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贫困户满意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认真落实党中央精准惠民扶贫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执行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精准扶贫政策。作为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苏北六个重点贫困片区的脱贫情况关系着江苏省迈入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两年,省政府持续加大苏北贫困群体的整体帮扶力度,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从苏北地区精准扶贫现状入手,对贫困户的政策满意度展开调查研究,探究公众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为制定更加科学可行的扶贫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苏北;精准扶贫: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9-0016-02
一、苏北地区精准扶贫现状
苏北地区精准扶贫要求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与机制,以达到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化评估。对苏北地区贫困起因、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可行性路径展开分析和研究,可帮助政府公共决策部门积极探索出贫困对象获取资源、退出帮扶群体的动态化、点穴式扶贫道路。从而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级财政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为扶贫事业发展探路、推动各项建设走在前列”的要求,聚焦“重点经济薄弱村、重点贫困人群”,在产业、金融、医疗等方面持续发力给予补助。近两年共统筹农业产业资金6.78亿元,增调123个经济薄弱村的补助标准至200万元,其中,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逾6亿元。建立“1+4”扶贫资金管理系统,推动项目公开公告制度,共有294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扶贫资金进行成效检查和日常监管。省财政部门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进行“滴灌式”帮扶,鼓励他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并对苏北五市贫困人口大病医保给予资金补助。切实减轻医疗负担。苏北地区贫困群体在社会救助和政策支持下。收入水平大幅增长,收入形式多元化发展,自身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二、贫困户精准扶贫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近年来,由于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逐渐增强,我国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公众满意度也将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随着现代计量模型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深入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
经过借鉴一些学者对顾客满意度模型ASCI的应用过程,本文选择了贫困户满意度作为目标变量,将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细分为政府重视程度、政府人员工作态度与能力、帮扶作用和政策总体等二级满意度指标,采用计算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来分析评价。以公众期望和感知质量为原因变量,以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为结果变量,加入两个潜变量及观测变量,利用回归分析等计量研究方法,从贫困户的特征、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实施效果等方面人手,找出贫困户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满意度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测评。确定了调查对象为苏北地区的贫困人员,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指标数据。组成了苏北地区精准扶贫满意度评价体系,对精准帮扶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
通过数据的收集、计算与分析,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程度、扶贫生活改善程度、扶贫结构与模式等因素均与政府重视满意度、政府人员工作能力满意度、政府帮扶作用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苏北地区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总体满意度为一般,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较低。说明这些因素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促进作用,政策整体实施效果不佳。
三、精准扶贫工作现存的问题
(一)宣传监督不到位导致贫困户认识不足
ASCI模型的结果显示,苏北地区的贫困人员缺乏对精准扶贫的政策、定义的理解。对政府制定的帮扶流程也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苏北农村低收入家庭中大部分留有儿童和老年人,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多数农村的做法是由一线扶贫责任人对政策进行初步解读,再通过村民大会等渠道为村民进行口头转达,帮扶信息经过亲朋好友的多次传达被知晓。这意味着,如果村干部未能充分掌握国家政策,或在转述中出现不真实的信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信任度,减少自身脱贫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前期宣传的不到位不仅损害了村民的知情权,还影响了扶贫绩效的考核监督。目前,扶贫资金管理不畅、检测指标体系不完善、考评机制不健全,使得扶贫资源难以高效地整合协调。而贫困户作为弱势的一方,自主权较小。他们对政策的实施过程并不熟悉。参与过程也不是自愿的,对扶贫资源的使用也受限,监督权利并不能得到保障。苏北地区主要以上级考评和第三方评价为主,受补助的贫困家庭并没能有效地参与进来,需进一步加强调查力量,更加准确地衡量贫困数据和贫困程度。
(二)升级保障措施,加大培训力度
兜底扶贫的目标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将无力脱贫群体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应全面升级社保制度,提高救助水平,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将扶贫与农村低保有效融合。对符合低保条件的人群给予生活保障。提高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力度,为因病因灾的贫困家庭提供医疗补充保险。
精准扶贫工作不能仅限于当前经济的改善,更要加强贫困户自力更生的技能培养,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彻底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政府应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工作类型与劳动力市场,将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可有效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设置公益服务岗位。为零就业家庭优先安排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并给予额外补贴。聘请专家教师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短期内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和市场竞争能力,与新时期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培训结束后能够自食其力,减少对政府帮扶的依赖。不断增强劳动致富的信心,从精神层面给予扶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发自主脱贫的内在动力,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实现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精准扶贫设计不足,违背市场规律
产业扶贫一直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战略重点和任务,以产业为杠杆的经济带动过程是激活發展动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苏北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精力,旨在帮助建档立卡在内的贫困户进行“造血式”脱贫。但是,产业扶贫缺乏整体规划,忽视了长远产业发展,缺乏微观层面的指导性。这就导致贫困乡镇在发展过程中缺少规模大、利润高且具有引领性的龙头企业做项目依托,削弱的主导产业的竞争水平。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发展受到限制,由于苏北农村地区本身处于贫困状态。吸引信贷资金和结合资源方面并没有优势,偿债能力较弱,如果贷款人无力还债或不愿还债,将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制约了贫困人员的经济行为。农业技术革新和专家人才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及销售环节。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若没有新要素的注入,单靠纯量产业也只是原地踏步。另外,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产业扶贫控制过多也会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将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降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使产业扶贫进入窘境。 四、苏北地区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精准扶贫宣传途径,改善考核机制
宣传滞后成为影响贫困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可由政府部门增加宣传途径加以改善。首先,制作并分發简单易懂的宣传手册、流程图,更新政策相关的墙报与黑板报。提高网络工具的使用频率。发挥微信等现代化软件的优势,对脱贫榜样、人物事迹等加以表彰奖励,将宣传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来进行;其次,强化对帮扶干部的培训,帮助其更系统地了解政策,更全面地传播政策、更科学地执行政策;最后,保障困难群体参与到帮扶对象的确定、扶贫资金使用等工作中,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寻求脱贫。
完善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驻村工作组应对扶贫过程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监测与反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方式,以达到促进扶贫主体进行合理化决策、及时优化扶贫措施的目的。成立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并开展常态化监督,针对精准识别、精准决策、项目管理等对扶贫业务运用精准扶贫网络平台进行共享。统筹扶贫资金,加强资金定期监控,明确资金分配原则和使用范围,确保先行投入到基础薄弱的产业项目中。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的监督中,将资金分配公开化,保证各主体的信息对称和渠道畅通,接受贫困户、社会大众和媒体的监督。
(二)精准识别不完善,技能培训不全面
精准识别的目的在于对贫困地区逐户调查情况、找准症结,制定解决方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体应给予兜底保障;对易地搬迁的个体应落实安置方案;对发展生产的个体应给予产业扶持:为上学致贫的个体应进行教育资助等。而苏北地区尚未对致贫根源进行有效识别。制定的扶持措施不够完善,影响了贫困人口生活的改善和政策满意度。
随着对苏北地区脱贫人口的调查,发现依然有一大部分的贫困群体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思维意识,依赖政府和社会的补助生存。参加工作的人员中,有一些因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被单位辞退,使原本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再度返贫。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缺乏对苏北地区人力资源的投入。很多农民因为技能不足而无法对自身发展形成长远的认识。人的思想决定着行为,又由行为产生绩效。未来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将重点放在为贫困群体普及教育中,毕竟完全脱贫只能依靠贫困户自身来创造财富,归根结底要走上市场化道路。而农民无法直接与市场进行对接,需政府进行政策性引导。因此,只有提高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才能提升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获取并创造经济价值,提高生存能力。
(三)尊重市场,发挥特色,促进产业模式多元化
江苏省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强产业扶贫总体规划。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思考空间布局、不足与挑战。采用多元化产业模式进行扶持,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各地区政府需在本地总体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精准确定自身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密集型产业,建设工农业基地与工农业园区,扩大产业链和块状经济带,引导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各村应积极寻找脱贫对策,找到产业与低收入家庭的结合点,研发无公害的新型产业,增加技术、资金、人才的投入,带领贫困家庭走向致富的道路。在实践中,政府要发挥组织优势,兼顾市场和资本的作用,化解信贷扶贫难题。积极利用金融促进产业发展,将金融作为发力点,将保险业务引入小额信贷中,成立金融担保中心。既能满足保险公司的收益,又能为银行降低贷款系统性风险,不良贷款发生时,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摊风险,从根本上解决苏北地区农户和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3835.htm