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9年1月1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改革全面施行,完成了政府会计功能的转变,对我国财会体系建设影响深远,同时也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带来契机,本文就事业单位如何在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 内部审计 财务管理
一、政府会计改革背景和重要意义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主要反映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资本性支出形成的资产和国家自然资源等资产在财务报告未能得到反映,不能反映政府资产管理实况和政府运行成本。会计制度繁多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标准体系,各行业各单位之间会计信息可比性、参照性差,与国际会计准则和核算基础不一致,与国际会计信息不具可比性。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重点改革任务。财政部陆续出台了新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通过构建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全面清晰的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风险防控和绩效监督考核,政府财务审计公开等提供保障。新政府会计体系能够科学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披露财务风险,核算运行成本,客观评价绩效。引导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内控建设等管理控制体系高度重视,促成管理观念的转变,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引领变革财务业务流程,延伸会计体系、审计体系、内控体系功能,向管理领域融入渗透,将业务运营与财务核算密切关联,推动业财融合一体化发展,为政府完善综合治理和绩效信用评价创造良好条件。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实行“准则+制度”会计体系
基本准则确定会计要素概念和会计核算构架,各项具体准则规定了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处理原则。应用指南对具体准则的应用做出操作性规定。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记录和报告科目、报表格式和编制方法。准则、指南和制度等组成统一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系统、科学、规范、协凋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不再区分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不再区分全额拨款单位与差额拨款单位,消除了会计信息差异,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与国际会计接轨,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发展。
(二)建立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核算模式
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二者在具体职能上相互区别、相互分离又相互衔接。政府预算會计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政府财务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各要素间相互协调。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平行记账,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同时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分别反映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和财务信息。预算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因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不同基础产生的盈余数与结余数差异,需要在差异调节表中反映和披露,将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对接,揭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清晰反映政府经费收支运转情况和资金资产管理与使用效率。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应衔接,资金流入对应预算收入,资金流出对应预算支出,有资金保障才能安排预算,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从制度上防范虚增预算、赤字预算和内部负债,专项资金挪用占用等问题,有效管控资金使用和防范财务风险。
三、政府会计改革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发展机遇
(一)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的政府会计体系,统一了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丰富了会计信息结构,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政府绩效管理等综合治理实施夯实了基础,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新体系推进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将合同管理、基建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业务与财务核算关联起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生成标准化的数据,财务连接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依靠信息技术,多维度多角度的采集运营数据,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相整合,会计信息更加具备完整性、实时性。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为审计规划、审计调研、审计重点指引了方向,提供极具分析价值的数据资源,帮助内部审计运用大量信息数据了解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识别风险与问题。审计报告从管理和效益的视角,针对风险防范和管理提出有质量可操作创价值的审计意见。
(二)有利于延伸内部审计职能
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和职业定位,思考内部监督的环境与需求。内部审计向管理的各个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监督、评价、完善管理的功能,适当进行内审职能延伸,不仅做财务审计、责任审计,还可以开展流程审计、业务审计、内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等,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运营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协助各部门完善内控流程和业务流程,从审计角度发现问题,从管理角度解决问题,为事业单位完善综合管理服务。利用会计系统升级做好审计信息化监督及评价,针对存在的薄弱的、不完善的、存在风险的环节,及时提出内部审计意见和建议。
(三)有利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新政府会计体系深化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对管理控制监管的重要意义,提升了领导层和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和内审内控的认识。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管理控制、风险防控和创造价值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审计部门看作战略管理机构,注重与内部审计人员沟通并交换意见,赋予内部审计权威性,激发内审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内部审计参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为内部审计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内部审计嵌入业务之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进各部门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他们认知和警醒,进一步强化诚信守规的职业精神。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日趋完善,通过内部审计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改进,促进组织治理的科学规范。
四、事业单位完善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保证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内审工作的客观性,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切实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为。将内部审计成果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和完善管理的工具,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控制的作用。配备专职的内审工作人员,与其他部门避免隶属交叉,熟知了解本单位业务活动,建立内部审计作业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和控制流程,放眼业务流程和管理领域,以全局性的审计视角看待具体问题,站在独立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动机,提出专业性审计建议,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参谋和支持。
(二)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力度,创造内审人才发展空间。内审人员要深入到业务流程中去,培养审计思想,真正懂得业务,能够建立组织内沟通和理解渠道,善于与人打交道。充分掌握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并且懂得信息技术,能打通多种信息通路,推进信息平台共享共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坚持原则,具有严格的职业操守,能够按照审计法规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敏锐识别异常和违规现象。
(三)加强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联动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共享资源相互借鉴和补充,形成审计监督体系。科学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将内部审计人才纳入政府审计人才库,开展联合审计和联合培训,加强内审人才的沟通联系,派出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参与政府审计项目,将政府审计好的经验带回来。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经验互鉴互学互通,共同提高审计专业能力。建立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各单位审计数据,发现关联和问题,使审计数据可以循环使用,发挥更大效能。总结分享审计成果,综合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制约控制的功能。
(四)建立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回路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相辅相成。内部审计服务于内部控制,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建议和意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内部审计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推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丰富内部审计成果,延伸内部审计功能。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完善中的作用,将审计成果转为内部控制改进策略,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形成良性工作循环,有效做好监督、评价和风险管理,发挥内部审计提高效率、防范风险,改善管理绩效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0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