阻碍了高科技成果的产出,反过来又会阻碍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的存量及增量的稀缺势必会阻碍高校“双一流”教育的发展。
江苏省于2016年开展了以“专项+综合”为核心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学科、专业、师资、创新计划四专项以及重点扶持综合实力靠前的优势高校一综合的角度,推动江苏省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效果卓著。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江苏省高校智力资本增量的发展,巩固了江苏省教育领军省份的地位。
三、路径研究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河南省“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牛鼻子,其解决也迫在眉睫。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努力争取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变革,将投入标准由总量转化为均量。国家已经意识到中部地区区域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已经载入史册,并开始实施,国家中心城市,航空港综合实验区,郑洛新自创区等国家政策的实施,无疑昭示着河南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在经济方面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足够重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科技和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如果科技和教育没有取得足够的发展,经济即使一时兴起,也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发展。当下,应搭上国家对中原经济崛起的列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争取国家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将投入标准由总量转化为人均水平,充分考虑河南省的人口现状。
其次,非均衡发展,使有限的资源效用最大化。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景入高潮时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围绕着国家颁布的42所“双一流”高校开始充分发展,河南省本身在“双一流”高校的数量上处于下风,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并建设新型“双一流”高校。
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更别提将这些资金下放给省内高校,简直杯水车薪,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下放资金,优先发展综合实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学校,同时注重优势学科的塑造。大力建设博士点和硕士点,提升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推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再次,建设高端人才特区。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想水平高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成就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学历高,阅历丰富,知识储备量充足等方面,还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道德素质的高低以及其责任心的大小。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双一流”高校的同时,要格外关注业务能力高,自身素质也高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人才引进是短期内解决教育发展师资不足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从长久来看,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对学校自身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等的认同度及其归属感,促进其为河南省教育事业的长久奉献。
最后,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教育创新驱动活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世纪,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科研人员来创新,同样,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教育人员的科研创新。科研成果一直被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地位高低的指标之一,发现知识的同时积极创造知识是“双一流”高校与一般性大学的区别所在,因此,河南省要想积极创造“双一流”高校,必须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产出水平。
本文基于智力资本的三要素视角,分别分析了河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现状,以及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存量及增量对“双一流”建设的影响,据此,抓住河南省“双一流”建设的“牛鼻子”,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我省教育事业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5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