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实施效果测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计算,获取吉林省居民经济生活状况的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吉林省居民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在意愿,估计参保率。在确定有关前提假设与必要参数之后,同时对居民投保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可能获得的收益与政府可能产生的税收收入下降进行估计,进而对吉林省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实施前景作出预测。
关键词:养老保险 效果 测算
一、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一)受访者基本经济生活状况
本次调查共投放问卷400余份,有效问卷327份,其中女性受访者130人,占比39.8%,男性受访者197人,占比60.2%。由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可知,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者占80.5%,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说明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对待问卷中的问题,使得问卷的参考价值进一步提升。
(二)受访者潜在投保意愿调查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人都会为未来老年生活提前做准备,且开始着手准备时间也较早,说明大部分人有自主养老的意识,但是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一个明确的养老计划,对未来老年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增加,但是人们选择为未来养老生活积累物质保障的方式还不够多样,社会保险和个人储蓄的方式依旧是主流,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人较少,人们的观念还比较保守,然而我们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养儿防老”这个曾经在各个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养老思想在慢慢弱化,当今社会的人们已渐渐树立起了一种不依赖子女的独立思想观念,人们在渴望家庭养老的同时,对养老制度性的支持也有了更高的期盼,也对养老需求有了更高的渴望。
二、个人养老金投保效果测算
(一)前提假设与参数估计
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以及前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分析结果,我们假设潜在的投保人主要集中在月收入8000元以下以及月收入在8000至17000元这两个收入阶段,即分别使用3%以及10%的累进税率比例。做出这样的假设主要是依据调查问卷所显示的主要趋势,同时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规则设置应注意避免高收入人群避税,因此做出此种假设。同时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假设取这两个收入阶段中超额部分的中位数作为该阶段的代表性收入,以及在税前支付保费后所有个人仍位于其原来的收入水平阶段。在此暂不考虑各类附加增减项目。
三、政府税收影响测算
(一)前提假设与参数估计
根据历年吉林省人口统计报告以及对吉林省人口增长趋势及结构变动的预算,我们选取400万数量的人口作为未来30年内处于适合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年龄段的平均城市人口数量,并以此为基础对吉林省整体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而在这1800万人口中,我们假定其收入结构与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收入结构数据近似,即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总人数27.50%,5000~8000元占总人数38%,8000~10000元占总人数21.10%,10000元以上占总人数13.4%。而对于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人口我们又假定其中的3%为月收入在10000至14000之间,2%为月收入在14000至17000之间以此对应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同时我们假设月收入在5000~8000元的潜在投保人投保金额为每月500元,月收入8000~10000元的潜在投保人每月投保1000元,月收入在10000至14000之间的投保人每月投保1500元,月收入在14000至17000之间的投保人每月投保2000元。最后,根据前文對吉林省居民潜在参保意愿的调查分析,我们假定潜在参保率为5%,以此作为未来三十年内适于投保的收入阶段中人群的可能参保率。
(二)当期税收减少额度测算
对吉林省实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测算结果如下。在预计5%的参保率条件下,未来每年平均参保人数约为12万人。在对高收入人群具有投保险额的情况下,预计投保人数随缴费金额而逐渐下降。同时结果显示,在有投保数额限制的情况下,政府对处于中低收入阶段的人群所给予的当期税收减免额度更大,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而实施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当期税收收入减少总额为8472万元,仅占2017年吉林省全年个人所得税收入46.35亿元的1.8%,并未给政府税收带来较大负担,具有广阔的实施前景。
四、结语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对吉林省居民主要的经济生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通过调查受访者关于未来自我养老的态度及计划,以及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我们对吉林省居民潜在的商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进行了预计,并以5%作为预计的平均参保率进行计算。在对个人投保所可能获得的收益预测中,我们发现对于每月仅能够支付500元定额养老金的收入群体,在平均投资20年的情况下,其期末养老金账户仍可获得接近30万元的余额。退休之后,在平均可领取15年养老金的假设下其平均每年可领取约20000元人民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4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